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2023-02-17罗燕飞朱洪涛热衣兰木包尔汉王亚南茹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儿科学儿科思政

罗燕飞 朱洪涛 热衣兰木·包尔汉 王亚南 茹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医学教育事业,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政策,高等医学教育迎来了“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政策引领方向,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及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等理念的提出,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专业、学科”的改革势在必行。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在全生命周期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儿科学教学不仅传递儿科知识,更要与公共卫生、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以达到培养出高素质卫生健康人才的目的。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渐向网络资源学习转化,两者相结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课前、课中、课后 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逐渐成为教育热点[2-3]。本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探索和教学改革,充分利用MOOC 课程、微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和智雨课堂、青鹿课堂等慧教学工具,推进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本研究深度挖掘儿科学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针对临床学生存在的缺乏自信、学习被动、自我效能认识不高、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知识技能内化不足等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探索“教师高质量,学生高收获”的教学过程,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检验实践效果,以期为医学院校临床课程教学提供经验和参考。

1 目前儿科学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儿科学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根据现状挖掘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痛点”,对儿科学教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本团队通过多方调研、文献查阅、深入思考,凝练出以下儿科学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1.1 课程结构固化

儿科学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学习,课堂结构固化[4]。教学模式单一,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优质网络资源利用不充分;青年教师普遍存在“不会教、不愿教、不能教、不好教”等现象;缺乏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创新。为培养具有“五术”精神的医学人才,需要教师丰富知识储备,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儿童健康问题的儿科医生[5]。

1.2 教学资源不足

儿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儿童易感染、难配合,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实践教学资源不足[5-6]。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多,临床教学资源及师资相对不足,导致医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与临床教学资源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突显。受“儿科医生荒”现象影响,儿科师资力量不足,大班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受“大内外科,小儿科”观念的影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医学生普遍存在对儿科专业望而却步,不重视儿科学学习、兴趣缺乏等问题。

1.3 考核体系单一

许多医学院校儿科教学质量的评价仍以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只能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无法评估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终结性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对儿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儿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8]。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学评教”阶段,“教评学”“学评学”仍处在尝试阶段,目标不明确、方式单一、评价结果缺乏反馈等。建立规范、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并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1.4 课程思政设计局限

课程思政要实现的目标是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是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质扩容的重要突破口。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深度、广度还不够完善,对思政元素理解泛化,未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灵魂”,在实践探索中还存在课程思政设计理念局限、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方法困境等问题[9]。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勉强融入”只能导致“课程”+“思政”建设走向形式化误区[10]。

2 儿科学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及课程设置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 年9 月17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培养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即要有救死扶伤的道术、要有心中有爱的仁术、要有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和方法科学的艺术[11]。本教学团队近年来致力于儿科学课程教学创新及改革,提出了“思政、思教、思评、思变、思新”五大宗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为引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思政建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体系的融合创新,以培育“五术”医学人才。

2.1 优化儿科学课程建设

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学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数字化教学和课堂教学优势的互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翻转”,将儿科学各知识点以微课、视频、动画、思维导图形式进行加工展现,使教学理论内容的形态变得立体化、动态化、形象化,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记忆背诵,而是“一种寻求意义的、主动的构建过程”[12]。

2.1.1 混合式教学,打造优质课堂

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分析,依据课程内容特点,将理论课内容分解为基础内容、基础临床衔接内容和临床内容,对于积累学习的基础内容,以师授为主;对于基础临床衔接内容,以师生共商为主;对于临床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教学重视儿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讲解展示、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采用真实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发现问题、归纳总结、积极分享各自的观点,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主动热烈的学习氛围,充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研究显示思维导图结合“基于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13]。课前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充分学习目标章节内容,提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庞杂的资源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这培养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C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与思维导图相结合开展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而且可以使其系统化地掌握专业知识,为今后正式走向临床奠定十分坚实的基础[14]。

2.1.2 多元化见习教学,确保学有平台

见习课秉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宗旨,以学生能力需求为导向,从学科发展与能力需求的角度对见习课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将见习内容分为病例分析类、实践操作类、急症抢救类,分类设定不同的见习目标和见习方式。见习课采用模拟教学演练、英文文献评阅、知识拓展延伸等多元化方式内化知识体系。模拟教学演练能够综合运用理论课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医患沟通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和设备,打造智慧课堂,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度,是“互联网”背景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13]。英文文献评阅、知识拓展延伸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思维;构建“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的循序渐进的医学生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2 整合儿科学教学资源

