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3-02-10闫陇东

学周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创设文本情境

闫陇东

(甘肃省镇原县屯字中学,甘肃镇原 745000)

过去语文教师往往采用枯燥乏味的形式讲解文本内容,不仅无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及真挚情感,也难以陶冶与提升学生的审美及情感,严重减弱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情境教学法能够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以“我要学”的态度主动参与知识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深刻感知、把握文本内涵及情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师要遵循“情知对称”的原则应用情境教学策略,灵活创设多种类型的教学情境,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特征与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真实性与实践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了真实情境、实践活动情境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需依据真实性、实践性的原则创设教学情境,对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等资源全面整合,利用真实的言语实践情境帮助学生高效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具体来讲,真实性指的是语文情境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引导学生依托生活经验、生活资源等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实践性指的是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言语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利用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

为充分体现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教师要有机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科学性指的是语文教师需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需要,依据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统筹规划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避免盲目、随意地创设情境。艺术性指的是语文教师要勇于创新情境类型及组成要素,让教学情境充分契合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促使教学艺术的魅力得到彰显,情境教学活力得到增强。

(三)适宜性与适量性

情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只有遵循适宜性与适量性的原则,才能够实现情境教学的最优化。适宜性指的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与学生能力、教师教学风格、教学文本特点相适应,以便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在学生层面,教师要根据班级学情预设情境教学,且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优化和调整。在教师层面,教师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风格,一些教师喜欢采用“以读引境”的方式,一些教师则善于应用多媒体情境。在文本层面,不同类型的文本适宜采用不同类型的情境,古诗词朗朗上口,适宜采用吟诵情境;小说类文本故事性较强,适宜采用角色表演情境。只有灵活创设适宜的情境,才能真正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适量性指的是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计划科学确定情境内容“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大量的表演情境、提问情境、多媒体情境等,虽然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但无法让学生真正吸收和记忆知识,还会减缓教学进度。

(四)整体性与发展性

整体性指的是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情境教学,利用适宜的情境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不能单单在某一环节创设情境,而是要让情境服务于整节课堂、整篇文本,在贯穿始终的情境中组织语言学习、实践等活动,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性指的是课堂情境要匹配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方针。高中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发展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征,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相应的情境类型,及时更新与调整情境创设方式。同时,发展性还要求语文教师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创设符合时代特征的情境,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语言描述带入情境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品质进行培养。教学语言是所有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重要要素,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语言这一媒介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现阶段,一些语文教师采用枯燥乏味的语言,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课堂气氛得不到活跃,还难以激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从课堂导入环节着手,综合利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神态语言等设计精彩的开场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经逐步形成,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语文教师在讲解内涵深刻的文本时,不能再采用直观的情境教学手段,而是采用语言描述的形式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进行调动,让学生在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发挥联想精神,同步发展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特别是诗词类、散文类文本具有言约意丰的特点,不同学生会在脑海中浮现差异化的场景画面。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采用深情、形象的话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发挥联想能力,想象文本描述的场景、意境和情感,深刻感知语言魅力及意境之美。例如,在学习《登高》一课时,教师可依据诗词的创作背景,采用语言形式向学生生动描述场景氛围,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可让学生充分了解背景故事及作者形象,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体会诗词的情感及意境。

为充分彰显语言情境的优势,语文教师要注意这些要求:

1.采用形象的语言。从本质上来讲,语言情境指的是教师利用语言形式具体描摹某一情境,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自动浮现出相应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形象的语言塑造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

2.采用简洁的语言。冗长的语言会让学生逐渐丧失认真聆听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控制语言描述的时间,避免出现本末倒置问题。

(二)利用问题引导深入情境

问题是学习的催化剂,语文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穿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师提问深度思考与探究,以便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在问题情境创设时,语文教师要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最近发展区、教材内容等综合纳入考虑范围,明确提问的目的和方向,促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相对成熟的逻辑思维与理性认识,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有利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其中,学生的思维与内在感受是触发问题情境的主要因素,紧密联系着学生的认知及社会生活经验。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因此,在小说、科普文、新闻等实用类文本教学中更适宜采用问题情境。以小说类文本为例,此类文本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境生动,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高中生已经接触了很多的社会现象,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教师通过科学设计问题,能够让学生带着已有经验解析文本主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思维。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从这些方面着手:

1.结合学生的不同观点提问。语文文本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如果教师能够向学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让学生结合各自的观点展开交流和辩论,就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且与其他学生分享观点看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才可以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班级学情,在问题设计中贯彻最近发展区理念。同时,解读教材内容,挖掘符合学生情感特征、现实生活的问题,以便增强问题的针对性。需特别注意,教师不能过于追求问题的数量,而是重点关注每一个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与教学目标、文本内容、学生生活相脱离,不但无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及发展,还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

3.结合问题之间的逻辑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提出较多问题。如果盲目、随意地发问,将难以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教材内容。因此,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提出问题,让学生依次理解和解决各个问题。通过自然、顺畅地衔接各个问题,能够形成逻辑鲜明的问题链。

(三)利用生活体验走入实境

教材文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为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教师先要带领学生对文本创作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等知识进行了解。很多文本描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高中生的知识经验虽然较为丰富,但依然无法理解、体会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作者的情感思想。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展示情境,利用情境连通学生已有经验与文本描述内容,让学生感知、体验文中内容,拓展学生的理解深度。

1.真实走入实境。此种方式是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真实感知生活,丰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现行语文教材具有较多的写景类、田园生活类文章,很多学生缺乏类似的经验,难以体会景色之美及生活之乐。因此,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走进大自然及现实生活。当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后,不但能够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提升写作能力。

2.模拟还原情境。部分文章描述的内容,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且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走进实境。为深化学生的体验,教师可综合运用图片、视频、表演等多种方式将临时场景搭建起来,利用还原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窦娥冤》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再让学生表演文本描述的故事,可帮助学生深刻感知此部作品的魅力,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总之,认知与情感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利用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形成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审美水平。

(四)利用角色扮演还原情境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促进者,利用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角色扮演与新课改要求相符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小说类、叙事类文本教学过程中,可积极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依据故事背景、情节等对人物的语言、行为、情感进行揣摩,向全班同学立体化呈现人物形象与事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特征及故事主题,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分角色朗读。此种形式目前在语文课堂中应用较为广泛,具备操作简单、占用时间短等优势。语文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文中的某一片段,对人物形象及场景画面进行还原。参与扮演的学生需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要素准确把握,利用生动的朗读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与情感。学生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读将会深刻理解角色形象,深化学生的内心审美体验。例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表演主人公与妹妹激烈争论骑车穿街而过行为的片段,让学生利用语言、神态、肢体语言的变化呈现出主人公与妹妹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在此种教学模式下,虽然很多学生无法参与进来,但仅仅通过观看也会产生深刻印象。

2.改编课本剧。部分教材文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改编文章内容,自主分析文章故事脉络及人物特点,创编相应的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演绎故事内容。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会不自觉地带动以往的认知与情感,且随着剧情的推进又丰富与升华情感。同时,表演者的情绪也会感染到其他的旁观者,让所有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常规教学相比,改编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情境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度落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灵活应用语言描述、课堂提问、生活体验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创设贴近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特征的课堂情境,依托情境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创设文本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