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电影节中的主动放映与高校展演模式研究

2023-02-20王娅姝张雨露

电影评介 2023年22期
关键词:电影展策展站点

王娅姝 张雨露

青年电影节以青年影人、青年观众与青年影评人等为主体,专注于推广青年创作,往往致力于形塑新锐化、新生态的影像文化。在国内的青年电影节中,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是两种重要的展映形式,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也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青年电影节的发展。本文尝试梳理国内青年电影节中的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模式,对其各自特征進行阐述和比较,并尝试论证这两种节展放映模式与青年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国内青年电影节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的概念及现状

青年电影节的主动放映是指电影节组织者通过招募策展团体,主动挑选和推荐一些优秀的青年电影作品进行放映。最早的主动放映来源于FIRST青年电影展中的主动放映环节。目前,我国青年电影节展中的主动放映在FIRST青年电影展、AME影视计划和高校电影学社等电影节和组织中体现较为充分,发挥着比较突出的作用。相对于常规的放映方式而言,主动放映最大的特点是作为电影审美主体的青年观众同样也对于放映的影片具有筛选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影响电影的展示放映过程。借助“主动”的概念,主动放映为热爱电影的观众提供成为策展人、创办自己的放映活动的机会,一些独立、创新、有潜力的青年电影作品能够借此得到放映,青年导演与制片人也能够更为便利地结成社群,增强互动与交流。

在主动放映的视角下,电影节平台和观众共享着探索电影艺术的目的和需求。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始于2012年的全国高校巡展,经过7年的发展,其巡展范围现已覆盖了全国并扩展至海外,逐步成为FIRST青年电影展在非电影节期间的重要线下放映品牌,感染着青年人对策展与青年影像文化的认知。目前,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主动放映每年设立春季巡展与秋冬巡展两季,分别面向高校与城市放映空间。以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间为例,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走入了26个城市站点和106所高校站点,在电影节与院线之外,为独立生态的电影节影片带来3万余人次的真实观看。[1]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符合主动放映性质的青年电影展映组织模式,如AME影视计划、高校电影学社组织放映等。AME影视计划以AI作为技术驱动,进行影视人才及项目数字化评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影视人才数据库。AME影视计划陆续招募校园主席,并成立全国校园影视俱乐部,高校的电影爱好者们也会积极主动联系AME影视计划,借此举办各具特色、丰富多元的主动放映活动。目前,AME影视计划已在全国200余所高校建立AME高校社团,是全国最大的青年文化联盟,搭建高校社群20万用户,专业影评团1万余人,为影视项目提供以青年视角发声的影视全面宣发服务。[2]

此外,国内高校电影学社的组织放映活动也是主动放映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放映活动通常由电影社团成员自发组织,安排在校园内的公共场地进行放映,影片通常横跨多种类型,涉及不同国别,兼有艺术及商业性质,整体为高校青年学子对电影的精神需求服务,符合主动放映的主动性特征。

高校展演是指将青年电影节中的一些优秀影片带到大学校园进行放映和展示。目前,我国青年电影节展中的高校展演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重庆青年电影展、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等电影节展中体现较为充分。通过高校展演,青年电影节能够发掘和培养新人,促进电影艺术在高等院校中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将艺术与教育、影像文化与校园青年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一方面,高校学生群体是当代电影消费的主要力量,并自带社群性和可观的人际推广空间。对于电影出品方及宣传发行方而言,深入高校进行展演,是借助青年观众进行宣发推广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优秀的影片承载着艺术感染、艺术疗愈与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是高等院校美育实践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青年电影节的平台,高校校团委、党委学工部等组织能够与优秀影片的创作团队协作,持续优化并丰富当代校园的影像文化。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高校展演活动30年来累计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的200多所高校,在各大高校设立分会场,展映近900部国产影片,展映场次近3万场,不仅培养了大批电影爱好者,也为大学校园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元素,让高校学生们得到了深入体验电影艺术的机会[3]。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百校联展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收集组织高校学生的优秀影像作品进行展映,为青年影像人搭建起了专业开放的交流平台。

