APP下载

多主体协同视域下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机理及因果机制研究

2023-02-24

现代情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关注度舆情网民

李 明

(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短视频的日益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信息、表达情感已然成为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规模已达到10.2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为9.34亿,占总体网民的90.5%[1]。短视频由于具备精短、直观、便捷等鲜明特征而成为用户粘度最强的社交视听产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信息传递方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短视频的低门槛、碎片化、匿名性等特点也为失真信息甚至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短视频网络舆情随之产生。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舆情,短视频网络舆情基于“亲眼所见”的信息更具迷惑性与误导性,加之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果更具冲击力等特征,使得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导控更具挑战性。

当前,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Smith A A提出,短视频时代,通过短视频具备的在场性、灵活性等优势特征,能够较好地捕捉动态信息并加以传播[2]。Uyulgan M A等认为,短视频具有表达直观、内容丰富等优势,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兴趣和传播积极性[3]。Katsirea I认为,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媒体工具,在公共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信息传播的监管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是很有必要的[4]。Rettberg J W指出,短视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提出一种表情符号与视觉符号相融合的新兴交流系统[5]。Graham M W等基于功能视角对短视频的信息传播功能进行分析,并对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工具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6]。李磊等从政务新媒体的角度提出,政务短视频已成为政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尤其在应对重大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刘琼等运用情感分析法对短视频平台Bilibili的弹幕内容进行聚类分析,进而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提供参考[8]。王明等在短视频得以普遍应用的背景下,对网络谣言呈现的新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众包辟谣机制[9]。王英杰等在对信息疫情下短视频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短视频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并结合实例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有效性[10]。毕翔等分析了抖音短视频平台给人们带来的交互体验,提出在突发事件的诱导下极易生成短视频网络舆情,并提出短视频网络舆情监测的维度、方向及防范机制[11]。

总的来说,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且多从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公共价值、生成逻辑、治理对策等理论层面进行探讨。但从实证层面出发,对短视频网络舆情影响机理开展的仿真研究则凤毛麟角,即便涉及该层面,相关研究也往往从整体性视角探究短视频网络舆情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如祁凯等以政务短视频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包含舆情事件、政务短视频等子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而结合具体案例探究政务短视频网络舆情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12]。这类研究虽基于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但未能进一步探究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的因果机制。为了丰富现有研究,本研究以多主体协同为视角,借鉴部分与网络舆情系统动力学相关的研究成果[13-18],在对短视频网络舆情相关主体及影响机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然后运用过程追踪法捕捉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的因果机制,最终提出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导控策略,为短视频网络舆情的有效导控提供决策依据。

1 短视频网络舆情相关主体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短视频网络舆情相关主体分析

短视频网络舆情在其生成、传播及演化的过程中,涉及网民、短视频平台、政府等关键行为主体,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体可将其划分为网民子系统、短视频平台子系统以及政府子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相关主体关系及相互作用图

其中,网民是指短视频用户,他们是短视频网络舆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主体。网民子系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网民关注度、网民情绪强度等;短视频平台具有较高的用户粘性,在汇集网民“心声”的同时兼具信息量丰富、时效性强等优势特征,对于舆情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短视频平台子系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短视频平台权威度、短视频平台活跃度等;政府作为正式的官方机构,对于短视频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发布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网民与短视频平台可通过政府了解舆情事件的真相与动态,反之政府也可以通过网民及短视频平台了解社情民意。政府子系统主要受到政府关注度、政府介入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1.2 短视频网络舆情因果关系图

在确定短视频网络舆情相关主体关系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短视频网络舆情的3个子系统绘制其因果关系图,即网民子系统因果关系图、短视频平台子系统因果关系图以及政府子系统因果关系图,具体如图2~图4所示。

1.2.1 网民子系统

网民作为短视频平台的使用者,对于短视频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传播及演化均起到了重要影响[19]。网民关注度会直接影响到舆情信息的传播速度,进而加剧相关话题的讨论热度,随后会大幅提升网民情绪强度,最终产生网民群体极化现象,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同样,网民关注度还可以通过影响网民态度差异、话题讨论热度、网民情绪强度,最终影响到网民群体极化强度,抑或是通过信息发布量、话题讨论热度、网民情绪强度进而影响网民群体极化强度。其中,网民关注度会对信息发布量、网民态度差异、信息传播速度产生直接影响,而对话题讨论热度、网民情绪强度、网民群体极化强度产生间接影响。此外,意见领袖作用、舆情信息作用率作为网民子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前者会直接影响网民情绪强度进而影响到网民群体极化强度与网民关注度,后者则会对网民关注度产生重要影响。整个正反馈回路反映了随着网民对短视频舆情信息的关注,进而引发舆情热度上升、舆情强度增加的动态过程。

