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研究*

2023-02-10马志颖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核心素养

马志颖 刘 霞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银川,750021)

2014 年3 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一词,指出核心素养是当下社会教育事业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可见,落实立德树人是当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核心素养也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1]。此外,从2015 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到2020 年正式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2],国家陆续出台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并鼓励各地开展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贯彻落实首要任务是构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培养机制,而劳动教育不仅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劳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1.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文献分析整理发现,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颇多,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层面。

首先,从学生个人层面看,虽然多数小学已经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所了解,但是对劳动教育理念的认识仍存在偏差,劳动教育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劳动能力还有不足,甚至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城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核心素养与探究学科融合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从学校层面看,校领导及教师对劳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劳动课程安排形式化、劳动教育内容组织单一,部分地方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经常被挤占,城镇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相较于农村学校更为丰富,但是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又相对比城镇学校更为充足。此外,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长教师,甚至把劳动当做惩罚学生的方式,且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均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任。

再次,从家庭层面看,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重智轻劳,认为孩子在家做家务劳动只会影响学习,更是缺少对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此外,当今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孩子从小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甚至不少家长会代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更加导致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劳动锻炼机会,劳动实践体验严重不足。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中还存在不少不尊重劳动成果的现象,导致社会缺乏良好的劳动风气,弘扬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氛围不佳。

2.实施劳动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来说,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还未形成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我们务必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他们从小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其次,从中观层面的国家发展来看,当前正值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只有转变“重智轻劳”“唯分数、唯成绩论”的传统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国家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地方教育部门要有力执行、贯彻落实,共同推进教育改革,确立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思路。

最后,从微观层面的个人劳动教育的需求来说,当前不少家庭不仅孩子是独生子,就连父母自身也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溺爱子女,忽视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造成很多孩子缺少独立生活能力,劳动意识淡薄。因此,为了使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抓住小学阶段关键期对学生进行良好劳动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教育,成为劳动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3.实施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客观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五育”之间互相联系,而劳动教育又是“五育”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主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小学生不应该只关注学习成绩,还应该提高劳动素养,用心发现、感悟自然与生命[3]。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最强,如果能够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将有效促进学生劳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此外,我国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多数学生视力急剧下降,颈椎、腰椎等部位也受到损伤和影响。

因此,适当的劳动教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纠正他们的视力、锻炼他们的骨骼,同时丰富其学习生活。所以,在小学实施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关系

1.核心素养为小学劳动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首先,方向是教育事业得以前行的指南针。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教授指出,核心素养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未来应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劳动教育”又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所以,核心素养不仅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更是未来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4]。

其次,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具体化“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的十八个要点,核心素养将教育教学评价重点从传统的重智轻能转向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评价[5]。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过程中以核心素养为方向切勿只注重教育而忽视劳动,或只注重劳动而忽视教育,更不能将劳动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偏离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真正的培养功能和劳动教育真正育人的主旨。

最后,在核心素养视域中实施小学劳动教育,目的就是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所以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应该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综合发展。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劳动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所以从小就使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自主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小学劳动教育为核心素养落实提供途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劳动教育具有三大基本特性,即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根据对政策的解读得出,首先,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社会性要求,校内劳动教育内容选择和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劳动责任意识,这与核心素养在社会参与当中培养学生应该对社会、集体具有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等素养相同。其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学校在日常劳动教学中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塑造自我,以此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这也与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具备一定的劳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相同。

可以说,劳动教育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途径,二者在培养目的上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果说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是当下“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那么核心素养就是教育过程最后需要达成的个人能力和品格[6]。开展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使核心素养全面育人理念落地的手段。因此,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开展劳动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使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意义。故而,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为核心素养的践行提供了渠道,同时也是促进新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载体。

3.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多方面契合

(1)劳动教育周期的长期性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持续性相契合

首先,劳动教育的长期性是指劳动是一项长期的阶段性教育活动。没有劳动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将止步不前,所以,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继承和发扬我国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文化,是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永恒教育、被高度重视的原因之一。

其次,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终身教育的过程,它面向社会发展趋势,面向学生应该具备的全面发展的、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的要求。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是人们上学读书阶段的自我综合能力提高过程,而且伴随人们一生。

因此,从时间角度,二者都是伴随人类终身发展的教育,且都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持续性发展的教育,可以说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在本质上区别不大,都是力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个体与自然社会的长久协调发展。

(2)劳动教育目标的多元性与核心素养结构的全面性相契合

一方面,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其与核心素养内容的全面性是相互贯通融合的,劳动教育完全可以承载核心素养的培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不仅从基础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劳动知识与技能教育,更要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其次,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最后,鼓励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争做新时代的劳动标兵[7]。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具有的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决定了核心素养可以在多门学科中共同培育完成,而“五育并举”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价值[8]。首先,教师要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的过程中,将个人劳动成果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联系,培育学生的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素养;其次,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劳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社会所需的实践创新素养;最后,教师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养成敢于挑战和质疑问题的科研精神,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3)劳动教育学科的融合性与核心素养内容的整体性相契合

