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

2023-02-16贺韶轩

理论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成果科技发展

贺韶轩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科技强则国家强。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评价指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综合考量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大环境和新形势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科技事业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极具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理论基石,基于共产党人科技创新的具体探索,继承了中国传统科技创新思想中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1.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十分重视,虽然在其论著中并未明确提出“科技创新”这一概念,但不乏对科技革命的重要阐述。马克思高度认同科学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恩格斯也曾强调“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科技创新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正是在科技创新这一革命性力量的推动下,才有了18-19世纪欧洲社会的繁荣发展。习近平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创新的革命性观点,指出“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3],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强调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科学研究范式的巨大变革将深刻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结构和全球经济技术格局的深层变化。鉴于此,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实践相结合,强调创新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具体地阐明了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中的推动作用。

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科技创新的具体探索。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落后、百废待兴,为此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要“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他深刻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4]。进一步,党中央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核心,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要求在党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邓小平将科学技术视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在南方谈话时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5]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科技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围绕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振兴,要求“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6]。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7],进一步将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创新的具体探索为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3.文化基因:中国传统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000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科技创新思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理念的养分。习近平在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中时常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观点,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等,这些古训深刻揭示了求新创新的必要性和持续性。《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形态。极具智慧的中国人民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践行着创新思想,而居于同时期创新成果前列的“四大发明”则是古代科技创新思想在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的最直接体现。中国传统科技创新思想传承千年历久弥新,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因。习近平将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传统文化观念与新时代科技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关于科技创新的新观点、新论断,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理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基于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全局视域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在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实践探索中持续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制度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助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1.战略地位: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习近平对科技创新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发展全局中占据的重要战略地位深刻洞察、精准把握,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创新”这一问题。

科技创新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多个环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8]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而科技创新则是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化,为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动力,进而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就此而言,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具体而言,一方面,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回溯,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强调“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9]。科技创新能力的积累与迸发以及由此形成的科技革命浪潮,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是国家实现现代化、步入世界强国之列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基于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习近平深刻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10]23,明确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彰显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创新实力。然而,随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工业革命浪潮的兴起,在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却因闭关锁国而错失同西方国家在科技领域交流互鉴的机会,“八股取士”等制度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极大地阻碍了近代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逐渐失去了领先世界的地位,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日益拉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果,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历史的警示与成功实践充分证明,“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10]27。基于对科学技术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以及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明确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10]9因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加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抓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站在全球科技创新大潮的风口浪尖,以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2.实践路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结合中国发展历史及特点,明确指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实践路径,系统回答了“如何创新”的问题,基于新的历史方位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基本路径遵循。

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是开启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与实践理路,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要求我们厘清自主创新与交流合作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10]46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科技创新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10]48。针对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现状,习近平强调:“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10]36攻克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只有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在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中将自主创新的原则贯穿始终,才能在科技创新发展实践中逐渐打破技术壁垒,实现由“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转变。“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就会被卡脖子、牵鼻子。”[11]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终将成为他国的科技附庸,国家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能量源泉。要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抓住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现重点跨越,突破创新瓶颈。这意味着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我们不能亦步亦趋,必须勇于踏入“无人区”,填补空白领域,形成“非对称性”杀手锏,以拥有核心技术争取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践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另一方面,高度聚焦全球视野,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实现自主创新。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10]42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这要求我们既要坚持自主创新,也要加强开放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经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面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的全球性问题,更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基于对全球科技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研判,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12]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的冲击影响下,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与全球经济复苏的严峻挑战要求我们必须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共同推进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引进学习世界先进创新成果与科学技术,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兼具国际视野,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协作与国际科技交流,在全球性问题解决路径的共同探索中践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制度保障: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释放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1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习近平基于中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强调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富有生机的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富有生机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应重点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14]创新成果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成功与否,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决定了科技创新事业的前途与命运。一段时期以来,科技创新活动面临成果与市场接轨不畅的困境难题,科技创新成果准入市场的门槛过高,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渠道受阻,影响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5],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16],明确要求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问题的解决要以市场目标为基本导向,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聚焦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必须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组织研发、资金投入以及成果转化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多措并举,为企业、科研机构等技术创新主体搭建支撑服务平台,促进官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各方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与此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框架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避免因责任悬置而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通过改革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支撑与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的“软件”保障,是科技创新获得重要进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不断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通过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的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进一步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意识,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提供空间和环境。为此,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个维度的改革,不断完善政绩考核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体系[17];建立健全企业创新的各项财税金融激励制度,基于市场导向引导企业增加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投入,助力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大科技立法与执法力度,尤其在专利成果和知识产权等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的领域加强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科技创新环境,保障企业依法享有技术创新成果的各项权益。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风尚,完善社会创新资源协调整合的各项体制机制,为人才投身创新事业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构建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科普工作的政策支持,提升民众对科技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科技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支持科研的氛围。同时,应注重科技体制改革与其他经济社会改革的协调配合,以完备的制度保障科技创新事业稳步发展。

4.价值旨归: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13]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解答了科技创新发展中“为谁创新”的价值困惑,明确了科技创新的价值旨归。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是我国科技创新实践一以贯之的内在遵循。科技创新为了人民,创新成果服务人民。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在民生发展中发挥的突出作用,多次强调要将创新成果运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将科技创新理念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过程。“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18]这就要求科技创新活动关注聚焦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需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发展导向,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有针对性地推进创新前沿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更好地为民生福祉的增进提供坚强支持与有力保障,进而实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持续提升。与此同时,针对资源紧缺、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全球民生发展面临的共同性难题,习近平立足于全球视野,前瞻性地认识到在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中科技创新发挥的重要作用,倡导世界各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19],不断完善全球科技治理,答好时代答卷。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在聚焦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擎画人类美好发展蓝图,习近平提出“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20],进而实现全球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科技创新实践要切实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挑战。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明确回答了科技创新“为谁服务”的问题,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三、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的科学理论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在回应时代挑战中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价值。

1.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和发展。作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具体实践中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这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和科技创新的价值旨归两个方面。针对科技创新,习近平更加强调人才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面对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与人才紧缺现状,习近平在将我国科技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高度聚焦科技人才工作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以科学方法与理论指导的提供有序开展推进创新人才工作:强调将不断健全完善的人才制度建设贯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吸纳、鼓励、运用全过程,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牢牢把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最关键因素这一创新人才工作基本原则,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体由“物”转移到“人”,着力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才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育与人才激励政策,持续优化人才培育的现实环境,为科技创新事业提供长久支撑。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旨归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基本立场遵循。创新成果落地转化要以人民所思所想所盼为基本指引,切实满足人民利益与生活需求,真正做到科技创新成果普惠于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要求科技创新活动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积极回应并切实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保证科技创新成果最终应用于实践、服务于人民,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

2.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习近平从我国科技创新的原因、目的、途径、主体等方面出发,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创新”“如何创新”“为谁创新”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科技创新道路的实践必须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科学指引。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赢得发展的先机与主动权、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困境、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关键举措,是在危、机并存的竞争环境中化危为机的必由之路。作为我国的科技强国之路的坚实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的科学理论指南。

3.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离不开强大坚实的科技根基。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关键与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日益提升的综合科技实力与显著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事业飞速发展,我们已在诸多领域从原来的“跟跑者”变成“并行者”,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成为“领跑者”。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丰富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当在立足我国科技创新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主动把握重要战略机遇,以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与积极推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为中国梦的实现蓄力护航。

猜你喜欢

成果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工大成果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