1.2.2 短视频平台子系统

短视频平台作为舆情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短视频平台活跃度会直接受到短视频信息点赞量、短视频信息评论量、短视频信息转发量的正向影响,而短视频平台的活跃度则会增加短视频平台的权威度,进而大大提升相关舆情信息的传播热度,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同样,短视频平台权威度能够大幅增加短视频平台传播力,进而提升舆情极化强度,增加短视频平台的关注度以及网民关注度,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此外,短视频平台权威度会增加短视频网络舆情的感知度,进而降低短视频网络舆情风险,同时增加短视频平台关注度及网民关注度,形成一个负反馈回路。其中,短视频平台活跃度会对短视频平台权威度产生直接影响,对短视频网络舆情感知度、短视频平台传播力等因素产生间接影响。整个子系统包括两个正反馈回路和一个负反馈回路,反映了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广泛使用,相关舆情信息迅速得以传播并引发舆情风险的动态过程。

图2 网民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1.2.3 政府子系统

政府是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的核心主体[20]。政府公信力会直接影响到政府作用率,进而会对舆情扩散度起到重要影响,政府作用率越高则舆情扩散度越低,而舆情扩散度进而又会影响政府关注度、政府部门协调度、政府介入速度等,形成一个负反馈回路。同时政府公信力在间接影响到政府关注度的同时,还会进一步通过影响政府舆情导控力与网民满意度形成另一个负反馈回路。此外,舆情信息热度会直接影响政府关注度,舆情信息热度越高则政府关注度越高。其中,政府公信力会对政府作用率产生直接影响,对舆情扩散度、政府关注度、政府舆情导控力等因素产生间接影响。整个子系统包括3个负反馈回路,反映了政府主体通过提升政府关注度、政府舆情导控力等方式谋求短视频网络舆情有效导控的动态过程。

图3 短视频平台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图4 政府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2 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2.1 模型构建的边界与前提

本研究拟对网民子系统、短视频平台子系统及政府子系统中主体间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为了避免出现系统边界及研究情境模糊化问题,结合短视频网络舆情研究的实际情况,做出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在短视频网络舆情从生成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只考虑网民、短视频平台与政府子系统中相关主体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关系,其余子系统及次要影响因素忽略不计。

假设2:在研究过程中仅考虑由舆情事件产生的原生短视频网络舆情,对于后续由其他事件叠加所产生的次生舆情或反转舆情不予考虑。

假设3:对于一些难以收集及测量的数据,可通过问卷调查、算术平均等方法进行合理推测与估计。

假设4:短视频平台信息传播是自由通畅的,不存在控制言论、网络瘫痪、恶意雇佣水军操纵舆情的情况。

2.2 短视频网络舆情存量流量图

通过以上对各子系统因果关系图的分析,能够较为清晰地理解各主体间的影响因素及内在联系。尽管如此,因果关系图只是一种定性的考量,未能从量化视角计算和分析影响因素间的本质关系,而存量流量图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如图5所示。

在此基础上对短视频网络舆情存量流量图中的主要方程进行设计和说明,如下所示:

1)模型以天为单位,INITIAL TIME=0,FINAL TIME=10,时间间隔设置为1天。

构造思路:根据多起短视频平台传播的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其百度指数多在3天左右达到峰值,而从舆情事件的发生到减退所经历的整个生命周期大概为10天,据此把0和10确定为模型的初始时间与结束时间。

2)话题讨论热度=0.65*信息传播速度+0.35*网民态度差异。

3)短视频平台关注度=(短视频网络舆情风险*0.45+舆情极化强度*0.55)*EXP(-Time/2)。

构造思路:短视频平台关注度受到短视频网络舆情风险、舆情极化强度的共同影响,短视频网络舆情风险越大,舆情极化强度越高,则短视频平台的关注度越高,其中的相应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出。

图5 短视频网络舆情存量流量图

4)政府作用量=INTEGDK(政府公信力+政府部门协调度,0)。

5)政府公信力=(舆情信息透明度+政府部门协调度+政府介入速度+政府舆情导控能力)*网民满意度。

6)网民关注度=DELAY1I(网民群体极化强度+舆情信息作用率,1,0)。

构建思路:网民关注度的变化符合延迟函数的规律,在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关注度存在一定的延迟,将时间延迟设为1,即网民关注度在1天后开始对短视频网络舆情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7)短视频平台权威度=短视频平台活跃度+公众关注度。

