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向海潜力,为广西高质量发展赋能

2023-02-08韩永健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向海北部湾广西

李 萌,韩永健

1.广西社会科学院 党群处,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理论处,广西 南宁 53000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向海经济,多次对发展向海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1],“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2]。广西既是边疆民族地区,又是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区,其发展广西优势在海、潜力在海。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对广西提出“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强调要落实“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3]。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深刻指出:“面朝大海、向海图强,广西是有预期、有未来的地方,发展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4]在新形势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搏击风浪的勇气,激活向海潜力,奋力打造好向海经济,对引领、促进广西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向海图强,是广西破局进位的潜力所在、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5]打造向海经济,不仅是广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参与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所在,而且是推动广西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以崭新姿态推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以沿海优势带动全局发展,是发达地区实践总结的经验

沿海地区要素优势突出,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6]从实践路径看,“走向海洋、挺进深蓝”是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现今各大经济体的发展重心仍向沿海区域不断转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国内东部发达地区,都印证着优先发展沿海地区,依托沿海地区带动全域发展的实践经验。据统计,世界上70%的大城市、人口和工业资本聚集在临海100公里内的陆地,而且比例还在继续上升,不少临海国家海洋经济占GDP 的比重达到15%~20%;美国、日本等国家甚至超过50%[7],国内外著名湾区如纽约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心动力源。从我国沿海省区来看,除广西外,沿海各省区外向型经济都相当发达,各省区沿海地区GDP总量均超过1.5万亿元。如2022年辽宁省1.52万亿元,山东省4.4 万亿元,江苏省(含苏州)4.68 万亿元,浙江省5.72 万亿元,福建省4.45 万亿元,广东省11 万亿元。做大做强沿海地区,印证着发达地区发展的实践逻辑。

(二)发展向海经济,是党中央赋予广西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广西发展[8],特别是对广西沿海发展寄予厚望。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要求广西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9]。2017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10]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5]。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一系列支持广西向海发展的重大政策陆续出台。2019 年8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11]。同年8 月,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2019 年国家机构改革后,广西是全国仅保留海洋部门的3 个省区之一。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将北部湾港与上海港、深圳港等10 个港口一并列为国际枢纽海港[12]。2021 年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广西被11 次提及,在陆海联运国际大通道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2022 年3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北部湾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高度重视平陆运河建设,2022 年3 月17 日,平陆运河项目正式立项。2022 年8 月,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开启新时代运河建设“元年”。平陆运河是西江干流与北部湾的江海连通工程,项目起于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约135 公里,按内河Ⅰ级航道标准建设,可通航5000 吨级船舶,项目估算总投资727.3 亿元。平陆运河项目以航运为主,同时兼顾供水、防洪、灌溉、改善水生态环境等功能。平陆运河的建设,不仅仅推动整个广西向海,更将为西南地区、中南部分地区开辟距离最短、更经济便捷的出海水运新通道[13],广西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发展好向海经济,是广西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

(三)做大向海经济,是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

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海域面积约为12.9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628.59公里、在全国11个沿海省区排第6位[14],港湾的水道众多,是很好的天然屏障,适宜旅游开发的海岛众多,北海港、防城港、钦州港等港口的可开发泊靠能力超过万吨,港口规划全部实施后,预计年综合通过能力约17亿吨,具有禀赋丰裕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来发展向海经济。近年来,广西聚焦推动区域合作共赢,充分发挥“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地理位置优势,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积极推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用好用活各类开放平台,推动重大战略向沿海布局,加快形成内聚外合、纵横联动的向海区域发展态势。2022 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2296.9 亿元,同比增长4.2%[15]。而4 个向海经济核心区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地区生产总值则达到了9777.63 亿元,年均增长比上年增长3.3%,高出了广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6603.53 亿元,对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2811.13 亿元,对RCEP 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总额3214.33 亿元[15]。发展向海经济逐渐成为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向海经济滞后,是制约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西部大开发20 多年来,重庆、成都等地正崛起为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增长极,对比而言,广西GDP总量从西部12个省区排名第2,滑落到第5名,经济总量排名多年停滞不前[16]。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沿海经济总量上不去,严重制约了广西高质量发展。

