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优秀走向卓越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工作室体育名师成长关键要义的盘点与凝炼

2023-02-22徐惠

体育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特级教师体育老师

文/徐惠

扎根体育教学工作25年,秉持“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情感、承认学生有潜能、相信学生会成功”的教育理念,坚守“做有爱心、激情、睿智、尽职和富有创造力的体育老师”,在追求专业提升和育人质量的道路上执着求索。笔者2008年被评为通州区骨干教师,2012年获评通州区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2010年和2013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017年入选首批通州区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同年被评为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2020年底获得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如果说学习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一环,那么参加体育特级工作室研修的收获就是:随师两载行、胜读十年书。正因为笔者身边有许多有智慧、有担当、有情怀、有底蕴的前辈无私给予指导与引领,才让自己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正因为有幸遇到、主动找到前行的引路人,自身的成长、专业高度才呈现出不一样的速度和风景。

一、促进成长的关键人物

人物1:“打铁还需自身硬”——与李权校长的第一次谈话

新教师报到,笔者与时任体卫处主任,同样是体育教师出身的李权校长的第一次谈话至今让笔者记忆犹新。

“你能做几个引体向上?”李权校长微笑着问道。

“我……一个也上不去。”笔者支支吾吾回答,心想这对女体育教师也太苛刻了吧。

“作为体育教师,你首先得具备示范动作的能力,怎么也得能做两个吧!”

“好,我回去练练看。”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对新教师的要求就是三年入门、五年成才,你要有这个目标与心理准备……”

这一次谈话主要传达了两点信息:首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真功夫和硬本领是最重要的;第二,潞河中学是百年老校和北京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领导虽给予教师厚望,不会因为性别降低要求。后来面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多次印证了李权校长这句“打铁还需自身硬”所蕴含的真理,从此这句话深深地烙刻在笔者心里,督促自己在专业提升方面努力学习、奋勇向前。

人物2:学高为师的优秀团队——体育组的老教师们

个人的发展除了要有“成长的自觉”,更离不开成长的“沃土”。虚心向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自己。工作第一年,笔者承担初二年级的体育课教学工作,因为是男女生合班授课,对新教师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笔者一方面努力钻研业务,把课上好;一方面“多听、多看”老教师的课,“多问、多请教”,虚心学习与钻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体育组老教师们也同样用无私的帮助给予我勇敢前行的巨大动力。在苑德春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口令由胆小怯懦变得铿锵有力;在张宝泉老师的指点下,我学会分层指导、同步推进教学法;李鹏老师纠正我错误的蛙泳腿动作,指导我顺利通过游泳救护员考核;在郭连第和宗宝俊老师的保护与帮助下,我克服了大学期间受伤的心理阴影,敢于再次腾跃跳箱……回想那几年,我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能量之水,课堂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在学校领导的信任与老教师的鼓励下,工作的第10年我开始担任教研组长。教研室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也暴露出我做事条理性差、应变能力不足的缺点,加上性格直率、脾气急,对别人不放心,造成一些工作上的被动与失误,在我产生退缩、苦闷的时候,老教研组长、体育特级教师薛贵老师宽慰和鼓励我:“教研组长难当,体育教研组长更难当,体育教师个性强,学会理解、信任和包容很重要……”我恍然大悟,多年来体育组之所以成为一个团结、奋斗、敢“打硬仗”的集体,就是因为历任组长都善于发现每个教师的长处和优点,调动和激发每个人的优势。对老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对年轻教师要容忍一点失误,出现问题多补台,让每个人都上心于这个集体的荣辱。渐渐地我的工作头绪变得清晰起来,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组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青年文明号和通州区优秀体育教研组,笔者也连续六年被评为优秀体育教研组长。

