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外刊新闻标题的中译研究

2023-02-19陈柯冯亚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标题传播学

陈柯 冯亚玲

摘 要:外刊新闻是从事于英语或相关专业人员的一项及其重要学习资源,它有助于我们去了解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语言模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外刊新闻中译的工作中。众所周知,外刊新闻的标题独具特色,《经济学人》中的文章标题也不例外,且《经济学人》历史悠久,在全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故从传播学的视角下来研究外刊新闻标题是有意义且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希望能对从事于翻译外刊新闻标题的译者提供一些思路或帮助。

关键词:传播学;外刊;标题;中译研究;《经济学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22

0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能够获取新闻的途径已逐渐从纸质媒体转变为电子媒体。时代已经淘汰掉了大部分无法经受市场考验的纸质媒体。毫无疑问,现如今还能和网络媒体分庭抗礼的纸质媒体是真正经受过市场和读者的考验的。以《经济学人》为例,它是由詹姆士·威尔逊在1843年9月份创立的。到今天为止已有接近两百年的历史,它已是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时政杂志之一。《经济学人》的一大特色之一是其内所有文章都不署名,且带有鲜明的立场。在它看来:“写出什么东西比出自谁的手笔更为重要”。2012年1月28日之前,《经济学人》总共有六个专栏,分别是:美国、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和英国。但自这天开始,中国专栏成为《经济学人》的第七个专栏和第三个国家专栏。《经济学人》中的中国专栏旨在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报道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内容囊括万千。从他人的角度来报道和分析我们中国自己的发展状况,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正因如此,随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我们需要加强对世界的了解,同样地,世界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因此,译者有责任将西方的观点尤其是和中国相关的报道准确地翻译出来,做好二者之间的一个沟通桥梁。众所周知,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缩影。在这个快餐时代,一篇文章往往只有一到两秒的时间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因此,文章的标题尤为重要。周永涛曾在敦煌本《坛经》题名的多元理解与翻译中也强调对标题的翻译绝不是照字面翻译那么简单,对源文本理解有差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译文。

1 外刊新闻标题语言

本文从《经济学人》中选取了近一年约188篇文章的数据样本来具体分析其文章的标题特征,且参考方梦之和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中《新闻翻译》板块对新闻标题的分析模式,故下面分别从省略、时态、语态和标点四个层面上来统计和分析标题的语言特征。由于数据容量有限,可能会存在一些细微偏差,本文数据仅作参考。

1.1 省略

省略是新闻标题的一大显著特征。绝大多数的新闻标题为力求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在不影响整体意思的基础上,常常都会省略一句完整的话中的某些次要成分,这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另一种省略方式则是通过使用更为简单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同一种意思。比如:Mother, Daughter Share Fulbright Year这一标题言简意赅,在不影响其真实含义的情况下,它省略了代词A,Her. 2021年2月27号的一篇报道,其标题为:Time to end duty-free这里省略了it is也并不影响读者理解含义。从统计样本情况上看,外刊标题采用了省略这一手法的占比大约为百分之二十。

1.2 时态

标题言简意赅的特点使得英文中十六种时态不能全部能得到使用。一般而言,英文外刊标题中最常使用的时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和现在进行时。《经济学人》中使用一般现在时的标题有158条,占比为84%。排名第二的则是统计有15条标题的一般将来时,占比为8%。现在进行时有12条,占比6%。其他时态则占比2%。

从样本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英文外刊新闻标题最常使用的时态为一般现在时。新闻标题时态的使用选择是和新闻本身的特质息息相关。事实上,即使是过去曾发生的事情,新闻标题仍然会使用一般现在时。理由是因為一旦在标题中使用了过去时态,会给人营造一种陈旧感,新闻重在“新”。其次是一般现在时的使用相对于其他时态能更少地节省版面空间,这符合新闻的简洁性特点。

1.3 语态

语态主要分为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值得注意的是,在标题中,如果出现了被动语态的“be+V-ed”模式,往往会省略掉助动词“be”。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很明显看出,英文外刊新闻标题中,主动语态占据绝对优势。《经济学人》中文章标题中的主动语态比例多达98%,而被动语态则仅占2%。相比较被动句,除了表述更加间接明了,主动句更强调动作发出者和动作本身。以《经济学人》2020年9月5日至11日封面标题How Abe changed Japan?为例,这句话如果改写成How Japan was changed by Abe?则传递出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前者的报道中心点在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而后者则在于日本。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将被动句中的动作发出者也就是by后面的成分省略掉,可以用来规避责任,这也是新闻标题中常见的一种报道手段。2020年11月7号第一篇关于美国大选的报道为:When every vote counts在这里主语vote选票显然不能自己记录,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主动表被动。

