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中的动物——报恩的学舌鸟

2023-02-18葛致远

百科知识 2023年4期
关键词:鹩哥八哥聊斋志异

葛致远

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之作,《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先生曾用十四句排比来赞美此书,足见其对这部著作的喜爱。动物是《聊斋志异》中频繁出现的叙事意象之一,在全书490余篇目中,近三分之一都是以动物为主角的,飞禽走兽尽收其中。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蒲松龄的“动物世界”,看看书中的动物主角们在现实世界中又有着哪些有趣的故事。

“鸲鹆”是何方神鸟

“狐”堪称小说《聊斋志异》的主角,有关它的篇目占到了该书所有动物篇目中的一半。不过,鸟类也在书中有着非常亮眼的地位和表现。其中,《鸲鹆》这一篇就讲述了一只鸲鹆和主人的故事。

王某十分擅长养鸟,一只鸲鹆被他养了多年,调教得极好。出门时,王某经常带上鸲鹆,一人一鸟,形影不离。有一次,王某途经山西,盘缠所剩无几,正在发愁时,鸲鹆忽然开口:“何不舍我?送我王邸,当得善价,不愁归路无赀也。”王某听了摇摇头,他哪里舍得卖了心爱的鸟呢!后来,鸲鹆献上一计:王某将自己卖给王爷,换得银两后,在约好的榕树下等着,它会想办法从牢笼中逃出来,跟主人重聚。

故事中的这只鸲鹆为了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在主人穷困潦倒时主动提出变卖自己,它那知恩图报的举动,引得后人广为传颂。那么,鸲鹆究竟是何方神鸟,它为何能做出如此义举呢?

其实,早在《春秋》中就有关于此鸟的记载:“有鸜鹆来巢。”《山海经》中也提到过这种鸟:“又西二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陽多青雘,其阴多铁,其鸟多鸜鹆。”以上两处“鸜鹆”指的正是《聊斋志异》中的鸲鹆。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鸲鹆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常见鸟类,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鸲鹆一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更好记、也更接地气的名字—八哥。

对于“八哥”这个称呼的由来,最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当人们从下往上仰视飞行的鸲鹆时,它翅膀上的两块白色翼斑就像是被人用白色颜料写了个“八”字,故名“八哥”。还有一种说法是,“鹆”和南唐后主李煜的“煜”同音,为避其讳,所以将其改称“八哥”。不过,后一说法更可能只是民间的谣传罢了。

分类学上,八哥属于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该属共有十种,其中半数在我国境内有分布,它们分别是八哥、家八哥、林八哥、白领八哥和红嘴椋鸟。除了家八哥和红嘴椋鸟,其他三种八哥的体色均以黑白为主,外表很相似,尤其是八哥和林八哥的相似度非常高,不仔细加以辨认的话,很容易认错。

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五种八哥属动物中,八哥又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亚种: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指名亚种,分布于海南岛的海南亚种以及分布于台湾地区的台湾亚种。

为何“能效人言”

相信很多人都会不解,这样一种配色低调,颜值并不出众的小黑鸟,怎么成为了家喻户晓、受人们追捧的笼鸟?如果有偶像派和实力派之分的话,八哥绝对是实力派笼鸟的代表,因为它征服众人靠的不是外貌,而是媲美鹦鹉的学舌才能。

明代庄元臣所著《叔苴子》中有这么一段关于鸲鹆学舌的描述:“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这则故事虽然是借八哥学舌反讽当时文坛抄袭之风日盛,但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八哥模仿能力的出众。正如这段描述中所提到的,长久以来,民间一直有着教八哥学说话必须先“调其舌”的观点,认为舌头才是八哥“能效人言”的关键。人们通过捻去八哥舌上一层硬皮,让它的舌头变得更柔软、更灵活,从而帮助它打开学舌的“任督二脉”。但其实,这完全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因为在野外,八哥也会模仿别的鸟类甚至其他动物的叫声,这种优秀的模仿能力是它与生俱来的技能。

八哥依靠鸣管发声,空气从鸣管中流过,带动鸣膜震动从而发出声音。不仅如此,包括八哥在内的许多鸣禽的鸣管两侧还附生有发达的鸣肌,它们可以通过鸣肌调节鸣膜的紧张度,从而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模仿人声也是一样的道理,而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需要舌头的参与。

比鸳鸯更忠贞不渝

世人总爱用鸳鸯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但鸳鸯的配偶关系通常只能维持一个繁殖季,当繁殖季一过,原来的恩爱夫妻也就各奔东西了。而在忠贞不渝这一点上,八哥要比鸳鸯靠谱得多。

八哥属于单配制鸟类,也就是说,它们一旦结成伴侣,就会认定彼此,共度余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时看到八哥飞过时都是成双成对的,即使在冬季集大群活动时,这种配偶关系依然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持。所以从尊重科学事实的角度,与其用鸳鸯,还不如用八哥来象征爱情的专一来得更恰当呢。