(一)沿海城市经济体量小

与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城市相比,广西的差距并不大。以2022年为例,除了北部湾经济区6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广西内陆城市柳州、桂林、百色等8市GDP共1.32万亿元,其中前三位柳州3109亿元、桂林2435 亿元、百色1729 亿元[16]。与广东的其他内陆地市相比,如广东肇庆、清远等地市的GDP[17],均比广西少。与福建相比,2022 年福建省GDP 为53595.51 亿元,增速与江西省并列全国第一,除沿海外,内陆龙岩、三明、南平3市GDP 总量超8500亿元[18]。由此可以看出,广西的发展差距并不在于内陆城市,主要体现在沿海城市经济总量上不去。2022年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GDP 总量仅为4559亿元,发展水平总体均较低,对全区经济总量的提升促进作用较小。

(二)发展重心倾向内陆

受历史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广西过往发展重心在南宁—柳州—桂林主轴和西江沿岸一带,北部湾地区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停留在规划层面。从2006年广西提出北部湾经济区概念至今,北部湾经济区不但不能同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甚至发展增速还低于内陆地区。从近几年北部湾经济区6 市GDP 增长来看,均表现一般。除钦州近两年来发展较快外,南宁、玉林、北海等市增速缓慢,崇左GDP刚刚突破1000亿元,防城港至今尚未突破千亿,且增长乏力。虽然北部湾港口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同宁波港、上海港等相比较,航线网络、港航服务、口岸环境差距较为明显,货源空间比较小。北部湾沿海只有北海福成机场,吞吐量不高,位置靠东,难以辐射钦州、防城港等地。2021 年11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将建1个主中心城市(南宁)、2个副中心城市(桂林、柳州)、2个区域中心城市(梧州、百色)[19],还没有体现强化北部湾沿海城市群的思路。

(三)缺乏沿海领军城市带动

站在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率先开放发展,大多形成了一个政治中心和一个沿海经济中心的“双子星”发展格局。比如广东省“广州+深圳”,2022 年GDP 突破6 万亿元;福建省“福州+泉州”,2022 年GDP 突破2.4 万亿元[18];浙江省“杭州+宁波”,2022 年GDP 超过3.4 万亿元[20];山东省“济南+青岛”,2022年GDP达到2.7万亿元[21];河北省“石家庄+唐山”,2022年GDP超过1.5万亿元[22]。其中,大连、青岛、深圳等沿海城市,更是力压省会城市,成为所在省份的发展“龙头”。一些发达省份,仍在不遗余力地培育新的沿海经济大市,比如广东提出将湛江打造成为副中心城市,与珠三角中心区域“串珠成链”建造滨海经济带。对比而言,广西目前还没有沿海经济中心,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以下简称“沿海三市”)也没有达到沿海中心城市的要求,2022年钦州经济增速领跑全区,但总量只有1917亿元,北海市仅仅达到了1674亿元,防城港一直徘徊在千亿元以下,产业、人口等吸引力不足,难以发挥辐射带动全区发展的作用。

(四)临港产业竞争力不足、同质化较为严重

沿海地区是发展临港产业的最佳布局地。从东部地区沿海城市发展经验看,基本是依托沿海优势,构建完善的临港产业体系,成为陆海连通的重要产业枢纽。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大多已步入工业化后期,2022年全国工业化率(按照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核算)是33.2%[23],广西是25.7%①根据2022 年各省沿海各地市GDP 公布数据计算得出。,北部湾沿海三市平均25%左右,整体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发展阶段,没有形成核心产业竞争力。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市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造纸等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同质化竞争也在加大。尤其是钦州和北海之间的石化、新材料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钦州市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石化产业,钦州石化产业园进入全国化工园区前20 强,打造了全国独有的“油、煤、气、盐”多元化石化产业体系,上海华谊、中石油二期、浙江恒逸、浙江桐昆等重大化工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并提出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目标。临近的北海市也大力发展石化产业,加快建设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石化产业园,引进了中海油、中德化学、建滔绿色新材料等一大批企业和项目,并发挥临近广东的地理优势,积极向湛江、茂名靠拢,联合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由于内部竞争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石化产业的整体布局。此外,北部湾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钦州中石油、北海中海油“一企独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结构系统效应弱,中小企业规模小、发展层次较低,新兴产业产值比重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足,龙头项目大多数处于建设阶段,产业发展整体配套条件较弱。

