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专业领域科技期刊集群运营的认识和思考

2023-02-14唐名威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化

摘要: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和集团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战略的重要目标和举措。目前,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仍呈现集约化管理相对薄弱、中英文期刊资源投入严重失衡、数字化转型处在初级阶段、商业模式尚未形成等特点。文章通过调研优秀科技期刊集群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术质量建设、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发展等方面的有效措施和建设经验,凝练了对我国科技期刊集群的运营方式和数字化转型的几点认识,并从资源、内容、技术、人才四个方面提出专业领域科技期刊集群未来发展的建议:以学科为纽带,以学会为支撑,提升领域凝聚力;加强中文期刊集群本土特色,提升创新引领服务能力;夯实技术底座,深化数字运营;重视学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国际化能力,以期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集群化运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集群运营;学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198-04

科研数据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不仅关乎学术圈交流和国际话语权,还关乎国家科技信息安全和科技人才安全。目前,期刊论文和科研数据的高端交流平台,绝大部分是西方人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发展中国家完全依赖国外平台,一旦国家之间发生政治斗争,平台关掉访问权[1],该国科学家该如何顺利开展科研工作?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汇聚、挖掘大量科研数据,有心之人可能分析出哪些关键技术关乎国家亟须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哪些科研人员可能成长为各自专业领域的未来领袖,哪些科研团队在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国家科研项目的资金流向和战略规划部署等重要信息。

因此,数据存在哪里,至关重要。增强国家科技期刊影响力、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和集团化发展、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已成为我国科学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渠道,是维护我国科技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我国出版产业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发展,将期刊工作置于创新型国家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不断推进科技期刊工作向纵深发展。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把“推进集群化并加快向集团化转变”作为“未来五年”的建设目标。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要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同年11月,中国科协印发的《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建立自主可控、面向国际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和开放获取资源平台,促进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汇聚共享。

在国内各种鼓励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迎来新一波高峰,高校、学会、出版机构都在利用自身优势,布局相应期刊集群,探索集群化运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高校往往结合自身的学科建设需求和学科优势,打造学术期刊集群,通过成立期刊社或期刊中心对主办期刊实施集约化管理。由学会主导的专业领域刊群在中国科协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集群数量增多,虽然这类期刊集群规模不大,但是相比综合性期刊集群,这种形式更易赢得相同领域的科学共同体的拥护。

商业出版机构由于需要参与市场竞争,需要通过商业运作保证收入增长,所以在推动期刊出版转型和集群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以及资源和平台运营的主动性,相较其他类型期刊集群来说更强。无论哪种类型的刊群,若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整体布局和规划,理顺集群的管理和运营思路,推进集群数字化出版转型,探索有效的商业模式。

本文分析国内优秀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和运营措施,总结目前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建設的思路、特点、困境等,并针对专业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和运营提出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科学出版社、中华医学杂志社等老牌期刊出版机构具有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学术资源,集群规模在国内遥遥领先。在新一波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和能力提升的浪潮中,他们更多注重对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以及打通期刊产业链,进而打造成国家级的科技期刊集团。而随着中国科协对学会工作的引导、双一流高校评估中对学术期刊的侧重等转变,以学会/专业领域、高校为着力点的科技期刊集群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出现。综合来看,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集约化管理相对薄弱

期刊的集约化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被最优化利用,实现低成本高效益,保持竞争优势,但面对我国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十分分散的特点,如何增强集群各刊的凝聚力是集群管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被誉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国家队”的科学出版社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源积累,成立了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期刊”),专门负责期刊集群化业务;筹建了期刊发展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分别负责实施期刊数字化战略和研发与书刊出版相关的软、硬件技术;组建了专门的期刊数据生产和加工排版团队,为集群期刊提供生产业务支撑。中科期刊主要以“对外联合办刊、服务合作”等模式开展期刊出版合作。

中华医学杂志社以“管办分离”和“编辑与出版分离”为总体思路,推进系列杂志集约化进程,坚持统一办刊思想、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办刊标准、统一出版经营的原则,逐步形成集群化优势和规模效应[3]。以专业领域为纽带的期刊集群,往往采用“学会+出版机构”的合作模式,实现跨地域、跨主管主办单位的整合。典型代表如有科技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光学期刊联盟。这类期刊集群通常对加盟合作的期刊没有太多约束力,主要以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合作交流、鼓励激励等方式实现集群的集约化管理。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集群数量虽快速增加,但集群规模仍不大,大多数还是对相同主办单位的期刊或者相近领域的期刊进行形式上的整合,并通过统一的网页共同呈现,而集群还是一个虚拟的组织,对各刊的管理约束力度不大,大部分集群内的期刊依然是各自为政,很难实现资源的真正整合、共享、利用,实现集约化管理的难度很大。大部分集群对于如何发挥集群优势,从集群运营的角度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还不够清晰。