1.4 标点

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外刊新闻的标题绝大多数是不使用标点符号的。不用标点符号可以使得新闻标题更加客观和简洁。当然也有小部分是使用标点符号的,这其中以问号和引号居多。在188条的样本数据中,无标点符号的情况极其显著,足足有114条。事实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比如感叹号用来加强语气,能间接向读者传递出作者的强烈情感。但是这与新闻忌主观情感,强调客观论述相违背。因此,绝大多数的外刊新闻标题为避免对读者阅读产生不必要的误导和影响,则直接摒弃掉标点符号的使用。样本中,问号和引号分别有38条和24条,是外刊新闻标题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标点符号。

通过对《经济学人》中188条标题的统计,分别从省略、时态、语态和标点四个点上具体分析,能够对外刊新闻标题的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接下来的外刊新闻标题的中译问题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2 标题中译时常见的误译类型

关于标题误译类型如何划分问题有多种划分模式,这里采用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三维转换理论。理由是“三维转换”是发生在翻译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译者如何进行翻译工作,实操性较强,故而选择这一理论并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外刊标题翻译时的失误类型及产生原因。

从语言维层面上看,语言维翻译失误主要在于译者本身翻译工作不当所导致的。由于标题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时几乎很少会犯语法上的错误,更多的是译者没有将标题和正文结合起来,仅凭借自己的主观理解来翻译,或是译者双语功底还不够深厚,译文和原文无法完全相对应。《经济学人》2021年7月3日一篇关于倡导健康饮食的文章标题为:You are what you eat: January 2035。这一标题本身不难,句子结构简单,且都是由普通词汇组成,译者也能正确理解其含义。但在翻译成中文时却很难将其正确表达出来。由于新闻标题讲究简练,所以如果译成“你吃了什么食物决定了你拥有一个怎样的身体”就会显得啰嗦繁琐。这里笔者找到的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版本是:“食如其人”。

文化维翻译失误主要在于中西方两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译者理解上的偏差。相较于语言维翻译失误,文化维翻译失误是不可避免的。英文中包含大量的俚语,而外刊新闻非常热衷于借用俚语来作为其标题。比如2021年6月24日《经济学人》中国版面的一篇关于政府出台政策整治课外辅导机构的一篇文章标题为:Brought to book。如果不熟悉英文中的地道表达,译者可能难理解,但如果知道这里的book指的是law book,再结合整篇文章那就不难理解了。《经济学人》2020年2月27日的一篇关于非洲国家纳米比亚牛肉出口到美国费城的文章标题为:Africa’s beef with America。如果译者不了解英文中beef有“怨言”的意思,那可能在翻译这一标题时不能正确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再比如2020年3月27日一篇关于报道欧洲某个钢厂现状的文章标题为:Down at heel。这是英国的一个地道表达,字面意思为鞋子因穿的时间太长,把鞋子的脚后跟磨破了。在这则形容该钢厂的萧条。

至于交际维翻译失误则主要指的是译者在对外刊标题的翻译并没有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类似于《经济学人》这样的外刊标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会根据文章内容改写或创造出一个新词。比如2020年1月16日的Gourdean knot。这一标题是借鉴希腊神话中的Gordian knot,意思是戈尔迪之结,形容棘手的事。这里改写来形容古德(海地的货币单位)危机。2020年10月3号报道美国总统候选人拜登的竞选政策时以Bidenomoics来概括其经济政策。这通常是媒体惯用的一种报道手法,即将政治领导人和其相关政策相结合,如上一任总统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政策可以表达为:Obamacare。从上述例子我们也能看出,在面对外刊新闻中的“新词”时,译者很容易译出目标读者难以理解的版本。将第一个例子的标题译成“古德之结”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这一译文会令读者感到困惑,从而没有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这里建议将其译成“古德危机”更为妥当。

3 基于传播学分析外刊新闻标题中译的情况

传播学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和多种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跨学科的产物。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比较著名的是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who(传播主体)、what(传播内容)、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whom(传播受众)和what effects(传播效果)。现如今的传播学理论体系便是建构在这一模式之上。而外看新闻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传播,故下面将结合外刊新闻标题翻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3.1 传播主体

