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电影节对中国地方高校影视教育的影响

2023-02-20胡力文张晓峰

电影评介 2023年22期
关键词:分会场影视创作

胡力文 张晓峰

198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明确指出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1]。发展近四十年,影视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据教育部学科设置统计全国普通本科院校近300多所开设影视相关专业课程①。高校影视教育主要以大学影视教学机构开展专业教学为主,目标是满足影视行业人才需求,能够在专业知识支撑下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故事。“影视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也要锻炼学生们的实际执行能力,以期望能取得理论性与应用性、艺术性与执行性的良性平衡”[2]。众多接受影视专业教育的大学生通过视听手段实践表达自我对生活、社会、世界的看法,创作各种题材广泛、类型丰富、风格多样的影像作品。大学生电影节逐渐成为热爱影视、励志从事影视行业的大学生崭露头角之地。

一、大影节与高校影视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电影节是什么?广义上面向大学生主体或由大学生组织参与的电影展映都可称之为大学生电影节,如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西北大学新西部大学生(青年)影像节、广州大学生电影节、川渝“大创慧谷”大学生电影节等,还有地方性大学生电影节以及高校自发组织的“电影节”“电影周”“影像展”“微电影节”等。实则大学生电影节专指1993年创办的,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电影局)、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及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批准与支持下,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大学生电影节(以下简称“大影节”)。

大影节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电影节,为全国大学生提供电影展映、影视理论与实践交流、大学生评选、青年影人培养与推荐等平台。大影节作为国内同类电影节的引领者,切实做到学生筹办、评审,尊重学生的审美价值,推选大学生原创作品、影评,“辐射京内外的上百所大学,几十万大学生,学生通过丰富的观影交流活动,增加与电影人、电影业界的接触频次,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电影的运作机制,更全面地感受中国电影的前沿动态,以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和专业素养”[3]。大影节理念与高校影视教育的目标始终保持一致,历经三十年为中国影视行业推送优秀人才。其独具特色的节展理念、影响全国的规模和成熟自主的运转机制,成为国内其他地方性大学生电影节的标杆,对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极具启发。

大影节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为支撑,影视专业教育与大影节互助互进的关系保证持续性培养、输出青年电影人才。该模式为其他高校影视教育教学机构组织参与电影节提供借鉴,各省市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电影节无一例外地与高校影视教育教学或研究机构合作。以高校影视教育为支撑可以保证电影节的参与度,大影节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为特色,影视专业大学生积极投递作品保证电影节评选奖项基数,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推进展映和观评有效互动;高校影视专业师生参与保证投递影片专业质量,参评双方以影视教育专业知识为衡量标准使得评奖过程和结果公平公正,保证电影节的专业性;以发展影视教育教学为目的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行业创作者与影视专业师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沟通,大影节成为影视教育的校外延展,保证电影节的教育性;专业领域的大学生本专业传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保证电影节的传播度,能够较大范围推广电影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推动影视产业发展,积极践行“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创造、引领一代代青年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大影节助力各地影视教育发展,完善自我教学检验、拓展教育教学边界、吸收业界学界经验、推选优秀人才,在融合与交流中总结、反思、提高自我从而获得更长远发展。

二、大影节对地方高校影视实践教育的意义

大影节电影节的实践意义在于整合影视制作、发行、放映流程:鼓励支持原创短片和剧本创作,以影视专业大学生为核心自主筹划、宣传与评选,组织优秀作品进行全国交流与巡展,对未来踏入影视行业的大学生进行全面产业预演。

(一)提升地方高校影视实践创作教育水平

大影节面向全国影视教育,为影视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平台。众多高校影视院系将其视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点参考,参加并获奖是影视专业学生踏入行业、继续深造的机会。统计最近六届大影节的原创和剧本投递数量(如表1所示),每年投递作品来自全国近500所高校,几乎涵盖所有高校影视教育机构,从最初老牌影视专业艺术院校逐渐延展到全国各省市各大高校,如今成为全国影视专业院校的目标。