重庆青年电影展已放映了800余部境内外影片,组织了600余场线下活动,先后联动全世界百余所高校、20余个文创园区和多家院线,积极与各高校的负责人联系展映和周边创作事宜,是西部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综合性、专业性电影节展之一,推动了青年电影人的成长,现已成为青年电影人创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以“电影新生代,开启影像青春力量”为主题,开展全国高校展映、竞赛、新人扶植、影视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重点为青年电影人搭建平台、提供创作条件,推动了国内电影生态发展。许多青年电影节从高校出发,帮扶了青年电影人才,又通过高校展演的模式把影片作品带回校园展演,实现了电影节影片从发掘到创投再到宣传发行的一套特色化的流程。

二、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高校展演模式

为了深入分析国内青年电影节中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的具体流程和模式,本文选择了2023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主动放映活动和近十年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华语新片点映和高校路演作为案例。通过对这两种放映形式中展映站点的选择、影片类型、放映形式和时长等方面的数据调研和总结,探索这两种放映模式的运作逻辑。

(一)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

从2015年春季开始,FIRST青年电影节中国巡展采用了主动放映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是指申请者会主动与影展联系,筹备场地和影片资源,并组织观众参与主动申请式的放映活动。该活动的资源主要依托于全国各高校的学生组织和社团,放映场地多为校园礼堂、报告厅、阶梯教室和艺术厅等。[4]

1.放映站点和团队的选择

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主动放映打破了放映空间的限制,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的形式。秋冬季的放映活动进入城市艺术空间,将青年电影作品展示在更广阔的场所,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观众,同时创造了更多元化的讨论语境。而在春季,放映活动走进高校社团,积极参与培育青年观众。

主动放映的每一站放映均由申请的策展人或策展机构自主选片与策展,并且与组委会协力呈现。主动放映向学生会、校园社团、校园策展人、学院老师等个体或组织开放,同时也向观影团、放映组织、艺术空间、剧场、书店、展览馆等城市空间开放,组织者皆可申请。

关于主动放映申请人和场地的资格,FIRST青年电影展有一些严格的限制。首先,申请放映站点的人需要具备组织公开放映观影活动的经验,并具备影片评论、映后主持、影片策展、海报设计等基本能力,或者在放映站点团队中有人具备这些能力。其次,放映场地需要具备室内放映场地,具备50座以上的空间容量,同时要求团队拥有稳定的社群网络宣传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门户网站等。

此外,放映团队需提供主创人员出席所需的交通和住宿费用;放映场地是申请者自有或长期独占使用的,并配备工业级投影仪、专业投影幕布或银幕以及音响系统;申请者或放映场地定期举办放映活动,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年;申请者或放映场地有自主运营的活跃宣传渠道;申请者曾举办过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活动等也会成为获得主动放映站点优先考虑的因素。

2.2023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情况

以2023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为例,共有87个站点团队,其中主动放映校园站点策展团队有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悉尼大学等59个国内外高校。机构站点策展团队有BDMG视觉公园、24帧观影团、麻雀映画、济宁大剧院等28个城市艺术空间,共覆盖北京、成都、杭州、大连、厦门等23个国内城市①。

通过对FIRST青年电影展2023年各站点的主动放映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以下是部分代表性主动放映站点的具体放映数据:

从2023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部分情况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各站点放映形式多种多样,主动放映的策展团队由高校和机构两部分组成,放映具有非营利的性质,策展团队以及观众对电影艺术纯粹的追求和热爱是主动放映开展的最大推动力。

从影片类型和主题来看,放映影片多为青年电影人创作,多数为独立作品或尚处于孵化期的短片作品,影片的主题较为丰富,包含家庭、成长、爱情、亲密关系、命运和伤痛等青春主题。

从影片时长来看,大部分展映影片时长无法达到院线电影的长度,且多数为短片①及超短片作品。以2023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主动放映片单为例,放映影片中共有18部长片,47部短片,40部超短片②,1部训练营合集③。在具体落地主动放映时,几乎都为短片作品。各站点的主动放映影片均来自于FIRST青年电影展提供的106部主动放映片单。

