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

2023-02-19陈梦圆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发展理念

陈梦圆

摘 要:马克思在其生态观中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的思想,而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应如何相处的问题。本文比较研究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念和马克思生态观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对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思想和立场做出了继承,还对其进行了辩证发展,并赋予了马克思生态观以新的时代内涵。通过比较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和马克思生态观之间的异同,我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生态理念,还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解决关切人们现实利益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生态观;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03

习近平同志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党的一项工作重点推进。作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有着广泛影响和指导意义的马克思生态观,其开辟的生态哲学新思路在于把自然界的好与坏问题归结为生产的好与坏、社会制度的好与坏。只有实现生产的生态化、真正建构起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才能创造出和谐美丽的自然世界。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正是继承了马克思生态观的思想,并对马克思生态观做出了符合時代潮流和发展规律的发展。

1 马克思生态观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

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自然,人与自然是双向建构的统一体,因此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从而得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自然之间有着一定的原初关联性。

1.1 马克思生态观中蕴含着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生态观是最科学、最具有鲜明特点的生态价值观和世界观。马克思生态观以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为基础,强调实践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基础,脱离了实践去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相当于背离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人类劳动的介入,自然界已不再是自然拜物教徒所视为的神物,也不再仅是旧唯物主义者所认为的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的物质而是成为人们劳动的对象,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马克思生态观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人类改造自然界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所产生的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解决路径。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因此,生态危机也应该在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解决,完全脱离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建设生态文明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1.2 马克思生态观坚持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生态观中鲜明地体现了“人本性”的基本原则。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具有主体性地位,因此在解决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要从人的根本利益角度进行考虑。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指现实的人,即实践活动的发出者。马克思生态观中坚持人的本体论思想,其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改善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全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仅是为了保护生态,其根本向度是人,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处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都普遍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不能因为个人私利去肆意掠夺资源和破坏环境。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许多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如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因污染而散发恶臭的泰晤士河、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短视行为,最终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也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1.3 马克思生态观把握住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是先于意识而存在的,意识体现和反映了物质。自然界的物质性表明了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可以为人所感知。而自然界的客观性又表明了自然界以及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自然界。自然界可分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二者都是客观的。自然自然或天然自然是未被人类的实践活动所触及和改造过的自然界,而人化自然或属人自然则是被人类实践活动所改造并被赋予人的目的和意志的自然。客观实在性是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因为自然界有其自身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特属于自然界的独特规律,所以即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界的某种外在表现形式,但是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界自身蕴含的更深层次的规律,这也是自然界的客观性的体现。

2 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以马克思生态观为理论基础

当今全球治理格局所发生的改变使人类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家间的相互摩擦、国际组织的退群、拒绝承担国际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新时代,人们不得不去思考“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文明形态向何处去”这个深层次的问题。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了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发展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

2.1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继承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习近平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继承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与统一关系、物质变换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物质变换关系,人类可以通过认识自然来达到利用自然,甚至是改造自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人对自然的实际依赖性,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以维持其生存和生产的需要。然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却导致了人们开始破坏甚至是想要征服自然,人们开始做出了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生命共同体理念正是以马克思关于生态观的相关思想为基础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就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因此,顺应、尊重和保护自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无休止地对自然进行破坏和掠夺最终会使我们自食恶果。

2.2 “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理念体现了马克思的人类关怀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地位,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要使命。习近平坚持把人民的评判作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他认为,只有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切实改善,人们有更新鲜的空气、更清澈的水源、更蔚蓝的天空,才算是真正地向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更进一步地,只有让人们从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得幸福感,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感到满意,我们才算是真正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满足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与人们的美好憧憬相一致,并最终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

2.3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理念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念吸收借鉴了马克思辩证法中的相关思想,以科学的生态史观为基本出发点,并结合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谈及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对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毫不可取的,人类只有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并尊重和保护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长久馈赠;否则,我们将无法实现生态的永续发展,人类将自食恶果。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的长期性,无不提醒着我们不要对自然界进行过度的剥削和掠夺。习总书记一直坚持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相结合、保护大于利用的思想,这也为后世能够有渊源不断的自然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也有利于實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3 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的环境污染和劳动异化使工人阶级面临较差的生活条件的分析,提出了早期的马克思生态观。在面临21世纪新的发展环境和生态状况下,习近平通过对马克思生态观科学观念的吸收借鉴,又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从总体上说,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是指导我国生态建设的科学理念,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3.1 “两山论”是对马克思以生态为本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以生态为本的理论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来认识生态环境。马克思生态观中阐明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和生态环境价值的本质回归以及最终实现需要制度上的根本性变革等。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工业时期虽然意识到了生态价值的存在与维系问题,但这种关注的目的最终还是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服务。在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下,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自然基础将被资本逻辑彻底侵蚀,生态价值也将难以为继。

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性地阐明了现今的生态环境所具有的独特性价值以及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价值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其基本思想就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都是不可或缺和同等重要的,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一方面,“两山抉择论”阐明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即既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保护资源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另一方面,“两山抉择论”表明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之间绝不只是对立的关系,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辩证统一,要在绿水青山中找到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平衡点,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3.2 “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主要指人们通过劳动、科技进步等创造出的生产力,而自然生产力是指进入生产领域的自然资源能够使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的程度。自然资源是使用价值的重要来源,自然资源越丰富、便于利用,其所能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就更大,生产效率就越高。自然生产力是资本家借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方式之一,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资本对于森林、土地、水等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利用,不仅降低了自然生产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

习近平的“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纳入生产力发展的领域中,改变了过去那种把自然生产力当

作社会生产力的附属品的片面思想,也改变了以往认为生态环境不是生产力的错误观点。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理念将生产力的关注点拓展到整个生态环境,也把生态建设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联系了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拓展了把握生产力的范畴领域,在生产角度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

3.3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对马克思民生理论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社会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而作为社会财富的绝大多数创造者的工人却只占有社会财富的一小部分,这也表现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阐述关于生态民生的问题,但他意识到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重要程度。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所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导致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彻底废除私有制,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马克思还提出了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构想等。

习近平的生态民生理论围绕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论进行展开,他进一步把生态问题也划入到了民生领域,突破了过去仅仅将民生问题等同于人们的物质需要的局限性,明确了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这也是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创新之处。不只是物质生产力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财富,生态环境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念处处都体现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保思想,强调要把解决困扰人民群众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民生的优先领域,坚持生态利民、生态惠民和生态为民,并通过生态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生态脱贫。

马克思的生态观体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思想,人类作为一种从自然界中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物,其本身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割裂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和生态建设的实际,科学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无论是马克思的生态观念,还是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念,都体现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这对我国乃至全体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生态文明是贯穿所有文明形态适始终的基本结构(英文)[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2(S1):2034.

[2]秦国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生态观的关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1,43(01).

[3]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样态、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J].学术月刊,2021,53(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5]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6]周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与现实关怀[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21,23(0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高帅,孙来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贡献——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本原理的分析[J].汉江论坛,2021,(01).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发展理念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