早期大影节提名、获奖作品基本来自传统影视院校,逐渐扩大到成都、杭州、南京、广州等影视教育快速发展的城市。近六年全国各地方院校提名、获奖作品的比例逐年扩大,既表明了在全国影视教育整体提升背景下打破影视实践教育不均衡的发展,也表明大影节始终以公平公正的专业要求给予全国大学生同等机会。

大影节原创短片奖项分为四大类型(如表2所示),紧密贴近国内各地影视实践教育主要课程分类。其中剧情片作为重点,奖项设置与影视实践教育核心课程一一对应。导演、编剧、摄影、剪辑、表演作为高校影视实践教育的基础核心课程,是通向影视行业的必修课程。大影节的建立符合当下国内影视教育体系,把实践课程转换为对应的奖项,旨在鼓励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视听手段以表达青春,要求各高校影视实践注重基础核心训练,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二)拓展地方高校影视产业管理实践教育邊界

2002年影视产业化改革以来,“很多高校开设了电影电视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学科,但真正能够培养出比较全面的电影电视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却不占多数。同时,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互动与整合认识也不够”[4]。高校影视实践教育注重产业上游创作教学,多数未开设或开展产业中下游产业管理实践课程,实践创作和产业管理教育割裂式发展造成影视产业发行受阻、放映人才缺乏。大影节发动全国大学生成立评委会,设置分会场支持学生以自发组织的形式,通过网络新媒体渠道开展策划、评选、巡展活动,丰富高校影视产业管理实践教育的内容,推动高校影视教育重视产业实践管理教育,为影视产业发展挖掘、培养后备人才。

大影节的分会场数量逐年增加(如表3所示),表明其自主运营管理的模式能够快速地适用于各地高校。分会场一般由地方高校影视教学单位优秀学生组织运行,自主性地赋予他们大影节主办者的身份。大影节设置最佳组织奖,鼓励引导分会场完成一次优秀的影视产业管理实践。分会场并非简单地组织放映活动,组织者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积极组织筛选本校优秀短片、剧本、影评参选,参与组织评选优秀作品,参与主分、分分会场互动与合作,选择获奖作品展映并邀请团队进行沟通交流,联合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观影研讨等。整个过程是简化的影视产业管理运营实践训练,分会场组织者能够以电影节要求和地方大学生受众审美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对地方影视教育认知理解参与到大影节整个过程。

“政治倾向与经济利益上的相对独立与超然,在大学生电影节的评选中就表现为电影节在艺术立场、审美趣味上的自由选择与自主精神。”[5]大影节评委会和分会场组织者拥有选择自己喜欢作品的自主权,也必须思考一个深层问题:以怎样的标准或取向去选择,专业性、文化性、艺术性或政治性关系到大影节所选作品能否聚焦受众获得广泛的社会传播与认可,能否起到青年文化表达与价值引领作用。地方影视实践教育往往以经典作品为案例教授学生创作技巧和艺术表达,缺乏以市场和受众为导向的产业认知教育。历经大影节完整的自主运营管理过程,能够启发地方影视专业学生主动关注影视产业运营领域,启发地方高校影视教育关注影视产业人才培养教育,未来拓展产业管理运营实践相关课程。

三、大影节对地方高校影视理论教育的意义

高校影视教育并重发展科研和实践,影视理论是实践创作的先导,决定了作品的高度。“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6]大影节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的戏剧与影视学为“A+”学科,聚集众多一流学者、创作者,开展前瞻性影视理论研讨。大影节聚焦中国影视发展前沿问题,举办青年电影人论坛和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从青年实际创作中总结经验、寻找新路径、实现新表达,在行业动态中论说青年学者的研究突破、创新与未来。大影节“以学术训练配合创作实践,发掘了一代又一代电影人才”[7]。从大影节近年主题(如表4所示)可知,大影节视青年学子为影视行业未来,推崇青年创作者的行业见解,发出青年学者的新知新声,以此鼓励青年人以其创新性实践与认识带给中国影视新发展。