8)网民作用量=网民关注度/政府公信力。

9)短视频平台活跃度=INTEG(短视频信息转发量*0.2+短视频信息评论量*0.2+短视频信息点赞量*0.3+舆情信息传播热度*0.3,0)。

构建思路:用积分函数表示短视频平台活跃度,其受到短视频信息转发量、短视频信息评论量、短视频信息点赞量以及舆情信息传播热度的共同影响,将初始值设为0,各因素权重由专家打分给出。

2.3 短视频网络舆情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证分析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发生了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灾害,该事件共造成398人死亡和失踪,1 478.6万人受灾,直接损失高达1 200.6亿元。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投入解放军及武警力量展开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此次事件中,相关的灾情场景、求助需求、志愿救援等信息在短视频平台上不断传播和蔓延,中原网抖音账号以“郑州特大洪水抗灾救援”为主题发布了“城区道路被淹,幼儿园校车被困积水,消防员组成人墙展开营救”的短视频,杭州日报抖音ID发布名为“暴雨紧急求助,郑州地铁5号线列车内乘客被困”的短视频,大象新闻抖音账号发布了“刚刚,武警官兵前来救援”为内容的短视频,这些短视频在很短时间内的点赞量、评论量等便达到了几十万次,迅速掀起巨大的舆情浪潮,同时也使得一些失真信息或网络谣言大肆传播,通过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等方式带动网民情绪,制造网络恐慌。此次事件引发了网民的高度关注,相关信息在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短视频网络舆情由此生成和不断高涨。

2.4 模型的常量、初值及表函数

对于该事件而言,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所涉及的一部分常量通过短视频平台相关数据进行确定,本研究通过抖音平台进行相关视频搜索,得到如短视频信息点赞量、短视频信息转发量等数据,将其处理为1~100之间的常数,同时结合网络问卷,将抖音平台用户作为填写对象,发出问卷300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283份,采用SPSS23.0软件对其信度进行检验,得出α值大于0.8,数据可靠性较好,在此基础上确定另一部分常量。如“意见领袖作用”表示网络知名人士对网民态度的影响程度,根据问卷打分进行算术平均值为68,据此确定该常数,其余常量赋值与此类似,具体常量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中常量参数设置

在“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大量相关信息,并引发了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统计该事件发生后10天内抖音平台发布的短视频数量以及发布主体为政府部门的短视频数量,以此作为数据来源,将信息发布量与政府关注度利用Vensim PLE软件中的表函数来表示,相关的表函数如下所示:

信息发布量=WITH LOOKUP(Time,([(0,0)-(10,1000)],(0,135),(1,918),(2,653),(3,511),(4,464),(5,365),(6,268),(7,176),(8,98),(9,63),(10,37)))

政府关注度=WITH LOOKUP(Time,([(0,0)-(10,100)],(0,2),(1,41),(2,58),(3,63),(4,75),(5,74),(6,53),(7,42),(8,38),(9,16),(10,9)))

3 短视频网络舆情系统仿真结果及因果机制分析

3.1 仿真结果分析

在以上参数设置的基础上,对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首先在不改变任何常量值的初始状态下得出“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的模拟仿真图,如图6所示。

图6 初始状态仿真图

由图6可知,“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发生后旋即引发了较强的短视频网络舆情,该事件为突发类公共事件,给公众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极容易引发网民的高度关注。该事件经历了发生、发展、高涨到消退整个完整过程,对于研究其引发的短视频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也是本研究选取该事件作为案例的重要原因。该事件发生后,短视频网络舆情在两天内迅速达到峰值,说明该事件受到了网友的热议,短视频网络舆情在达到峰值后开始衰退,然后伴随一个“长尾期”直到舆情热度趋近于0。总体的曲线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这与现实情况相吻合,说明短视频网络舆情呈迅速上升—大幅减退—逐渐消亡的总体态势,在这过程中,网民、短视频平台以及政府各主体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各主体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演化机理,从网民子系统、短视频平台子系统以及政府子系统进行关键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奠定基础。

3.1.1 网民子系统

在网民子系统中,话题讨论热度、意见领袖作用及网民情绪强度对短视频网络舆情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其影响的灵敏度进行测试,将话题讨论热度、意见领袖作用与网民情绪强度分别提升20%,从而得到曲线2、曲线3和曲线4,如图7所示。图7能够较为直观地看出,在前期,话题讨论热度、意见领袖作用及网民情绪强度对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影响均较为明显,而其中网民情绪强度的改变对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影响尤为显著。而在后期,话题讨论热度、意见领袖作用、网络舆情强度及初始状态的曲线几乎重合,这说明在短视频网络舆情发展后期,相关因素对短视频网络舆情影响相对较小。