从放映主题来看,每一场放映都会设置较为明确的个性化主题,通常既涵盖FIRST青年电影展电影的宏观特点,又带有放映站点自身对于影像文化的思考与认知。部分站点更是设有多个放映单元,通过不同的单元主题将展映影片串联起来,共同组成放映的总主题。

从放映相关活动情况来看,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更多选取映后沙龙的形式,即由观众自由发表观影感受,或邀请高校教师进行对谈和影片评述,突出观影群体的自主认知,鼓励丰富多元的声音出现。部分站点举办了映后影片主创交流,如山东艺术学院、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策展团队与展映影片的导演连线,进行线上的映后交流,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策展团队邀請到了展映影片的导演线下做映后谈。

从放映背景来看,一些机构站点的策展团队选择在大型艺术节的展览背景下,将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主动放映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参与项目。比如汕头大学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活动是“多维共振”2023艺术文化公益活动的一部分。通过将电影放映嵌入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之中,青年电影节展事实上也拓展了发展空间,并能够与更多维的艺术形态发生互动和共振④。

作为FIRST青年电影展的常设电影文化交流品牌,主动放映活动通过非营利的线下公益放映形式,展示了来自青年电影人的作品矩阵,呈现出独立的创作精神和多元的美学范式。此外,主动放映具备选择性、互动性、多样性和反馈性,有助于主流视野外的青年电影人寻获观众,推动迷影文化走向公众视野,构建更多元的影像交流框架。

(二)近十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高校展演情况——“华语新片点映平台”与高校路演

高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学生群体对于电影文化和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华语新片通过在高校设立点映平台,可以直接接触到目标受众,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与观影和讨论。“华语新片点映平台”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自第23届起增设的放映单元,点映平台邀请未上映或新近上映的华语影片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进行首轮点映并举办主创交流活动。依托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品牌平台,点映平台主要向国产商业电影开放合作,于全年度举行相关展演活动。对于每年春季举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而言,华语新片点映使电影节的时间线和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校展演运作步入常规化。自第21届以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高校展演以点映平台和影片校园路演相结合的方式,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13年到2017年,随着华语新片点映平台单元的创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逐步建立起高校展演的新模式,几年来,近百部华语新片通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展映和主创交流活动,真正实现了打造青年电影社群和培养高校青年电影人才的目标。

2018年到2022年,电影节展映环节采用线上主题影展与线下展映相结合的形式,创新了电影节展模式。随着第2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正式与北京国际电影节合并,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展映地点从高校扩展到更多的校外场所,新片点映的重点开始从校园向更多样的空间扩散。

自2023年以来,随着行业逐步复苏,各类电影节全面恢复线下活动。这一进程促使更多的华语新片通过高校巡回展映的形式进入校园。例如,电影《保你平安》通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平台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路演。电影《中国乒乓》《忠犬八公》《人生路不熟》等影片也通过与校团委等组织建立联系,积极走进高校展演,与广大高校青年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总体而言,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华语新片点映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的各个放映场地,也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地进行部分活动。点映活动普遍采用公益售票形式,在保证基本场地费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向学生群体倾斜与优惠。几乎每场华语新片点映活动都会安排映后交流环节,邀请一线导演、演员和制片人等嘉宾参与,与高校青年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①。

相形之下,青年电影节的主动放映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以促进青年电影创作者和青年观众的交流为契机,为热爱电影的青年创作者和观众提供了思想争鸣的平台。作为一种非传统电影放映模式,尽管主动放映的目标受众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电影爱好者、创作者和文化从业者等特定群体,但随着新时期观影需求的多样化和影像与都市文化的融合发展,主动放映的商业市场也在逐渐扩大,具有商业拓展潜力。

青年电影节的高校展演多以商业运作为前提,通过青年电影节的平台对新片进行推广,主要针对院线商业电影的宣传,调动青年观众的力量,为电影的票房提供潜在的宣传支持,青年观众也可以提前欣赏热门院线电影,并获得与一线电影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等的近距离交流机会。两种放映形式各有其优势,为青年观众提供了更多样化和丰富的观影体验,共同推动了青年电影文化的传播和深化。