(二)中英文期刊资源投入严重失衡

近几年,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的支持和相关政策引导下,由我国科学家主导或参与创办的英文期刊规模迅速扩大,且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创办英文期刊的主力军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已具有一定期刊规模和平台优势的期刊集群,如科学出版社、光学期刊联盟。前者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方面,以创办、收购英文科技期刊为主,并通过国际推广平台迅速引起关注,打造中国学术品牌形象。目前科学出版社出版和合作的500多种科技期刊中,近一半是英文期刊。光学期刊联盟近几年也在创办英文期刊上持续发力,多本期刊入选“高起点新刊”。二是高校。我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更是不惜投入大量资金,通过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的方式,创办高校自身优势学科领域的英文期刊,旨在服务高校的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而与此同时,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缓慢,以中文期刊为主要构成的期刊集群普遍影响力不大、活力不足、创新不够,在我国的科技期刊话语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即便是我国规模较大的科技期刊集群,其重点也大多是如何建设新的英文学术期刊,暂未看到有效措施或者重大投入在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上。

(三)数字化转型仍在初级阶段

科技期刊既是科研工作的“龙尾”,又是“龙头”,科技期刊要融入科研活动、服务科技事业发展,就要努力构建知识服务平台。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维护,期刊集群如何做好数字化出版转型,如何布局数字化产品,以实现传统出版转型,也是集群提升学术话语权和探索新盈利点的关键。

目前,我国大部分期刊集群数字化平台设置了期刊导航、集成检索、论文浏览、统一投稿等通用功能。高校期刊集群平台在学术交流、多媒体讲座学术服务等方面独有建树。学会/专业领域期刊集群平台更注重对行业领域的服务,提供机构库、专家库、会议、图书、行业资讯等一站式的知识服务[4]。但这些期刊集群的数字化平台功能大部分还停留在展示、宣传这个层面,平台的搭建也通常依赖第三方技术支持团队,虽然实现了数据自主,但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中,这给后期平台的运营维护、升级等带来很多不便,更别提培养集群核心业务产品的研发能力了。

而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商业出版机构或者有国家资金持续补助的期刊出版机构,更注重集群平台出版服务能力的打造,积极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出版平台,实现“造船出海”,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针对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点,稳扎稳打筑牢出版能力基础,打造数据汇聚、挖掘、分析、智庫能力。

(四)商业模式尚未形成

良好的运营是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根据自身特色找到正确的商业模式,是科技期刊集群“活下去”的前提。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期刊几乎没有经营压力,大部分依靠政府资助或主管主办单位拨款维持运营,这些期刊集群的商业运营积极性不足,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集群内期刊的引证指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自我经营和造血能力不足,工作重点仍在“出版”上。然而,集群建设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且集群数字化平台及大数据挖掘需要大量、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平台的维护也需要持续投入资金,但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基本未实现收支平衡,暂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期刊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目前,我国一些专业领域的期刊集群在商业运营方面的尝试工作较多,他们整合、挖掘、运用集群各项资源的意愿更强,更加注重出版价值链的延伸,相对来说也更有活力。这类期刊集群为领域内的作者、读者、专家服务的能力更强,更加重视对学术人才资源、科学数据资源、技术研发能力的开发。比如,中国激光杂志社利用集群影响力,逐步发展市场营收能力,已形成以“光学前沿”为品牌的系列学术会议、光学研究成果评选、学术培训和光电展会,初步形成清晰的产品线,引导中国光学研究人员重点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高精尖核心技术难题[5],满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需求。

我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某些刊群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我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仍远落后于国际商业出版集团[6]。总体来说,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共同面临几大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目前的期刊管理机制阻碍了集群化发展,科技期刊资源分散,即使集群已和加盟期刊签订了相关协议,但集群对期刊的出版权和经营权没有强制约束,期刊集群的统一运作主要还是依靠协调来进行。

第二,给予中文科技期刊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较少,出版机构创办中文期刊和提升其影响力的动力不足。大部分集群聚焦在英文期刊的建设上,以中文科技期刊为主的集群还未找到有效的发展之路。

第三,出版转型、数字化平台建设和维护需要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巨量资金投入,我国很少有期刊集群具有这个实力,大部分数字化平台仍靠国家项目资助和主办单位资金支持。

第四,专业化的集群运营团队建设仍然不足,大部分集群对高素质编辑人才和高水平新媒体人才的重视程度较高,更专注于学术内容和学术传播,但少有对“管理、运营”人才的表述,学术资源并未有效盘活。

(一)启示

我国高度重视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构建,为期刊强国建设提供良好政策环境,我国科技期刊集群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突破惯性思维,积极寻求合适的途径,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共同将我国科技期刊推向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把握资源优势,以专业领域为立足点建设期刊集群

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资源。在专业优势领域积累的大批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是孕育顶刊的肥沃土壤,是科技期刊集群建设的坚实基础,可为集群运营赢得巨大的发展空间。领域的雄厚积淀,是期刊集群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快速突出重围的重要法宝。

2.保持思维革新,以数字平台为抓手快速推进业务转型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促进集群业务转型的重点在于三方面:一是打开新思路,运用好互联网思维,更好地服务用户、服务行业;二是拥抱新技术,技术和内容互为支撑,共同提升期刊出版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开发新产品,整合集群资源,挖掘数据价值,实现资源转化。