劳动教育的融合性表现在劳动教育可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而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则在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均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劳动教育既是特殊的教育,也是一种融合性很强的教育,既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相关劳动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核心素养能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中融合核心素养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健康生活”,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还可以在劳动教育中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并且树立“科学精神”,同时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此外,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分小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懂得个人在组内的“责任担当”,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明白“实践创新”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劳动离不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也离不开劳动教育这个载体。

总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劳动教育,既可以借助劳动教育的实施来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还可以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使劳动教育更有价值与意义。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劳动教育目标:融合核心素养,调动学生兴趣

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中,教师首先要对各学科教育目标有明确认识,其次以核心素养为主要培养目标,将其融入各学科当中,根据不同课程切实应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此外,教师还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特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通过灵活运用、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由上述对劳动教育和核心素养关系的探讨可知,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可操作的。故而,学校应将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内容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中,甚至有重点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目标当中,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其次,结合《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要求进行解读,学生应该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9]。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劳动教育的目标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既丰富学生核心素养之人文底蕴精神的塑造,又可以树立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以,将核心素养融入劳动教育目标中,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建构适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兴趣活动,真正做到对学生劳动情感的培养,并发挥核心素养目标的价值,推动劳动教育和核心素养目标中育人任务的完成。

2.劳动教育内容:围绕核心素养,加强学科渗透

由于劳动教育具有融合性,所以各类学科之间可以进行跨学科融合,而劳动教育实践可以为此开辟新的空间。《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劳动教育当中应当聚焦核心素养内容的渗透[10]。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借助有关劳动者的故事和诗词歌赋,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同时,能够领悟劳动创造一切美好事物,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培育;在其他综合课程中,教师可以搜集资料为学生讲解科学家创新劳动、钻研业务、热爱科学的事迹,进而培育学生从小树立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而在艺术类课程中,教师则可以搜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艺术作品与歌曲等,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并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有关劳动创造美的文学作品,落实学生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此外,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校内,还应该拓宽校外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渠道,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社团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贡献社会的光荣,懂得每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具备的责任担当素养,体会劳动的成就感、幸福感。

3.劳动教育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坚持问题导向

以核心素养为培育目标的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在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从知识导向到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转变。核心素养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更强调小学生动手实践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实践操作,教师都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抛出问题,给足学生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方法,进而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指导纲要》相关规定,小学劳动教育课时平均每周不能少于1 课时,课程实施可以与学校校本课程或者当地特色课程等内容相结合,而且劳动教育课程应该多设计活动,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劳动知识技能的指导,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同时,要注意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交流等[11]。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利用植树节、劳动节等节日,开展与劳动教育主题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热爱劳动、劳动创造万物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将核心素养融入劳动教育,创设一定的劳动教育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既能丰富学生校内劳动活动的内容,又能让学生养成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4.劳动教育评价:立足学生发展,全面科学评价

要想了解一所学校的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不可或缺的标准。通过评价分析能够迅速找出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从而准确有效地提高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成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评价,而不只是以最终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因此,学校建立多主体的评价体系,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举措之一。劳动教育课堂的评价仅由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由学生、教师、家长等多元评价辅助,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改进。同时,教师要有赏识教育理念,改变单一的口头评价方式,以鼓励式教育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此外,学校需要健全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提出,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结合学生在日常劳动教育技能竞赛中的表现,依据不同学段的不同劳动教育目标,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建立诚信机制,制作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记录档案袋,并将其作为学生升学、择业等的重要参考依据[12]。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赋予劳动教育新的评价标准,因此,劳动教育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需求,从综合、角度,全面、科学、多元地评价学生劳动,让中小学劳动教育重放光彩,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劳动和生活。

5.劳动教育保障:健全保障体系,促进质量提升

小学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实施,离不开学校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劳动教育经费,资源、场地的开发及利用等综合条件的保障支撑。只有健全条件保障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落实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进而有效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所以,学校应该加强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应在师范大学中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师课程,教师先在职前接受系统专业的相关知识技能训练学习,再通过国家教师资格专业考试考核,具备核心素养考核认定后颁发相应教师资格证。此后,在教师入职之后,学校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评价、监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队伍管理工作。另外,上级部门还需加强对各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不定期检查监督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同时,学校应增加劳动教育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开展。《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到,鼓励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投入,加强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动,为学生提供自由劳动选择机会和场所,丰富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内容。

总之,劳动教育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保障,健全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督促各地区各学校真正落实劳动教育,完善相关保障条件建设,唯有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和国家共同协力、相互配合,劳动教育才能得以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