三、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模式下青年电影节与青年文化的融合互指关系

国内青年电影节与青年文化在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模式下融合互指,这种融合互指主要体现在青年文化公共领域的营造以及创作者与观影者的双向反馈中。

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探讨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也强调了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衰落。他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的兴起,公共领域已经商业化和碎片化,不再是理性辩论和思考的空间[5]。

在媒体研究领域中,电影节被看作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它有许多组成部分,在电影制作、放映和宣传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体现在电影节的多样性以及各电影节不同的主题、议程和展映模式上。电影节的政府性、非政府性、独立性、商业性和跨国性等特质也创造了与公共权力和私人利益不同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公共领域也应运而生[6]。

对于青年电影节而言,青年身份是较为主要的中心议题之一。主动放映通过利用其内在的推动力,使电影制作者和观影者能够采用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对世界的现实进行批判性审视和回应。这种变革性的方法超越了电影制作的简单目标,它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包容性强的公共空间领域,培育基于共同兴趣的人际关系,构想出与当下不同的未来,并帮助培养了渴望表达和思考的青年群体。

通过时间和物理空间的安排,青年电影节使青年电影创作者和观众聚集在一起,并提供了研究青年公共领域与公共空间之间互动关系的案例。青年电影节展作为一种观影契机也促进了青年公共领域的创造,使青年公共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公共空间,而且能够形成不同话题之下彼此衔接、关联的公共精神空间。这种公共领域跨越国界,包含了虚拟世界、电影艺术和青年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通过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的模式,青年电影节为青年文化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这一公共领域中,青年电影和青年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青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表达。一方面,青年电影创作者需要获得作品宣传的渠道和平台,而青年电影节则为其提供展示作品和与观影者互动的机会。另一方面,青年观影者作为电影市场的核心群体,在对电影的选择、观看和讨论中,也寻求和建立着某种群体性的共鸣,生成更丰富的思想碰撞,这些经由电影节点燃并最终反哺青年文化建设的内容,往往是青年电影节的重要意义所在。就电影产业和艺术自身的发展而言,在当下这个互联网及社交媒体时代,观影者的反馈和意见对创作者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双向的交流促进了当代影像创作在更灵活、多样的空间中达成良性互动,并持续滋养未来的创作土壤与影像接受环境。

结语

在国内青年电影节中,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两种展映模式相辅相成,构成青年电影节与青年文化衔接的有力触手。从青年电影节中走出的电影作品逐渐成为商业电影的风向标,展现了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价值。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模式下,电影与青年文化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相互引导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两种放映模式体现了电影与青年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融合,不仅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也丰富了青年观众的精神生活。

主动放映和高校展演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形式上的创新,例如不断活化线上线下结合的具体形式,逐渐凸显具有节展品牌意识的社交化体验,联合多种资源对放映进行持续丰富和开发等。这些未来发展趋势将为青年观影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和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必将进一步提升青年电影节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开拓潜在的商业市场,并从特定角度为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网站.FIRST青年电影展主动放映[EB/OL].(2023-07-04)[2023-07-04].https://www.firstfilm.org.cn/production-cultivation/public-programming/.

[2]AME影視计划官方网站.AME影视计划-关于我们[EB/OL].(223-07-04)[2023-07-04].https://www.ame-film.com/about.

[3]肖向荣.做中国电影的青春同路人(深观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5-15(07) .

[4]孟祥梁,邓振兴,蒲璐.探析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三大运行体系和主体活动设置[ J ].视听,2016(01):83-85.

[5]Habermas J.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M]. MIT press,1991:159-174.

[6]Valck M D,Kredell B,Loist S.Film festivals:History,theory,method,practice[M].Routledge,2016:85.

猜你喜欢

电影展策展站点
《满江红》启幕两岸电影展
关于策展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项目 报名通道开启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第二届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闭幕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