毫无疑问,译者是外刊新闻标题翻译工作中的传播主体。译者的工作就是要准确无误地将原文翻译出来。因此,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一篇新闻稿件的影响力可大可小。小到影响着某个读者对某件事的某些看法,大到影响着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的命运。被称为史上最惨的翻译失误是在二战时期。在二战结束之前,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尽快投降,但在翻译时却将日本方面回应的“不予回复”错译成了“完全忽视”,这直接导致美国向其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从而使得几十万的生命为此买单。从这个案例我們可以得知,翻译的不得当在某些时候或某些场合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忠实于原文就是恰当并准确地传播真实信息,这是译者在翻译新闻时的第一准则。

3.2 传播内容

外刊新闻标题内容囊括万千,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方法,随时变通。

3.2.1 增译和减译

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原文和译文不可能完全相对应,故译者可以采用增译或减译的方法来增加一些适当的词和减去一些不必要的词来便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选自2020年6月6日的一篇标题为:How covid kills的报道中,这句话省略了助动词does和kills后面跟的宾语human,翻译成中文时可以将其宾语译出。其次,外刊标题中会大量使用缩略词。有些缩略词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故翻译成中文时除了少数大家耳熟能详的,应该将其全称都译出来。

3.2.2 转译

为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率,译者可以适当地改变原文的意思或形式,使译文更加流畅和便于理解。比如《经济学人》中一篇讲述目前越来越多的英国家庭为节约维护成本选择人工草皮的行为引起了原生态主义者的不满,其文章标题为:The fight to define the great British garden。译成中文时直接按照原文翻译不仅显得啰嗦,且不符合中文说话习惯。如果将其译为“草皮上的战争”,在完全将文章中心点表达出来的同时,还能吸引读者进去一探究竟。

3.3 传播受众

译者在翻译外刊新闻标题时应当找准自身的定位,即明确翻译的目的。译者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就不同。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只是为了使目的语读者了解国际时政新闻,将世界最新的消息正确地传播出去,那更多的是采用“异化法”。这种翻译方法可以准确无误地传播原文信息,并且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特色。但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为了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信息,那则应该采用“归化法”。事实上,“异化法”和“归化法”这两种翻译方法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译者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将两种方法相互结合使用。

其次,新闻翻译毕竟是应用翻译的一种。新闻的目的是传播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值得传播。比如宣传邪教或恐怖主义的不良信息,或是在国外比较常见的对中国有相当大偏见和敌意的报道。不得不承认的是,有时候国外媒体为了某些政治目的,相当热衷于用一些夸大或不符合事实的新闻标题来报道中国。当译者遇到类似于这种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闻标题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加以改译或编译。这点并不会和忠实原则相冲突,毕竟忠实的基本前提是其本身的报道就是真实可靠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译员的前提是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在翻译新闻标题时,如果遇到国外媒体的不实报道、字里行间的“阴阳怪气”和他们的“文字游戏”,译者应该履行中国公民的职责和翻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对其有误的报道加以改译,这才是真正对读者负责。

3.4 传播媒介与效果

外刊新闻的传播媒介已不仅仅局限于纸质版的杂志和报刊,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知名期刊也开辟了自己的电子期刊,通过多种渠道来宣传和传播。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对译者而言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译者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及工作。相较于纸媒时代,电子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的作品所带来的好和坏的传播效果都是双倍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译者应该利用好时代的红利,借助多种传播媒介以便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4 结语

类似《经济学人》这样的知名外刊文章篇篇经典,不管是其中的观点或见解,还是其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它们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在传播学的视角下,结合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与效果,译者提高翻译外刊标题的质量,能够吸引更多的中文读者去阅读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罗育.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经济学人》汉译研究[J].英语教师,2022,22(05):6567.

[2]周永濤.敦煌本《坛经》题名的多元理解与翻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3):5963+78.

[3]梁法丽.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4):174176.

[4]孟冬梅,邹甜.传播学视角下纪录片《女大法官》字幕翻译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2):6971.

[5]徐子璇,程佳艺,张梅.传播学视角下川茶文化外宣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1,(02):7374.

猜你喜欢

标题传播学
浅析新闻标题翻译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环保类微信标题研究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巧拨千斤解“标题”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李普曼新闻传播学说在中国的早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