大影节设置分会场建立了不同高校影视教育沟通交流的渠道,分会场巡展中设置创作者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主会场的研讨延展到分会场。不同地方不同高校不同师资构成的影视教育形态多样,来自各地高校的创作者分享新的经验,全国各地学者与地方师生结合地方特色延续相关主题探讨。多形态影视教育下成长的师生交流研讨,启发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更新理论教学方法与思路。

(一)交流中丰富创作理论教学

創作理论教学教授的背景及意义,如人物行为的逻辑与意义。只有创作理论作为基础,创作才会结合主体认知形成自我创作理念。教学之后学生会写、会拍、会剪辑等,但作品总是差强人意,所设想与所实践完全是两种效果。影视教育过程中创作理论不足导致技法使用不恰当,导致学生理念逻辑错乱而成为无法执行的空想。

大影节分会场邀请获奖作品主创团队进行交流,接受赞美也接受批评,听取经验也提出问题,更像是开放性课堂创作讨论。主创围绕创作方法、创作过程、创作问题、创作表达等展开交流,交流双方可以基于实际问题阐明各自见解,各有所收获。比起具体问题,地方高校影视教育主体应该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获奖作品主创在其高校所接受的影视创作理论在实践中行之有效。成熟的创作理论关联技法和理念是获奖被认可的关键,交流实质是在总结阐明合理性的创作理论。具体问题背后的创作方法和理论对地方影视教育理论教学更有意义,既可指导学生创作又可以应用到未来教学。

(二)研讨中培养强化学术思维

影视实践需要学术研究转换成理论,学生需要掌握把实践经验转换成创作理论的方法。学术思维教会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或现象做到剥丝抽茧,帮助学生形成解决实际创作问题的科学理性逻辑,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面对变幻的国际形势、迅速发展的科技、全新的文化形态,大影节组织青年学者论坛主题始终围绕“新”(如表4所示)——新视界、新路径、新方法、新现象、新节点、新图景,论说年轻人在影视多元形态中用年轻一代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研究思维丰富影视学术思维,尤其是新文科背景下面对全新研究对象的跨学科思维,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解决方法的方法来面对未来。

大影节分会场发挥主动性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如邀请主会场专家,邀请地方影视创作者、企业,跨校、跨机构联合,学生自发组织等,多界多维视角展开学术研讨。主题既延续主会场议题,又立足地方特有问题。讨论内容本身是一种理论教学,拓宽师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影视现状和未来。同时,研讨又是在强化学术思维,培养看待问题的多维视角,形成系统性思考方式,更好地在中国影视发展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结语

大影节三十年来始终践行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的目标,为中国影视行业输送影视人才。联合地方影视教育机构组织活动,以高校影视教育为支撑保证大影节的参与度、专业性、教育性、传播度。同时,参与大影节对提升地方高校影视实践创作教育水平、拓展影视产业管理实践教育边界、丰富创作理论教学、培养强化学术思维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推动了地方影视教育多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楷,王志敏.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

[2]王赟姝,何昶成.合作与创新:国际影视教育的新格局——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电影学术论坛综述[ J ].电影评介,2020(22):97-100.

[3]黄会林.孙子荀.青春气象·学术价值·文化引领——大学生电影节品牌建设与启示[ J ].电影评介,2022(22):

5-6.

[4]张智华.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J ].艺术评论,2009(07):83-86.

[5]陶东风.大学生电影节的意义[ J ].当代电影,1996(05):69-70.

[6]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2):11.

[7]周雯.刘维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人才培养及美育教育功能[ J ].艺术评论,2018(07):85-89.

猜你喜欢

分会场影视创作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2022文博会鹿城分会场在我校浙江创意园隆重举办
2019农民丰收节罗源分会场活动举行
《一墙之隔》创作谈
影视风起
央视春晚哈尔滨分会场惊艳亮相
影视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