2.2.1 搭建多样化课程资源库

积极开展专业知识题库、儿科案例库建设。紧贴执业医师考试题型,完成儿科学 A3、A4 型试题的开发,扩充专业知识题库,积极编撰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CBL、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案例,丰富儿科学案例库。充分应用慕课平台、SPOC 平台、儿科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智慧课堂、“慕课西行-同步课堂”等资源及工具,辅助线下教学,启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奠定基础。通过招募、培训及考核儿科标准化病人,将儿科标准化病人模式引入儿科临床见习教学,建立SP 患者库,提高了儿科临床见习效果,加快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5-16]。

2.2.2 利用智能化教学设备

灵活运用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临床技能中心、simbaby 婴儿仿真模型;不断提高教学团队人员水平,多方面升华教学内容。深度利用熟练运用智慧课堂、将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不断挖掘线上课程资源,自主完成儿科学微课及精品视频公开课,拓展学生知识体系,自建儿科SP 病人库,模拟医学现场,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2.3 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重视儿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讲解展示、讨论探究及分组竞赛等教学活动。采用PBL+CBL、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发现问题、归纳总结、积极分享各自的观点,营造主动热烈的学习氛围,打破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

将儿科学各知识点以微课、视频、动画、思维导图形式进行加工展现,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 改进多元化考评体系

教学考核评价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环境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对高校考核评价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目标不明确,方式单一,评价结果缺乏反馈。频繁、持续的形成性评价与反馈已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环境中的关键教学举措。改革考核方式的同时,积极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对考核的方式、内容和标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实践,构建课堂提问、PPT 小组演讲、病例讨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多层面考核体系,构建一套适合儿科学课程的多元化考核体系,“教学、实践、考核一体化”[7]。儿科学课程将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结果客观分析,形成儿科学近期目标考评内容。以学生满意度、学生执业医师通过率、学生执业认同感、学生就业单位考核意见作为整体远期目标,将远期考核评价结果不断总结归纳,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一步改进儿科学教育的方式及方法。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包含了生自评、教评学、学评学、学评教。反馈包括课堂即时反馈、课后反馈、终结反馈。通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促成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见图1。

图1 儿科教学多层面考评体系

2.4 构建儿科学思政体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团队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规律,将授课内容与思政相结合,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在帮助学生理解复杂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深植于心,实践于行[17]。在尊重课程内容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挖掘、共享课程思政素材[18]。

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共享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将授课内容与思政相结合,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增加授课内容和方式的逻辑性、深刻性和说服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引入学科研究前沿,更新知识理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医学人文精神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更要强调它的实用性,要与儿科学医疗实践密切融合,儿科学人才要会从医学、哲学、法律、社会、道德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儿科学领域的问题,实现人文与医学的一体化[4]。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职业精神、道德修养、科学品质、法治意识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19]。儿科学课程团队紧跟《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学政策导向,修订教学大纲,对每章节的思政结合点进行深入分析。细化各章节思政目标,根据儿科学课程链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规律系统设计德育递进路径,见图2。

图2 儿科教学思政体系构建

3 成效与展望

此次教学改革深度挖掘提炼了儿科学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将思政元素融入授课内容,增加授课内容和方式深刻性,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授课过程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能力培养”。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了系统的临床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动力、提高了成就感,学习习惯逐步从传统 “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构建起临床思维的框架。为了培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胜任临床医疗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见习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元化考评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促成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以学生满意度,学生执业医师通过率,学生执业认同感,学生就业单位考核意见作为整体远期目标,不断总结归纳,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一步改进儿科学教育的方式及方法。建立“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联动机制,以教学质量为监控重点,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试讲制度、多层面听课制度。从学校、学院、教研室多层面进行课程评价及教师评价,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教学创新改革让学生们早期接触临床,帮助学生早期建立临床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及学习的积极性,毕业后报考儿科研究生、参加儿科规培的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加。医学课程的优化整合已成为各大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但是各大院校临床医学的横向整合主要是内科学、外科学的整合,忽略了与儿科学的整合。儿科学课程与其他基础及临床课程的优化整合也是今后进一步改革的方向[20]。

回顾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基础以及以系统为基础的3 次改革。教师队伍从根本上实现从课堂主导向知识引导的角色转化仍然任重而道远,需不断培训、强化、熟练。儿科患儿年龄跨度大、疾病谱广,每个疾病需要学习掌握的重点不同,因此在现有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个系统疾病的特点制定精准的个性化评价体系,使儿科教学有的放矢,是本教学团队将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儿科学儿科思政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