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近文本 走进文本 超越文本

2023-02-23谈淑琴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

谈淑琴

[摘 要]革命题材类课文在强化革命理想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情,引领学生亲近文本;提出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超越文本。这样教学,可以发挥出革命题材类课文的优势,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革命理想的教育,凸显出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革命题材;阅读教学;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1-0033-03

革命题材类课文主要是指描述革命事件,讲述革命英雄、伟人故事类的课文。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革命题材类课文取材广泛、内容真实,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文本,发挥出这一类文本独有的教学价值,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体会。

一、关注学情,亲近文本

由于革命题材类课文描绘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叙述的事件是学生未曾见过的,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感到陌生,缺乏深入探究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资料辅助与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近文本。

(一)补充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有效的教学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中,受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无法真正深入理解课文。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可先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者询问老革命英雄等,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再进行整理、归类。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距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朱德的扁担》一文,“朱德”是谁?“会师”是什么意思?“红军”指的是什么军队?为什么不叫解放军?“井冈山根据地”在什么地方?“敌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要“储备粮食”?为什么要下山挑粮食?“扁担”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一下跟朱德有关的资料,知道朱德就是红军的总司令,课文讲的是1928年红军初建时期,在国民党竭力“围剿”的特定环境下,广大红军战士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而到茅坪去挑粮食的故事。然后,教师依据学生感兴趣的“会师”“革命根据地”“扁担”等,适当讲解当时的情况。有了背景资料的介入,学生就会理解朱德作为红军总司令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精神,深刻地感受到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教师依据革命题材类课文的特点,注重相关背景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与文本的隔阂,让学生主动亲近文本,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资料的价值与作用。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背景资料的搜集与运用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服务的,切不可舍本逐末,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这样就会违背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与感悟。

(二)引入信息技术,直观形象感知文本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统编语文教材中不少的革命题材类文本,曾被拍摄成为影视剧、纪录片等。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剧、纪录片直观形象的优势,把文本中最精彩或者让人感受最为深刻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最让学生感动的是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一幕。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中五位壮士痛歼敌人与英勇跳崖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在影片中,学生看到了班长马宝玉是怎样带领战士们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看到五位壮士的表情、动作,看到他们对敌人深深的痛恨,看到还在不断向上爬的敌人,此时,学生也恨不得化身为战士,去狠狠地痛歼敌人。当看到五位壮士英勇跳崖之后,狼牙山上响起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產党万岁!”时,学生的眼眶湿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被五位壮士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与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影视资源来教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看到战士们与敌人英勇斗争的画面,无须教师再说什么,他们对五位壮士的形象感知体验非常深刻,思想受到了洗礼。

在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引入影视资料展开教学,比起单纯地让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文字来体会文章情感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教师要注重影视资源的合理运用,避免过分依赖影视资源而忽视学生对文本语言品味现象的产生,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文本,取得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问题引领,走进文本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就很难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在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提出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从整体入手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整体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抽丝剥茧,直抵文本的深处,能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整体感知,对人物或者事件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梅兰芳蓄须》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要蓄须?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梅兰芳经历了哪些危险与困难?”这些紧扣课题或者课文内容的问题,抓住了教学的重点,不仅为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起到了支架的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厘清文本脉络。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明白了梅兰芳作为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身处逆境时仍然坚持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对他高尚的民族气节感到敬佩。又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主要讲了雨来的哪些事迹?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呢?”要求学生先默读课文,给每个部分拟出小标题,再借助小标题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学会了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支架,带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同时,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抽丝剥茧,真正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中的人物、故事,对人物认识更加深刻。

(二)从局部入手提出问题

在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整体,还要关注局部,即文章的精彩片段或者细节,从局部巧设问题,以深化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感受到革命题材类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军神》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品读“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些句子时,教师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人物的内心。为了促进学生对刘伯承的进一步了解,教师继续问道:“刘伯承是不是感受不到痛呢?他为什么一声不吭?”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抓住“汗如雨下”“抓破”等词语感受到刘伯承意志的坚定。又如,对“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七十二刀”这些语言,教师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平时磕破点皮、流点血时的内心感受,然后想象:“假如这七十二刀割在自己身上会怎样?”这样,学生就想到多数人可能会因为疼得昏过去,可是刘伯承却能清楚地数出手术的刀数。这表明刘伯承在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时,还要让自己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大脑,更表明了刘伯承的意志之坚强。

在《军神》一课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中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使学生感同身受,对军神刘伯承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受,真正走进了阅读的深处。

三、找准切点,超越文本

在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本,依据文本的内容特点找到适合的训练点,并采取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写话、辩论等,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一)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写话

在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能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革命人物或者革命精神深入领会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理想的教育。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结尾处写道:“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毛主席在签字之后,一夜未眠。那么,在这一夜里,毛主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毛泽东当时复杂的心情写出来。”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写道:“夜已经很深了,毛主席还在拿着毛岸英的照片深深地看着,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毛岸英的眼睛、鼻子、嘴巴……想起了毛岸英第一次叫他爸爸的情形,第一次学走路的样子……想到了毛岸英临行前与自己告别的情形。想着想着,他的眼睛湿润了,低声地呜咽着,他想念自己的儿子,可惜再也听不到他叫自己爸爸的声音了……”在想象中,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涌现了出来,这样学生真正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了解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心胸和无私襟怀。

在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教学的难点。上述案例中,教师找到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使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促进了学生想象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找准对接点,引导学生辩论提升

学习革命题材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时,教师要寻找到革命题材类课文与时代发展、学生生命成长的对接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体会,以打破时空的隔阂,發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清贫》一文,主要叙述了共产党员方志敏在被俘时,国民党两个士兵对他搜身而一无所获的故事,赞扬了方志敏矜持不苟、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课文结尾处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教学时,教师可以就这句话提出辩论话题:“如今革命已经取得胜利,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我们还需要‘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吗?”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清贫”不仅是革命年代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价值意义,让人们形成优秀的品格。

在《清贫》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后,教师让学生以“清贫”为话题展开辩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学生对“清贫”的认识,凸显了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在革命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注重对文本整体与局部的把握,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超越文本,以增强对学生的革命理想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凸显出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根林,彭晓.共情才能更好地传承:谈初中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J].语文建设,2021(15):4-9.

[2] 游伟.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1(22):14-16,30.

[3] 王永林.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内容呈现及教学实施[J].教育视界,2021(20):10-13.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