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析
——以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针对性为视角

2023-02-15伊丽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针对性思政

伊丽娜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关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主渠道,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思政课要顺应形势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实效,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而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又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前提,因为只有提高教学针对性,更多地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和期待,他们才会主动地走进思政课,自觉地贴近教学、参与教学,思政课教学才会取得良好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1]。因此,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和期待,以提高针对性来增强有效性是当前思政课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教学现状

由于市场经济利益追求的价值原则对人文教育的影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复杂原因,导致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不强,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在进行中,准入制度、专业结构的不完善使得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有的教师很难做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就教材而讲教材,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讲授,缺乏针对性;还有的教师依然照本宣科,照理论讲理论,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后练习中没有贯穿创新思维,思维固化,比较保守,认为只要按照教材讲就不会出问题,缺乏改革创新精神,不能对接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需求和期待,教学缺乏针对性,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教学过程的互动环节出现隔阂,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提高,参与度不高。实践教学由于人员、资金、场地、安全,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调配等方面的限制,在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其层次性、对象性、系统性不能充分体现,导致学生参与度、体验感不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不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改革一直在探索中,但目前为止还未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提高思政课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学生需求评估体系,很多教学方法难以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认同感、获得感和满意感有待提高。作者对46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关于不喜欢上思政课的原因,60.04%的学生认为其理论性太强、太抽象,听不进去;34.56%的学生认为离现实较远,且跟自己的专业不相关;22.8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作用不大;43.63%的学生觉得内容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可见,有的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大,认同感和体验感不强;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不像专业课学习能立竿见影,因此不够重视,兴趣不高。另外,在教学管理层面,高校缺乏基于针对性问题进行专业科学规划的制度管理,更多是流于表面的政策强调,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没有对针对性问题给予专门的制度规定和引导,缺乏外在的制度保障。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业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错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也在逐渐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教学也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因此,高校应以学生为根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从满足他们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入手,有效探索提高思政课针对性教学的途径和规律。

二、新时代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

开展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对象、客体,都需要从对象、客体的实际出发,只有符合对象的实际情况才能顺利开展实践活动。因此,高校要对新时代学生对思政课改革和发展方面的需求进行系统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切实解决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问题。

新时代学生正处在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的时代,因此,个体意识强,主体意识和表达意愿强烈,更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他们在成长和发展方面的需求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作者针对新时代学生对于思政课的一些认识和感受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喜欢上思政课的原因,从463份问卷中可看出,61.99%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45.79%的学生认为将书本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有利于帮助其学习课程知识;28.73%的学生认为课程参与度较高,可自由发表意见。关于希望学习思政课可解决自己哪方面的困惑点,74.3%的学生选择对国家社会发展方面;73.22%的学生选择个人理想信念方面;48.81%的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规划方面;28.51%的学生选择交友、恋爱、学习方面。关于新时代学生更感兴趣的思政课内容,76.67%的学生认为是将书本知识结合社会实际;64.79%的学生认为是联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方面的问题;66.95%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现象;53.56%的学生认为是为学生讲授关于生活与成长的人生哲理;50.54%的学生认为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内心。由此可看出,新时代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点更多体现在和现实生活相关、国际国内时事热点、如何确立人生规划目标、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三观培养、职业发展等方面。在所有需求中,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发展需求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需求,而交友、恋爱、情感、对社会的认知也是新时代学生的普遍性需求。时代的快速发展及文化多元化导致新时代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需求充满时代色彩,多元而又极具个性。

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分析研究和准确把握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身心状况和行为倾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成长发展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但需注意的是,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符合其成长规律的合理需求。思政课教学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个人喜好而增加课堂的吸引力,而是在满足学生普遍的、理性的、合理的需求前提下提高吸引力,是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一)教师层面:以针对性为前提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应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基点开展教学。教学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会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必须要具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各环节都以以生为本为基本指导原则,这样才能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应在课前、课中、课后、平时检测、期末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如何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如何结合学生的需求点来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课前的布置上,教师应结合所教课程,考虑什么样的课是学生喜欢上的,要讲的课程内容中学生可能的兴趣点、关注点、困惑点在哪里,尤其是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的需求点最有可能是什么,等等。把这些问题先考虑清楚,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确定好所教内容之后再思考如何“教”。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并易于接受的方式,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做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例如,充分运用自媒体、学习平台APP、实物场景等方式,通过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等方法优化组合,创新教学方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将学生放在首位,将他们对思政课的需求和期待放在首位,营造出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必定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尤其是他们对思政课的需求点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设置教学内容,回应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与思政课供给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教师秉承这样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点进行教学,将会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需求意识,满足需求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需求,在心理学上指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有所需要的欲求,即将内在动力表达出来。显然,它是一种内在动力,可被调动、被激发。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的需求意识。一是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育人水平,在教学中能够找到学生的需求点并能够满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学能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无论是对于时代诉求、社会需求,还是学生普遍的个人需求都能精准定位,从而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只有视野广、素养强、情怀深,具备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对社会现实有准确认识,才能对新时代学生的性格特征、发展特点等具有准确的认知和把握,才能准确判断和抓住学生学习思政课的需求点,答疑解惑,自如地运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进而调动学生的需求达到教育目的。二是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激励、理解、尊重、引导、诱发等方式调动学生需求意识。激发激励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竞争激励、目标激励、关怀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为学生表达观点广开渠道,满足他们自我实现、被尊重等精神需求。教师通过解疑释惑、情理感化等手段开展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接地气、贴实际、解难题,让学生得实惠、见实效,提高他们的自主参与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思政课的需求点,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二)管理层面:以内涵发展为引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发展规律,构建学生需求评估体系开展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是全方位的综合改革创新,是在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等各步骤、各环节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从教学管理层面出发,高校应加强以针对性为前提的教学制度设计,从外在制度层面加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并以此开展思政课教学。