图7 网民子系统仿真图

3.1.2 短视频平台子系统

在短视频平台子系统中,短视频平台关注度、短视频平台活跃度以及短视频网络舆情感知度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初始状态下,分别将短视频平台关注度、短视频平台活跃度与短视频网络舆情感知度提升20%,从而得到曲线2、曲线3和曲线4,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短视频平台关注度、短视频平台活跃度与短视频网络舆情感知度均对短视频网络舆情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短视频平台关注度与短视频平台活跃度对短视频网络舆情起到正向影响,短视频网络舆情感知度对短视频网络舆情起到负向影响。而短视频平台关注度对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短视频平台活跃度,然后是短视频网络舆情感知度。

图8 短视频平台子系统仿真图

3.1.3 政府子系统

在政府子系统中,政府公信力、政府部门协调度、舆情信息透明度与政府介入速度均对短视频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对以上4种因素分别作提升20%处理,则分别得到曲线1、曲线2、曲线3与曲线4,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曲线1的变化幅度最大,即政府公信力对短视频网络舆情影响最大,其次是政府部门协调度,然后是舆情信息透明度,最后是政府介入速度。与之前各子系统不同之处在于,这些因素均对短视频网络舆情起到负向影响作用,即政府公信力越强、政府部门协调度越好、舆情信息透明度越高或政府介入速度越快,则短视频网络舆情越低。

图9 政府子系统仿真图

3.2 因果机制分析

通过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分析能够较为直观地得出影响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关键影响因素,相关影响因素的灵敏度越高,则意味着该影响因素在短视频网络舆情中所起的作用越大。然而,在此基础上,需对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因果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掌握其本质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通过过程追踪法(Process Tracing,简称PT)对“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引发的短视频网络舆情进行分析,以探究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内在因果机制。过程追踪法由丹麦学者德里克·比奇(Derek Beach)和拉斯穆斯·布伦·佩德森(Rasmus Brun Pedersen)于2013年首次系统性提出,目的在于揭示条件与结果间的“黑箱”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到因果机制理论模型[21]。

短视频网络舆情从导控需要到导控实现,这中间涉及多重复杂因素的并发影响。在短视频网络舆情从生成—扩散—减退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根据以上系统仿真结果可知,话题讨论热度、网民情绪强度对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生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短视频平台关注度、短视频平台活跃度对于短视频网络舆情的扩散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舆情信息透明度、政府介入速度则对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减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网民、短视频平台与政府作为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关键主体,其在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过程中需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如在前期对相关舆情事件采取监测、预警等方式及时捕捉舆情走势,在中期对短视频网络舆情进行感知和研判,以为后期通过部门协调、舆情引导等方式有效导控舆情奠定基础,如图10所示。导控需求、主体参与协同机制作为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因果机制的主要构件,各构件间的有机互动推动了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的实现。

图10 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因果机制

3.2.1 构件一:导控需求

导控需求是短视频网络舆情分析的发端,舆情事件作为短视频网络舆情的主要导火索,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而短视频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其具有大量的信息受众,舆情事件的相关信息借助短视频平台能够迅速得以传播和蔓延,短视频网络舆情由此生成,在这过程中与舆情事件相关的话题讨论热度以及网民情绪强度会促进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生成,而网民主体在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生成过程中起到了直接作用。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生成会对政府权威、社会和谐稳定等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及时对其进行预警,有效地进行导控是十分必要的。“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发生后,在短视频平台上立即引发了巨大的关注,迅速生成网络舆情并保持较高热度,起初网络舆情呈调侃态度,随着“郑州海洋馆鲨鱼跑出来了”“郑州进入自然灾害一级战备状态”等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使得相关舆情进一步升温。此外,由于特大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出现,如地铁关闭、公交停运、供电故障等问题,加之“地铁一车厢多人被困”短视频的传播,网络舆情达到了峰值。在该事件中,网民通过短视频发布相关事件信息,其中甚至包含一些失真信息和网络谣言,这些信息夹杂在一起不断发酵生成负面舆情,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公众的无端猜想和心理恐慌,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3.2.2 构件二: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贯穿短视频网络舆情从生成到减退整个过程,网民、短视频平台与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并各有侧重。网民往往是短视频的发布者以及短视频网络舆情生成及演化的推动者,短视频网络舆情背后往往反映的是网民对于某个突发事件或某个社会问题的不满态度,抑或网民的某些诉求未能得到满足,是社情民意的体现[22];短视频平台作为信息载体以及信息传播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舆情的扩散及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府作为控制和引导短视频网络舆情的核心主体,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采取一系列举措使短视频网络舆情迅速消解并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在系统动力学的3个子系统中,网民子系统与短视频平台子系统多为正反馈回路,政府子系统当中则均为负反馈回路。在“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许多网民通过短视频平台实时对郑州暴雨受灾现场信息进行发布并积极传播正能量,使许多网络谣言不攻自破;而短视频平台主体通过与主流的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相互补充,通过开辟救援信息、线上求助等专栏,从更立体的角度传递真实信息并为精准救援提供支持。政府主体则及时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到抗洪抢险当中去,并积极借助官方媒体公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更新救援信息与辟谣,避免造成社会恐慌。网民、短视频平台与政府主体通力合作,收到了较好的舆情导控效果。

