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电影节论坛功能比较研究

2023-02-20武建勋米哲

电影评介 2023年22期
关键词:议题

武建勋 米哲

自1932年威尼斯电影节诞生起,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不断涌现,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各国的电影节展在地缘政治权力与文化资本的加持下与当地电影产业共同进化,扩大自身声望体系,并形成了固定的规模板块,目前中西方电影节的主体活动存在竞赛单元、影片展映、项目创投、电影市场与主题论坛等多个板块。其中,竞赛单元通过影片征集与评奖提高自身在全球电影节中的艺术水准,获取媒体曝光量;影片展映则凭借多样类型片种提升受众的电影艺术欣赏水平,并吸引观众参与到电影节盛事中,扩大电影节的传播范围;项目创投培育青年电影人才,为新生代电影人提供国内外上升渠道;电影市场也因其带给电影节直观的市场价值成为众多国际电影节的重点发展项目。多年来,有关电影节的研究分析大多聚焦于以上板块,而对于电影节论坛的研究则相对缺失,亟需予以关注。

以电影节作为平台对与电影有关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是电影节论坛自诞生之初的重要责任。在我国,上海国际电影节自第2届起开设电影学术交流活动,进行中外电影业的学术研讨;首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活动①率先成为常驻环节。国际上,以圣丹斯电影节为例,圣丹斯电影节的前身是1978年在犹他州开办的美国电影节,重心在于举办电影回顾展和研讨会。在经过圣丹斯学院接手运营后,为解决新人电影制作与发行的困难举办了一系列“生存技巧”论坛。[1]可见中外各国的电影节论坛先于创投、市场等板块创立,最早促成了电影节对电影行业人脉资源的汇集,并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为电影行业的具体问题寻找出路。

当下,电影节论坛本身负担的议题交流、思想碰撞、资源汇聚等重要功能未能被直观看到。在中西方电影节的不同需求表征下,各电影节论坛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同时电影节论坛与电影市场板块的交融状态也亟待进一步梳理。本文聚焦电影节论坛这一重要板块,从中西方电影节论坛的共性与近年来不同电影节论坛现状特性来阐述其多元功能。

一、中西方电影节论坛的共有功能

电影节不同板块汇聚的群体各有差别,项目创投与主竞赛单元针对电影新人与成熟的电影创作导演进行培养扶植和荣誉颁授,扶持电影创作环节;影片展映的目标群体聚焦电影观众,是特殊的电影放映渠道之一;电影市场服務于投资人和制作方,调节产业供需,促成影片制作与发行。各版块都为电影人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所需空间,但交流内容过于分散,议题汇聚的驱动力较弱,交流的话题往往从私人角度出发,缺乏全面性与宏观性。此时,电影节论坛对其他版块的补充与指导作用就变得尤为明显,开辟出一方空间供给来自创作界、产业界、学术界不同领域的电影人围绕特定主题展开具象化、引领性、宏观性的探讨成为论坛的主要功能。论坛长期对知名电影人的汇聚,也促成了电影节自身声望体系的构建。

(一)微观维度:汇聚电影节展声望能量

对电影节声望体系构建的研究多聚焦在电影节奖项上,但一个电影节的社会声望和在电影行业内的影响力由举办电影节的多层级机构、参与节展的精英群体和公众对电影节的认可程度等多方因素共同加注而成。玛莉·德·法尔克提出,电影奖项的核心作用就是提高价值与声望,而生产奖项的电影节场域就是一个文化资本的网络。[2]这意味着以不同形式参加电影节的群体,其标签属性会随着他们的入场成为电影节树立自身品牌的重要助力。电影节论坛邀请行业内具备高关注度与大影响力的导演、演员、制片人参与,促成一流影视企业领导人进行年度热点议题探讨,在拔高电影节理论深度和国际视野的同时,将聚焦于这些媒体名人身上的社会目光转向聚焦在电影节本身。