二、促进成长的关键事件

事件1:参加第一次教学评优

1999年通州区教学评优活动,教研组鼓励我参加比赛。我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田径跨栏跑教材内容,从确定上课班级,钻研教材教法,撰写教案,到演练教学的每个环节,最终《跨栏跑:学习跨栏步技术》一课在第一阶段校级推优和第二阶段片区评优中顺利出线,这让我备受鼓舞。第三阶段全区终评采用异地上课形式,要求上课教师只能在课前30分钟接触学生。考虑到评委对跨栏跑这节课已经比较熟悉,失去听评课的新意,我决定根据正常的教学进度,改上《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异地上课对学生体育基础、身体状况、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不了解,为了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了新授、复习和提高三种难度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的导入语和游戏方法。最后我这节高一男生排球课上得非常顺利,在我富有激情和启发性的语言引导下,学生从不会垫球到能进行双人3-5个回合对垫,再到尝试进行“8”字对垫游戏,玩中学,学中练,练中赛,学习兴趣盎然,课后各位评委给予这节课较高的评价,最终获得区级一等奖的好成绩。

之后又参加了两届市、区级教学评优,并于2005年获得了市级一等奖。多次的评优课磨炼和探索创新,促进我课堂教学能力不断进步,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功力”的练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平时上好每一节课,才能在评优课的时候底气十足,获得佳绩。

事件2:投身学校课程教学改革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时任体卫主任的李权校长就大胆提出了“学校月月有群体竞赛活动,班班有体育运动队,人人有一项体育特长”的学校体育工作愿景,体育组前辈们开始在教学班内开展“足球、篮球、排球”选修课实验。随着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的壮大和场地设施的完善,在张士义校长的大力推动下,学校于2001年在高一年级实施了男、女生分班的小班化教学。2003年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打破行政班开展体育选项课教学的条件已经成熟,时任体育组组长的薛贵老师,将撰写课程改革方案的重大任务交给了我。于是我连续一个月每天加班到深夜,查找资料,研讨方案,设计问卷,对全校高中学生进行体育选项兴趣与需求的调查,对学校已经具备的和有待开发的教师、场馆、器材等软、硬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在高一、高二年级内开展“三选六”(即3个行政班学生分流成6个选项班)“基础+选项”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报告,经体育组研讨通过并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于2004年开展了“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分项指导,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改革实验。意想不到的是,由我主笔的《潞河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设想》可行性报告,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还先后发表在《通州教育》和《体育教学》上,体育组所有教师向我表示祝贺。

原来让我“望而生畏”的教育科研,其实可以通过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点点“生根、发芽、结果”。有了这次经历,我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后续的课改工作中,还带领全组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既是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理论,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反之也促进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笔耕不辍,提升教育专业水平。

事件3:参加市级大赛磨炼

2011年6月底,我被确定为通州区参加市基本功比赛预备选手。经过三个月准备,我获得北京市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准备过程是艰辛的,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市基本功展示与比赛内容包括几个部分:一是教育教学理论,包括课程标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相关法律法规;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使用操作等内容;三是专业技能,要抽取三项专业技能,回答评委老师相关提问;四是说课展示,包括24小时写出教学设计,制作出相关的PPT进行说课并答辩。

暑假期间准备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领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张金玲老师和教研员李俊玲老师,制定了暑期一个月集训计划,要求集训考核达到合格才能休息。团队六位老师齐心协力、互相鼓励,每天上午练习教材中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所有内容,一项项反复练习进行强化,直到动作规范为止;下午集中学习体育理论、进行计算机培训,晚上回家还要进行各项教材的教学设计,第二天再与老师们分享研讨,最终确定最佳方案……开学后的一个月更是对我体力、精力、毅力的考验,白天上课,下班安顿好孩子与老人,晚上背诵教材、课标、学校体育学等知识点直到凌晨,每天睡眠不足六个小时。就这样我总结出高中各项教材重难点及相关教法,约一万五千余字,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体育教材的理解。

通过不懈努力,我和另一位教师通过了最后选拔参加比赛。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和全市各区的优秀选手同场竞技,压力可想而知。尤其在经历了第一项理论考试的失利后,我迅速调整心态,激励自己只要努力参与了,为集体荣誉战斗过,我问心无愧,至于成绩和荣誉与个人的收获相比,真的微不足道。我想正是因为在比赛的重要时刻,以平常心看待一时的得与失,最终获得了好成绩。