3.2.3 构件三:协同机制

在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中,探索有效的协同机制能够使之有章可循,形成稳定的状态和秩序,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有效方案。首先,主体间的有效协同机制。网民、短视频平台与政府间主要通过信息沟通与主体自觉实现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的有效协同,一方面,政府可通过与网民的直接沟通或通过短视频平台间接地了解社情民意,然后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另一方面,网民与短视频平台需保持高度的主体自觉,网民通过自我约束的方式能够保持理性,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积极传播正能量。短视频平台作为媒体平台自觉恪守职业道德,如实反映客观信息。其次,舆情导控措施的有效协同机制。主体间的有效协同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主要反映为舆情导控做法的协同,将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引导修复等举措制度化,构建常态化的保障机制,为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提供有效方案。在“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各主体间有效协同,实现了较好的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效果,同时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可以及时了解舆情动态,如舆情的热度趋势、热点话题、网络热词等相关信息,并据此进行分析研判,进而针对性地对短视频网络舆情进行控制和引导,避免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给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4 结论及建议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而与此同时,相关舆情信息借助短视频平台也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短视频网络舆情随之生成。短视频网络舆情的有效导控对于维护政府权威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多主体协同视角,以实现短视频网络舆情的有效导控为研究目标,综合采用系统动力学(SD)与过程追踪(PT)研究方法,在分析短视频网络舆情主体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网民子系统、短视频平台子系统以及政府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捕捉短视频网络舆情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以“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对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因果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如图11所示。

图11 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机理及因果机制框架图

1)分析网民情绪,制定导控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的舆情信息经短视频平台传播开来,进而直接影响网民情绪,而网民情绪强度对短视频网络舆情起到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网民情绪越高则短视频网络舆情热度越高。因而,在短视频网络舆情发生前期,应及时地对其进行监测预警,以此来窥探网民的舆情反应,并对网民情绪强度、短视频网络舆情走势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网络舆情风险进行评估和研判,并在网络舆情研判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舆情导控预案,一旦短视频网络舆情热度达到某一阈值或等级,便立即启动相应的舆情导控预案,及时地对短视频网络舆情进行疏导。在对网络舆情疏导的过程中,可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对舆情信息进行客观评价,降低网民的负面情绪,实现短视频网络舆情的有效导控。

2)提升议题设置正向引导功能,强化融媒体矩阵建设。短视频平台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在舆情信息报道时应注重议题设置,其对短视频网络舆情的走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应努力提升议题设置的正向引导功能,结合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网民关注度、短视频网络舆情感知度等方面综合考量,着重对舆情信息的关注点进行连续性、针对性报道。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打造和强化包括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及微视频的“三微一端”新媒体矩阵。将舆情信息通过主流的传播渠道进行发布,既增加了舆情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灵活性,迎合了网民的信息需求与获取方式,便利了多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同时又能够保证信息发布的相对集中性,打造舆情信息发布的新领地,对舆情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报道,使网民更加全面地了解舆情事件的真实情况,从而降低负面舆情的生成和扩散。

3)提高政府导控理念,加强主体间的有效协同。政府应树立“舆情危机常态化”的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理念。一方面,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在舆情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通过短视频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通报,同时对于舆情事件的整个处理流程及进展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另一方面,要根据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化、减退的生命周期采取相应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引导修复的导控举措,以增加短视频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主体间的有效协同。因此,政府应与网民、短视频平台等主体开展有效合作,建立起高效的联动机制,提高短视频网络舆情应对速度,针对性地采取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措施,进而实现短视频网络舆情的有效导控,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关注度舆情网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暴力老妈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