以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强国国际合作论坛”为例,导演、监制陈思诚,俄罗斯导演、编剧伊凡·特韦尔多夫斯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等出席了论坛。该论坛聚焦创作领域、学术领域、产业领域等层面的国内外精英人士探讨电影跨国拍摄、合拍片发展以及电影内在价值对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塑造全球共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同样,戛纳国际电影节会议论坛的参与者也多为欧盟委员会成员、电影企业家、电影制作人、导演等。在数年电影节论坛的举办下,行业精英所带来的声望流量被电影节积累留存,电影节论坛设置的议题将反向影响电影行业与多方电影人的关注,为电影节自身话语体系的建立提供支持。

(二)中观维度:引领电影行业发展动态

从电影行业的整体角度出发,电影节论坛是所有版块中最快反映行业动态、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察觉行业内部困境并及时商讨解决方案的空间场域。这种敏锐性使论坛的活动议题成为了全行业的风向标与导向器。

从产业层面来看,电影节论坛持续关注本土电影市场情况,如最受行业关注的电影投融资问题就被设置为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主题论坛之一,论坛参与嘉宾包含了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电影企业、专家学者等在内的众多专业人士就电影业投融资状况深入剖析,提出行业内投融资的向好发展,是电影创作者与金融投资界的双向奔赴。从创作层面考虑,近年来电影工业化生产、元宇宙、数字电影和人工智能等名词被广泛讨论,第4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数字科技论坛”以“未来影像与数字经济”为主题,就数字生产、VR/AR等沉浸式影视内容的产生、数字经济产业等问题展开详细探讨;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论坛中探讨了“欧洲元宇宙愿景如何重塑故事与娱乐”(How the European Metaverse Visionairies are Reshaping Storytelling and Entertainment)、“人工智能是启示录还是革命?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意、内容与电影”(Al Apocalypse or Revolution? Rethinking Creativity,Content and Cinema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议题①,紧扣当下电影创作最前沿的问题展开探讨。可见,中西方电影节对行业前沿问题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而这些对同一话题的聚焦可以形成合力,在国际电影节网络关系的联动之下,为全球电影产业与电影艺术找到新的发展出口,共同引领行业发展风向。

(三)宏观维度:连通区域电影生态资源

电影节的筹办初衷并不是单纯以竞赛评奖为主,而是要将电影节打造成实现跨文化交流,构建本国电影文化价值体系,聚拢国家之间电影拍摄资源,打通国际市场的文化政治平台。在其他版块分别聚焦电影评选、创作、放映、交易等具体产业环节时,论坛活动善于从高纬度为区域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从上海国际电影节“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创办宗旨来看,电影节自诞生之初就是具有文化政治表意功能的媒介,[3]因此论坛单元不可避免地触及国家政治语态和电影生态建构等宏观议题,并涉及电影在国家层面的资源共享与战略互通问题。

例如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光影连接世界与中国”、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强国产业论坛”“电影强国国际合作论坛”和“电影强国创作论坛”,以及为了贯彻落实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而促成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设了“丝路电影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论坛”主题论坛。论坛参与嘉宾往往从个人身份背景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电影的国际合作和民族电影的发展提供不同的见解。国际上,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从未将嘉宾邀请、论坛议题的目标群体局限在本国之内,而是尽可能辐射欧洲版图。与柏林国际电影节紧密连结欧洲电影市场(the European Film Market)①在2023年的行业会议中设置了“Your European Audience at a Glance”(您的欧洲受众观察)、“Producers Embracing New Horizons”(拥抱新视野的制片人)等议题,将电影观众群体与制片人群体扩展到全欧洲国家进行探讨,已经有明显的区域化意识。论坛宏观议题的搭建和构建议题过程中对区域性概念的强化,能够将区域内的电影资源深绑,通过论坛空间的仪式性将电影文化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多国家的电影发展,乃至文化发展的策略当中。

二、中西方电影节论坛的差异功能

电影节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加入了创投、市场等活动,这些内容的介入,对电影节原有的构成体系造成了影响。对论坛而言,电影市场的开办,使参展的电影人有了除主题论坛外进行话题讨论的新空间,电影市场活动下开设论坛与研讨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以是否设有电影市场为标准,可以将中西方电影节论坛分为四类(见表1):