(五)开放优势发挥不足

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大趋势下,东盟正成为世界经济向前发展新的“发动机”。2020 年以来,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12 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面向东盟国家的开放合作中,近年来广西立足向海优势,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遇,加快推动互联互通、区域经贸、产业合作,加速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但总体来看,在发挥沿海三市的开放带动作用上,还有一些短板。一是北部湾区域港口竞争激烈。泛北部湾区域中,各港口长期以来一直竞争激烈。其中,湛江港具有天然的40 万吨级深水良港优势,是粤西区域仅有的“一带一路”海上协作支点城市。目前,由于北部湾港口岸集装箱货物进出口环节中物流成本偏高、流程较为复杂,开通的航线密度不够,国际班轮航线数量偏少,特别是直达世界主要港口的直航航线不足,而且航班期限长、可预期性差,远洋航线运力不足,集疏运的交通网络仍未能有效满足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货物大进大出的需要,西部地区货物从湛江港运输比北部湾港运输费用更低廉,速度更快捷,西部省市包括广西货物都绕道走湛江港,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到发集装箱数量不到集装箱吞吐总量的5%。未来几年,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华谊化工、中伟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逐步投产,货运量进一步增大,港口集疏运体系与日益增长的吞吐量需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此外,随着我国最大自贸区海南自贸港建设不断深入,广东、海南两省已成立省级协调机制,广东省发布了《关于深化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合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目前北岸湛江徐闻港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已开始运营,南岸海口新海港综合交通枢纽站项目进入冲刺阶段,建成后将提高面向东盟的开放水平,也将在更大程度上形成对北部湾港的竞争优势,北部湾港面临“进则干线港、退则喂给港”的严峻局面。二是开放平台发挥作用偏弱。目前,广西在北部湾经济区设有面向东盟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投资峰会、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马“两国双园”、钦州保税港,以及东兴、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7 年排中国第一[24]。但部分平台发挥的作用不充分,政策创新的引领性、示范性不强,产业集聚能力较弱,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的定位不清晰。面向东盟的自由贸易改革创新缺少实质性的内容,人民币跨境使用总量小,投资贸易、运输往来等集中在农产品等领域,个别自贸区越来越实体化、园区化,项目审批烦琐复杂。

三、发挥向海潜力,做大向海经济,奋力舞起全区发展“龙头”

总体来看,广西发展优势在海、潜力在海,最大的经济短板也在海。要扭转内陆思维,向海洋思维转型,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要素做大做强北部湾经济区,把沿海优势发挥好,打造广西经济新增长极,真正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

(一)牢固树立向海思维

立足于广西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打破内陆思维、突破视野局限,树立全新海洋观和现代海洋思维:大海洋、大空间、陆海一体,能够大力去培育和弘扬海洋文化,努力营造大气开明的发展氛围。一是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牢固树立向海思维、开放理念,统筹好江海联动、边海联动、山海联动,跳出广西、站位全国、放眼全球,把发展向海经济作为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把发展向海经济作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工程,以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思路、创新举措,着力抓好平陆运河世纪工程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这一牵引工程,全力推动重大战略、重大资源、重大项目向沿海聚焦。进一步提升南宁港核心港区六景港的码头规模和能力,促进六景港与钦州港的协同错位发展。强化区内腹地城市与北部湾经济区的联动协作,打造优势互补、繁荣互惠的边海经济带,全力推动发展格局、发展空间不断向海洋拓展和延伸。三是进一步提升南宁辐射功能和发展能级,努力将南宁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向海发展,深度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建设,支持在沿海三市中选择一个经济基础最优、人口最多、腹地最广的城市,设立副中心城市,打造北部湾沿海龙头城市,与南宁形成两大战略支点,带动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向海崛起。