当然,本次比赛的成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付出,更多的是我们这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在最后一个比赛阶段,公布参赛选手说课内容后,团队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协助我们白天拍摄图片、录制视频素材,当天夜里一起备课、制作课件、练习说课到第二天早上……是团队的合作成就了我的好成绩。从此,让我对融入团队、学会合作、凝聚合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火以炼金,大赛的磨炼是每位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本次大赛我深刻地感觉到:自己不是水平最高的,能力也不是最强的,但是最努力的、最能坚持的。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艺无止境,学无止境,事业更是无止境。

三、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自我挑战

(一)迎接挑战,高端研修成就梦想

2018年底经区里推荐,我有机会参加2019年北京教育学院特级教师工作室学习培训。两年的研修学习中,在北京教育学院潘建芬教授和韩金明副教授两位老师的引领下,在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陈雁飞、黄虹、陈建勤、张金玲、郭金贵、俞伟顺等十多位老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助力下,通过《比较教育》《教育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领导力》《心智模式》等丰富的理论课、实践课、拓展课等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不仅使我们开阔教育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教育哲学观念、教育特点,而且深入理解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思想,掌握教育思维方法,全方位地提升了参训教师的教育理论。俞伟顺老师在培训课堂上的话至今萦绕耳边,他说:“教师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人之师,并且还要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做一位名师、大师,而不是庸师。”

成为合格、优秀、卓越的人之师——特级教师,不就是我们这群有教育梦想和职业追求体育人的奋斗目标吗?在特级教师工作室培训助力和坚定信念支持下,2020年底我和同班张跃宗老师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2021年工作室肖兰敏老师被评为正高级教师,我想工作室后续还会有更多的老师在奋斗的道路上得以圆梦。

(二)做真课题,快速突破科研短板

承担课题研究,提升教科研水平是一线体育教师普遍感到头痛和吃力的环节,也是我自己较为薄弱的地方。工作室从课题的选题、利用问卷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体育统计与检验等体育科研方法,以及课题申报书的撰写、课题开题、专家评审、中期汇报、成果预答辩、结题申请书的撰写、结题答辩等,悉心指导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可以说“手把手”地教会我们做真课题、做好课题、做出成果。

我的工作室研究课题为《F45功能性训练理念融入高中体能教学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其相关成果直接助我获得2020—2021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并发表了《基于“学、练、赛、评”的高一体能教学设计》《高中学生体能锻炼模式的实施策略与建议》两篇论文。当初的选题,源于工作室组织学员亲身体验F45功能性训练课程,我被其先进的健身理念和新颖的锻炼模式深深所吸引,从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参与工作室居家锻炼,到确定个人研究方向与路径,实施教学研究,再到省市级体能展示课做课交流,最后撰写论文、教学设计、结题报告并顺利结题,可以说每一步都离不开两位班主任老师的耐心与细心指导。

(三)团队赋能,成果拓展助力学生体能发展

因为共同的研究兴趣,工作室成立了包括两位班主任老师和我在内的体能开发研究小团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队参与有专家指导的教师居家锻炼活动,结合所学的体能锻炼理念、方法、模式及相关体会,定期进行线上研讨交流。并根据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居家锻炼特殊要求,将体能动作与方法进行提炼、转化、开发,设计呈现诸如“恢复与再生”“趣味体能”“养护体能”“瑜伽体能”等以周锻炼形式为主的,多种主题、不同难度的简单、有趣、有效的系列体能锻炼课,在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居家锻炼需求的同时,也倡导疫情下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脚踏实地的研究过程,让我们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实然与应然视角下的中小学体能锻炼课设计》《以“赛”促学生体能发展》《热身与放松:体能锻炼的必要环节》等六篇论文陆续发表,同时研究成果的拓展所产生的效应更为显著。2021年我成为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普通高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入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组核心成员,撰写并发表《深度学习模块教学设计:体能必修必学》《体能必修必学模块设计的关键问题与教学策略》;2022年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团队共同撰写了《新中考体能锻炼108例》,录制完成一百多个体能锻炼视频,为加强青少年体能锻炼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猜你喜欢

特级教师体育老师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