中西方电影节关于论坛开设与议题设置的侧重点明显有所偏差,众多国内电影节展不论是否开设电影市场,电影节论坛活动都是固定环节,且第一类主题论坛与第二类电影市场内部论坛探讨的话题导向有所差别,前者倾向对中国电影行业未来发展的路径规划,后者贴近市场,聚焦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的具体问题;西方电影节则侧重于优先将论坛开设在电影市场下,且不再在电影市场外设立主题论坛。第三类未设有电影市场的电影节论坛议题偏重生产制作与经验分享,第四类电影市场下的论坛议题涵盖区域内电影行业发展、电影节自身的困境以及具体的创作问题。可以看到,西方电影节不论是否设有电影市场,有关生产制作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和经验分享都占据主导地位。国内电影节论坛侧重于将宏观议题与电影产业的具体创作问题通过主题论坛与电影市场论坛的开设分开讨论,西方电影节则全面关注具体的创作问题,尽量将论坛设置在市场环境下,实践为先指导电影生产。

(一)国内电影节展主题论坛:学者介入,打通产学研

国内电影节主题论坛的开展带有明显的产学研结合属性,能以多层次视角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弥补了电影节竞赛、展映、创投等板块理论高度与宏观视野上的不足,培养新时代电影的创作共识、市场共识和研究共识。例如北京国际电影节主题论坛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电影强国论坛”“中国电影投融资峰会”“中国展都发展论坛”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设有“新生代影人与未来电影探析论坛”“丝路电影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论坛”等。

但更重要的是,在参与论坛的多领域工作者当中,教育工作者和电影理论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场论坛都会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专家参与意见。这意味着我国电影节主题论坛有意识地将学者拉入国际电影产业大环境,调动其理论思维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高等学府专家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身份能够与中国电影未来创作、发行放映的新生力量近距离接触,是产业讯息转换为教育资讯的关键枢纽。学者参与电影节与诸多行业一线电影工作者交流的讯息能够以最快捷、直接的方式输入到电影学院学生群体中。由于学者身份的介入,为电影创作界、产业界、学界及教育界之间搭建了桥梁。

(二)国内电影市场内部论坛:贴近生产,聚焦制发放

与国内电影节主题论坛不同,电影市场内部论坛的话题属性紧靠着电影生产的土壤,进一步聚焦制作、发行、放映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辅助电影市场的参与者在沟通分享中促成交易。电影市场本身负载着电影节的商业性功能,能够积极发挥电影节的产业价值,背靠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汇聚起剧本交易、影片交易、电影发行、衍生品授权、制作合拍片等多元电影市场要素。市场要素的汇集带来的商机引导中国电影人在市场空间中围绕特定的产业问题展开讨论,主要话题人的身份联动起对某产业链的上下环节的关注,电影市场内部论坛天然附带的与电影生产之间的亲缘关系随之而来。以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内部论坛为例,“IP影视开发大会:书卷与黄金——科幻世界影视文学专场”作为议题之一,内容不断细分聚焦,“书卷”代表轻盈的软科幻,“黄金”代表投资大体量的硬核科幻作品。①该论坛围绕科幻类影视作品的版权开发问题邀请了六位业内代表。哔哩哔哩比酷力工作室负责人何登分享了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平臺科幻科技类UP主的上升趋势,阿缺与鲁般两位科幻作家细致分析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幻作品创作能力,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影视负责人王珊珊就《流浪地球》这类现象级科幻类作品对观众的审美限制问题讲述看法……该论坛在畅谈科幻类作品的影视改编后紧连“科幻小说深藏IP潜力推介会”,助推高质量科幻小说的影视化改编。论坛的分享性与解释性功能与电影市场的多元要素在短时间内呈现在影视制作人面前,加速了电影项目的开发立项。