3.坚持市场运营,以开放合作为手段推动集群可持续发展

国际重要科技期刊出版商正积极通过战略合作、商业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业务版图。对于我国出版机构来说,坚持开放合作,扩大数据规模,挖掘数据价值,不仅可以在期刊内容和专家资源建设上抢占先机,还可能探索智库属性,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集群的造血能力。

4.提升专业能力,以人才建设为支撑推进集群高质量发展

优质内容是科技期刊的生命之源,扩展编辑的学术视野、培养其学术敏感性和资源整合能力,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此外,精通信息技术、市场经营、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对于期刊集群的未来商业运营、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来说,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对这部分人群的挖掘和培养也至关重要。

(二)建议

目前,关于科技期刊集群该如何建设和发展,已有不少专家提出了相关建议,这里不再赘述。本文结合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信息通信科技期刊集群近10年的建设经验,提出推动专业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发展的几点建议。

1.以学科为纽带,以学会为支撑,加快专业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科技期刊作为引领科学思想、传播科技成果、发现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应积极助力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在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过程中应发挥更多作用。学会作为典型的科学共同体,凝聚了领域内众多的专业人士,具有很好的资源,在领域内具有号召力。以学科为纽带,吸引学会参与专业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建设,更加有利于领域内科学共同体对科技期刊集群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基于集群数据资源,学会也可以建立专业领域虚拟智库,帮助政府和研究机构评估并改善科研战略,推动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7]。

2.加强中文科技期刊集群本土特色,提升创新引领服务能力

科技期刊特色与品牌得以形成的基础是内容质量的坚守。而内容质量不仅指的是学术质量,还必须在恪守学术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本土特色,解决我国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中文科技期刊服务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初衷是最纯粹的,因此中文科技期刊集群在内容组织和成果宣传上,一定要坚持“四个面向”,及时反映我国最新科研成果、产业技术升级和行业发展需求。由于中文科技期刊的受众更多是国内读者,更应该时刻保持紧迫感,谨防中文出版领域被国外出版机构抢走资源和话语权,被他们引导科技舆论导向[8],误导我国宝贵的科研资源去解决暂时不是我国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对数字化平台进行战略布局,夯實技术底座,深化数字运营

全球科学范式和科学传播方式已发生演变,应持续对数字化平台进行战略投资,不断夯实技术底座,并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技术储备、管理经验和推广渠道,帮助领域内各个小的编辑部进行集约化生产、数字出版、经营管理、市场化推广与营销,探索布局新的业务。一方面,通过吸纳更多的期刊加入集群,可以更好地整合领域内科研数据,挖掘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实现向知识服务平台的转型,深化集群数字运营;另一方面,可帮助编辑部提升出版效率,缓解各编辑部人员不足的压力,推进“编营分离”的运营模式。

4.重视学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正确认识国际化能力提升

提升我国在国际的科技话语权和影响力单靠数量较少的英文期刊是不行的。我们应重视对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宣传,加强面向国际学术推广和合作的人才队伍建设。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努力的重点不应是有多少国外作者、国外编委,而是应探索以什么方式让国际科学家发现期刊刊登的成果。比如,精心打磨英文摘要内容,要摒弃“中文摘要英文翻译”的做法,重视科技论文的新闻属性,突出研究创新点与重要结论,便于国际读者更好地获取论文核心内容,了解我国最新科研进展;利用好国际互联网平台的舆论环境,实现有效的科研成果国际化传播。

我国诸多领域产出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却缺乏高水平期刊和集群,刊群聚合力有限,加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运营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呈现出的特点:集约化管理相对薄弱、中英文期刊资源投入严重失衡、数字化转型刚刚起步、商业模式尚未形成。并针对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建设普遍面临的问题,结合专业领域科技期刊集群的优势和目标,从联合学会共建、聚焦本土特色、深化数字运营、面向国际推广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希望为我国专业领域科技期刊集群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316-317.

[2] 周德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 构建国际先进知识服务体系[J].中国出版,2021(19):11-14.

[3] 李翠霞,梁永霞.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期刊集群建设的新路:魏均民总经理兼总编辑访谈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5):670-678.

[4] 郑建华,董晓霞,寇远涛,等.农业期刊集成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与思考[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1(1):54-59.

[5] 马沂,杨蕾,王晓峰.培育世界一流杂志社的思考与实践:中国激光杂志社10年集群化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0): 1210-1216.

[6] 郑建芬,刘徽,王维杰,等.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探讨:基于“卓越计划”集群化实践[J].编辑学报,2021,33(4):407-411.

[7] 刘华鲁.激发科学共同体能量, 助力我国科技期刊建设[J].科技与出版,2021(1):88-92.

[8] 刘华鲁,唐名威.从科研工作者视角看中文科技期刊服务能力建设[J].传播与版权,2022(3):73-76.

作者简介 唐名威,博士,副编审,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科技期刊中心副主任,《大数据》编辑部主任,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建设、学术出版传播。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聚焦港口国际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