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和阻抗及其优化策略

2023-02-19张宝林马保玉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体系

张宝林,马保玉

(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教育部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既不是新增设的一项活动,也不是新增开的一门课程,而是以“价值引领和知识讲授相结合”的课程目标为重点,对隐性思政进行细化,对显性思政进行强化,建立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让其他各种课程和思政课同向进行,从而产生协同育人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不同的内涵,但绝不能割裂开来,要系统推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1]这就突破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育人模式,使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高校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的重要途径。 充分理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对于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课程思政”可称之为“课程中的课程”,它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或者说是一种教学思维方式[2]。 新时代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其实质就是要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政工作, 明确新时代高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主体责任以及确保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总要求得以实现。 因此,深化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的认识, 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高校教学内容,让课程建设更有深度

课程是连接师生的纽带, 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 高校课程建设虽然是高等教育的微观问题,但也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所呈现的育人理念是要使思政课之外的其他各门课程能够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上的正确引领, 使其在发挥育人功能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高校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资源,不但要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传达给学生, 而且要将这些精神都讲清楚讲明白, 在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也启发他们将自己的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可见,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专业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更有深度。

(二)创新思政教学方法,让教书育人更有力度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的摇篮。 新时代高校学生担负着历史和现实所赋予的时代重任,因此,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3]。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高校须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以前,高校一般都采用传统的育人模式, 即主要通过思政课堂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不能经常推陈出新, 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因为长久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孤军奋战”,不仅不能和其他各门专业课有机融合,而且有时还相互制约,导致育人效果适得其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高校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而不是另起思政“炉灶”,这一教学理念的实践,促使新时代高校为培养勇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担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更加明确。 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和其他课程中都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 高校教师应该运用这些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中所蕴藏的科学、 人文精神以及爱国精神等更好地协助思政课达到最大化的育人效果, 使它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催化剂, 最终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格局,让教书育人更有力度。

(三)提升课堂育人效果,让“立德树人”更有宽度

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舞台, 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寓德于课堂既要寓德于具体的课程内容,又要寓德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 “立德”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的任务, 也是所有课程及其教师的任务。“立德”是课程的应有之义,课程思政所要实现的正是寓德于课堂。 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促使课堂教学育人水平逐步提高,能让“立德树人”更有宽度。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阻抗

自高校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 如何真正发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各个高校近年来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但是也应看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着诸多阻抗。

(一)高校课程思政理念认知的偏差

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理念能否正确认知和把握,从根本上决定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目前,对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把握不够准确。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项环节、各个方面,充分挖掘隐性思政元素,发挥专业教学的隐性育人功能。对这一概念的内涵,高校教师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从字面上去理解,理解得比较粗略。相比较而言,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对这个问题更容易领会, 但对于自然科学和工科专业的教师来说, 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概念还是有些难度的。二是对践行课程思政的认同度不够高。课程思政是一种崭新的育人理念,其重点是“于授业之中传道”,重视“将理论转化为道德”,以知识为载体承担育人价值,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之中启发学生思想,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从目前来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尚未在高校中形成共识, 尚未在所有教育者中入脑入心,更没有转化为教育者的自觉行动[4]。 三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标准不清晰、难把握。课程思政的难点首先在于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在实践中,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存在脱节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堂上常常“缺位”,经常出现思政元素未能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这样的“两张皮”现象。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不到位

保障是将思政教育真正融入课程体系的先决条件。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是在资金方面的保障无法满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 资金的短缺会导致有些地区和高校科研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只搞教学不搞科研,教学缺乏新意;只搞科研不搞教学,科研缺乏内涵。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对塑造课程思政的科研体系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个地区和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尽相同[5]。 二是技术方面保障不足。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技术保障乏力, 导致线上教学系统的研发不能及时满足教学需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线上教学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而对于线上教学系统的运用和研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有着巨大差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创新,尤其是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大量运用,教学软件不断更新换代,若要实现线上教学系统的研发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求的及时满足,就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 因此,为了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需要规范和统一高校课程思政线上教学系统, 这就对有关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来说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我们如何衡量和评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总体评价来看,其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一是评价方式单一。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未将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表现的考核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是评价体系缺乏客观性。 由于评价体系过于依赖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使得一些学生可能会通过考试作弊等不正当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分数。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评价体系的公正性, 也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 三是评价体系忽视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期效果。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短期的教学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然而,目前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在短期内的表现, 而忽视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期效果。 这使得一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 过于追求短期效果, 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四是评价体系缺乏激励机制。五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往往只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使得一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缺乏积极性, 也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因而,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策略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不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革命性认识, 也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革命性的创新。 对于这一革命性的教育理念的实施, 需要在厘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阻抗的基础之上,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进行优化。

(一)强化思想引领,加强理念学习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强化思想引领和加强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不仅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 也需要参与人员都能从政治高度认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要强化党的指导思想的引领。 党的指导思想是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之源, 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 要结合党的相关理论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二是要持续加大高校对课程思政理念学习的力度。目前,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理念学习的支持力度还不足,在后续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亟须增大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学习的力度。 就学习频率而言,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应该在建设方案中明确学习频率, 统一要求思政专业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加大学习频率, 深化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就学习内容而言,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学习中应该根据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增加时事内容, 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所提及的内容。就学习方式而言,既有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多以大会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 鲜有采取少数人集体学习的方式。 因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涉及专业较多,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痛点都存在差异,所以,大会集中学习的方式虽然权威性强但针对性并不强,而以专业、教研室为单元的少数人集体学习的方式则针对性更强[5]。

(二)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

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 技术和人员保障是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重要条件。 一是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的重要因素。 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增加思政教育经费。 这包括增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思政课程的开发、 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教师培训等。二是进行多元化筹资。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如申请政府专项资金、企业捐赠、社会团体支持等,以满足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需求。三是优化资金使用。高校应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用于实质性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引入先进技术。高校应更多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个性化辅导。 同时, 高校应加大对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选派教师赴先进地区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技术保障,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只有在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人才。

(三)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是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 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往往会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因而,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依赖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综合素质。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养成。 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全面评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二是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表现,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引入互评机制。 互评机制是指让学生互相评价,或者让学生评价教师。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因此,需要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中引入互评机制,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四是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还需要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评价结果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是一种体现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它不拘泥于各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合在各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使各门课程都能参与到“三全”育人的体系当中,实现“教书育人”的潜移默化,达到“立德树人”的“润物细无声”效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探索,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规律作了较多的思考,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求日益强烈, 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