首先,以内涵发展为引领,构建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及校园文化。高校内涵发展中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内化到实际教学中就是开展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并以此来构建校园文化。展开来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思政课的教学管理应突出以实践为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办学方向和社会价值导向,“认真夯实教学行为的理性基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知识的应用性”[2]。无论在课程设计阶段,还是在教学过程管

理阶段,都把满足学生需求作为一个基点、一个导向来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例如,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生需求评估体系为参照,把提高针对性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基本要求和基本指标。在评价与考核管理阶段,强化突出这个导向,把其作为考核、测评教师教学效果的指标之一,并成为引导教师反思、自我总结的根据之一。同时,高校应建设为学生服务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从管理型高校向服务型高校转变,切实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其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发展规律,构建学生需求评估体系,开展思政课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需求评估体系可以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态,精准对接、对症下药,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需求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个复杂的工程,应在借鉴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结合需求理论,以学生为重点,掌握学生心理动向,以科学+实证的方式来评估和构建。根据人类需求理论和学生特点,通过文献调研、咨询专家、与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遴选学生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等条目,构建学生需求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对于学生的生活感受、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社会理解等进行数据调查,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另外,随着当代学生需求的增长,高校应把更多维度的评估指标纳入评估体系,包括环境因素、个性化与兼容性因素等,使评估维度更加多元化,内容更综合化。同时,应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学生需求动态评估标准,以适用不同阶段、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学生发展需求。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的背景下,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动态调整学生需求评估标准,了解学生需求内容后对每一维度中满足学生需求的结构化机制做出尝试性解剖,将其纳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

概言之,高校应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在教学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过程中,统筹教学过程各要素,争取在不同层面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构建起真正贴近学生生活、靠近学生成长现实、走进学生心灵的思政课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思政课的有效性。

(三)学生层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需求,结合自己的需求主动学习思政课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成就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自觉能动地学习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这给予教师非常深刻的启示,即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本身——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结合自己的主体需求,发挥主体创造性学习思政课,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教育既是他者教育和影响,也是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缺乏个体主动自觉和自我意识,将不可能完成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个体要求,只有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掘,才能使社会要求和个体要求完美统一。因此,在当前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面前,教师必须正视社会现实,紧随社会发展节奏,挖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体主动性和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判断力、认知力、辨别力和选择力。自我教育实施的关键是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自觉性,这需要与教师的主导性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目标和内容,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平台,创设教育情境,打造动态的学习空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行动起来。例如,针对某些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师生共同讨论,达到对教育事件的辩证、深刻的认识;在课后进行较广泛的调查研究,配合课堂活动创设一种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深入其内心形成心灵感悟,升华情感,并达到理性的内化,进而完成自我教育。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亲身经历和感受,借助教育情境增强感性体验和学习兴趣。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激情与潜能,从而培养其辩证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自在者转为自为者,从被动转向主动,在探究的行动中走向创新,从而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更需要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主动创造需求来学习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精神生产实践,是促进社会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2]。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育人,而且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启迪人的思想智慧,提升人的自我价值。新时代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勤于思考,不仅要主动寻找学习思政课的需求点,而且要创造需求点,把合理需求表达出来,以此构建思政课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共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创造需求,就是教育主体采取各种手段,激发潜在需求,最终得到满足,可通过示范效应来带动。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及针对性的,有质量、高水平的思政课也是激发学生需求的主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学生具有新的使命和担当,应配合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需求,主动把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带着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学习思政课,充分发挥时代新人的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课针对性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