(二)培育做大向海产业

2023 年以来,党中央实施力度空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支持东中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从东部沿海来看,与老牌的沿海产业聚集区相比,北部湾沿海开发空间巨大,北部湾沿海有优势成为承接东部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最佳地区。一是充分发挥北部湾沿海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密切关注东部地区有意外迁企业信息动态,出台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承接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强化重点产业集群和关键产业链的深度协作,推动产业平台共享、园区共建、科研合作,探索打造总部经济在大湾区、长三角,生产协作在广西,产品外销在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探索在北部湾沿海打造一批产业平台,依法依规探索适度灵活的外来劳务用工政策以及进出口监管制度等,重点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企业转移。注重发挥中石油、华谊化工等重大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狠抓一批千百亿级龙头项目,注重提升临海产业园区的承载功能,辐射带动腹地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向海产业体系。二是深化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产业、贸易合作,做大做强北部湾经济区石化、新能源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造纸等优势产业,打造国内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战略支点。参照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的模式,吸引重庆、湖南等内陆通道沿线城市到北部湾沿海合作共建临港产业园。三是依托正在积极布局建设的平陆运河经济带,破除行政壁垒,设立平陆运河经济带管委,出台一系列大力度优惠政策,重点布局对水运依靠大的冶金、装备制造、石油战略储备、石化及新材料等产业板块,在沿线开辟“飞地”经济试点,打造一批临港产业“飞地”、自贸试验区“飞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城市产业溢出“飞地”,打造南宁—钦州向海发展轴,使其成为产业、交通、物流、商贸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参与国际合作、利用国际资源新空间的重要平台。四是深化沿海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研究,在整个沿海区域内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的产业化分工体系,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佳配置。尤其对于已经出现产业同构现象的化工产业,要对沿海三市进行产业细分,在下游产业链上做文章,以避免产业同构带来的区域内恶性竞争。

(三)提升向海开放水平

以开放的视野和思维,全面系统深入推进全方位开放带动战略,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北部湾经济区为重点,用好用活各类开放合作平台,深耕蓝海,深耕东盟。一是抓住广西被列入全国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机遇,全面提升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运营管理水平,加快打造高效的现代化向海交通网和“集疏运”体系,持续扩大海铁联运主干线规模,努力把从北部湾港至重庆、四川等线路打造成稳定的规模化海铁联运骨干线路,加强与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份的合作,推动南宁、柳州、贵港乃至云贵川大西南等地的大宗货物由北部湾港出海。继续开通加密航线网络,提高国内航线密度,逐步实现航线网络对世界主要港口全覆盖,重点支持钦州建设成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拓展外贸航线网络,培育至欧洲、美洲等远洋航线,加强与新加坡等国际大港合作和海南自贸港联动发展集装箱中转业务,积极探索打造与东盟国家港口的“海上穿梭巴士”,规划建设支撑千万标箱国际门户港、平陆运河的江海联运航运服务集聚区。二是提升与东盟信息互联互通水平和经贸合作层次,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和人文交流建设,努力把中国—东盟信息港建成以广西为核心、面向东盟的国际通信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枢纽。三是加强与海南自贸港的战略协作,完善桂琼两省(区)合作共建机制,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加强战略协同,扩大海南港口与北部湾港相互中转,加强通道物流资源整合、海铁联运班列、航运服务业、开放平台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加快重点港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共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携手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四是依托重大开放平台,把建好用好平台载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创新思路理念,统筹整合资源,争取将各类平台职能理顺,充分发挥其专业性、综合性作用。以自贸试验区为重点,积极推动各项跨境金融先行先试,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在金融领域机构互设、资金互融、货币互兑、监管互动等方面合作,扩大人民币在双边贸易投资中的使用范围,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以构建跨境产业链为支撑,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博览会,延伸展会价值链,提升其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品牌化水平,从而提高“南宁渠道”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提升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对广西开放型经济的带动力。以中马“两国双园”为蓝本,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深化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马中关丹产业园、中国(广西)—文莱渔业合作示范区、广西—文莱经济走廊等一批“走出去”重要平台建设,深化拓展与东盟国家在汽车、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生物医药、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国际产业合作模式,逐步实现单一合作开发向“园中园”和产业深度合作转变,不断提升在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与RCEP 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努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四)增强向海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大对沿海地区在项目用地、水电供应、融资配套、能耗、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使资源要素能够向沿海地区合理流动、高效聚集,从而为向海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一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聚焦发力,抓住企业关心的用地、用电、用气、用水、物流等关键要素,加大要素市场化改革力度,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理顺电价、气价、水价,对标国内先进港口降费提效,积极争取运价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清理通道港口运行收费,形成价格优势。二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依托自贸试验区集中在北部湾经济区的改革创新优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审批事项应减尽减,坚持“非禁即入”,持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造沿海最优营商环境目的地。三是发挥头部创新型企业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项目来自企业、平台建在企业、成果对接企业、人才服务企业”的资源配置机制,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和引进给予激励支持,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坚持“高精尖缺”人才导向,在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实行“柔性引才”机制,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各个环节,加强与科研单位、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

猜你喜欢

向海北部湾广西
港口——向海,向未来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为什么椰子都向海的方向生长?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向海而生
广西广西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广西尼的呀
北部湾的风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