完成配对后,八哥就会开始寻找理想的场所来筑巢了。在野外,它们通常会选择树洞;但在城市中,它们常会选择通风管道等人工结构来筑造爱巢。在找到合适的筑巢地点后,它们会衔来枯枝、草叶、动物毛发等材料,并用它们来搭建巢穴内部结构。八哥通常每窝产蛋4~6枚,蛋壳是漂亮的淡蓝色,大约历经两周的孵化,幼鸟便会陆续破壳。幼鸟在性成熟前会跟随亲鸟组成小的家庭群体而生活。

八哥还有一个有趣的行为,那就是它们会经常外出收集蛇蜕下的皮,并将它们带回巢中。这种行为不仅出现在筑巢阶段,而且会持续整个繁殖季节。对此科学家推测,八哥可能是想通过蛇蜕上残留的蛇的气味来掩盖自己巢穴中幼鸟的味道,从而避免巢穴被掠食动物发现,进而提高自己后代的存活率。类似的行为也出现在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中。

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淮南子·原道训》中写道:“鸲鹆不过济,貈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文章用“鸲鹆不飞越济水”来表达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特性和分布区域,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作为不具备迁徙习性的留鸟,很长时间以来,八哥的分布确实有一定固定性,但随着人类活动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原本固有的分布范围在八哥这种具有较强生存适应性的動物身上也发生了变化。曾经只在我国南方可见的八哥,如今在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都已经有了稳定野生种群的记录。宠物贸易可能是八哥分布范围北扩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也是八哥分布范围加速扩大的助推力。

不仅在我国,通过国际宠物贸易,如今八哥的身影已经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像日本、南非、阿根廷、葡萄牙等地都有其稳定生长和繁殖的记录。19世纪末,八哥被首次引入加拿大温哥华地区,随后种群规模迅速增长;但在20世纪中期,它们开始逐渐衰退;2003年,当地最后两只八哥死亡,至此八哥被认为彻底从北美洲消失。然而,这只是发生在加拿大的个例。据估算,仅在日本野外环境中,就可能生存着多达1万对八哥,而且整体种群依然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它们不仅和本地鸟类争抢食物,还会抢夺本地鸟类的筑巢空间,对本地鸟类的存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今,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八哥列入了入侵物种黑名单。

具备超强学舌能力的“秦吉了”

除了八哥,《聊斋志异》中还提到了另一种经常被误认为是八哥,但同样具有超强学舌能力的鸟—秦吉了。“途遇寇,主仆弃马,各以金束腰间,潜身丛棘中。一秦吉了飞集棘上,展翼覆之。”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经在《秦吉了》一诗中对这种鸟做了详尽描述:“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根据白居易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得知,秦吉了就是鹩哥。鹩哥主要生活在温暖的东南亚地区,在我国的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分布。鹩哥全身披覆青黑色带有金属光泽的羽毛,在不同光线照射的角度下,会反射出不一样的色泽,光线不好的时候,它还真和八哥有几分相似。不过,区分于八哥黄色的喙,鹩哥的喙呈鲜艳的橙红色,而且眼下方长有金黄色肉垂,这也是区分二者的关键点。

鹩哥不仅颜值更高,体形较八哥更大,学舌能力也更强,吐字发音都更胜八哥一筹,甚至被许多人称为“地表最强学舌”鸟类。但有意思的是,它们在野外并没有模仿其他鸟类鸣声的习惯。有颜又有才的鹩哥在宠物市场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常常出现一鸟难求的情况。

虽较易饲养 仍面临困境

鹩哥和八哥在习性上比较接近,都属于杂食性鸟类,主要采食植物果实、花蜜和昆虫,相较而言,八哥更爱昆虫,而鹩哥更喜果实。在人工饲养环境下,二者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都属于较易饲养的鸟种。当然,容易饲养并不意味着能实现人工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长久以来,鹩哥和八哥的人工繁殖工作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意味着野外种群成了满足市场供应需求的主要来源。为了尽早训练学舌,人们往往还未等到雏鸟羽翼丰满就将它们一窝端走,长期大量的人为捕捉,对我国本地鹩哥和八哥的野外种群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如今,八哥已经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禁止个人擅自笼养。而在最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鹩哥也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明令禁止非法野外采集及非法个人饲养。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加持下,针对野生鹩哥和八哥的违法行为已经得到了明显遏制,相信很快,其貌不扬但忠贞聪明的八哥就能自由地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

猜你喜欢

鹩哥八哥聊斋志异
快嘴八哥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两只八哥
聪明的八哥鸟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马大爷和他的鹩哥儿
鹩哥能说会道 全赖主人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