(三)西方电影节论坛:聚焦创作,对话创作人才

西方电影节论坛呈现出明显的以实践指导实践的风格。对比而言,不设有电影市场的西方电影节,尤其是关注独立电影制片的圣丹斯电影节与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论坛倾向于将话题收窄至创作领域。该类电影节面向世界范围内的独立电影制片人,扶持具有先锋实践精神的电影导演,以此来对抗商业性的类型电影。因此,论坛活动也鲜少关注国家或地区内的电影产业发展走向,开设方式以讲座与大师班为主②,主要聚焦于摄影摄制、故事创作、音频叙事、電影制片等话题,为电影创作者和独立发行商提供直接的经验信息。第52届鹿特丹电影节邀请国际风险电影制作人联盟(ICFR)成员就“International Coalition for Filmmakers at Risk”(国际面临风险的电影制作人联盟)分享了电影制作人在寻求曝光度和资金的过程中遇到的迫害与压制,同时还邀请了西班牙电影制片人、日本动漫电影大师、跨学科艺术家等人分别就自身的电影制作经验展开演讲或发表谈话;圣丹斯电影节的议题设立与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相近,不同的是,圣丹斯电影节的论坛或研讨并非集中在电影节开展的1月份,而是相对均衡地铺设到全年,这似乎使电影节的狂欢性和仪式性被削弱。但论坛与研讨会以录制的形式上传到电影节官网付费观看,宽松的时间安排和网络播映的随意性给予了组委会在议题设置和嘉宾选择上更大的自由度,受访的独立电影创作者和演讲人不必受到特定空间环境的限制,抒发对电影制作的看法。

(四)西方电影市场内部论坛:实践为先,融合多元议题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市场内部论坛可以看作是集合了国内电影节主题论坛与市场论坛两部分,涵盖话题广泛多元,但较侧重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影企业家与电影创作人对电影行业的话题讨论,学者较为少见,显示出较强的实践性观念。例如202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欧洲电影市场举办的13场论坛会议中,仅有“Sustain ABILITY:Driving Multi-Perspective Solutions to Contemporary Challenges”(可持续发展:推动多视角解决方案应对行业挑战)一场有萨米电影学院的代表参与;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百场行业会议中,仅有7场会议有电影学院的学者参与讨论,会议主题既包括“Creating More Sustainable & Inclusive Fictional Narratives,a Collective Work from Writing to Broadcasting.Discover the Screens of Tomorrow Movement & Guide”(创造更具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的虚构叙事,从写作到广播的集体工作。发现明日运动和指南的屏幕)、“Europe as Virtual Production Powerhouse:Unlocking the Potential for Independent Industry”(欧洲作为虚拟制片强国:释放独立产业的潜力)等与制作发行放映紧密相关的话题,又涵盖“European Film Forum:Looking Ahead:a Vision for the European Audio visual and Media Industries”(展望未来:欧洲视听和媒体产业的愿景)等宏观主题。不论是论坛设置场景与市场的密切联系,还是参与者以扎根电影生产环境的工作者为主,西方电影节的论坛功能始终将电影投资人、企业家、发行商、导演、摄影等实践人员的话语权放置在更高的位置,而非学院派学者。相较于以理论指导实践,西方电影节论坛更倾向于经验的直给。

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电影节论坛对电影创作、区域内电影行业的发展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作用,并不断辅助电影节本身声望体系的建立。当今与电影市场融合发展下的电影论坛直接与行业对话,摆脱了传统电影节论坛的纯理论属性更具市场化、实践性导向。论坛辅助电影市场完成交易,成为电影论坛新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影节论坛的进一步的升级不仅在于设置新锐议题,邀请热门嘉宾,而在于充分发挥论坛的交流功能,最大程度上与电影的艺术性、商业性融合,辅助电影节其他版块聚拢资源,发挥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彭侃.圣丹斯电影节和当代美国独立电影的流变[ J ].当代电影,2013(11):145-150.

[2]李苒,李佳仪,丁幼晗.声望体系与话语建构:中国电影金鸡奖与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品牌化路径[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02):75-81.

[3]王赟姝,肖金凤.亚洲身份的差异化认同:东亚区域的电影节地缘网络关系研究[ J ].电影评介,2021(22):21-26.

猜你喜欢

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副文本相关的翻译研究核心议题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议题一:自行车所面临的变革与挑战
关于近期国际舆论涉华经济议题新动向的研究
教育网络舆情议题演变分析
一个公共议题的媒体呈现——基于北京7·21暴雨报道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