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田里的大智慧

2023-02-08

海外文摘 2023年2期
关键词:鲑鱼沙漠农场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面临危机。于是,人们开始居安思危,考虑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海洋种菜,在沙漠里养鱼,在公路边耕田……人类利用高科技,打破种植空间,告别了“看天吃饭”。

■ 意大利诺利小镇沿海海底的尼莫花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水下温室,由一家潜水设备公司的创始人塞尔吉奥·甘贝里尼开创。他在海边度假时,得知当地作物因遭遇低温和干旱而歉收,且耕地资源紧缺,便萌生了在海底种田的想法。尼莫花园由六个巨大的透明圆顶“生物圈”组成,里面长着许多药草、蔬菜和鲜花,底部还有一个阶梯式网格,供潜水员爬进“生物圈”内摘菜、种菜。

■ 约旦瓦迪拉姆沙漠中部的拉姆农场占地2000公顷。这片沙漠除了漫天飞舞的黄沙就是各种风化后的岩石,非常荒凉。尽管如此,约旦人还是将沙漠改造成了新绿洲。当地人引进先进的抽水设备将地下三四百米处含水层的水引出,并利用喷灌和滴灌技术灌溉农田。拉姆农场中的农作物是约旦主要的粮食供应来源,所有的农作物会被卡车运往数百公里外的首都安曼和国内其他城市,保证当地人的生活。

■ 世界上首个漂浮农场位于荷兰鹿特丹默威港,其目的是帮助该地区持续生产更多的本土食品。这里饲养的40头奶牛由机器人帮助挤奶。创始人范温格登表示,当看到纽约的一次飓风破坏了城市街道,进而导致农产品运输不畅后,他产生了在城市里建造一座农场的想法。该农场的能源通过漂浮太阳能板收集,农场屋顶上的雨水过滤后会转化为奶牛的饮用水,城市里多余的消费品残渣经过筛选会作为饲料喂牛,奶牛产的奶则会加工成新鲜的乳制品投入市场。

■ 布伦·史密斯是纽芬兰的一名渔夫。在发现鱼类和贝类养殖受到过度捕捞、飓风等因素制约后,他决定用几个浮球、几根绳子以及网袋和笼子,打造出全球首个三维海洋农场。它的基础设施非常简单:海藻、扇贝和贻贝长在漂浮的绳子上,上面再堆放牡蛎和蛤笼。该农场运营成本非常低,每年却可以收获40吨海藻以及100万只贝类生物,这些养殖产品将用来生产粮食、肥料、动物饲料、医药、化妆品、生物燃料和其他副产品。

■ 在南澳大利亚的沙漠上,有一座名叫“太阳雨”的光热农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只用太阳和海水每年就可生产约1700万公斤温室西红柿,几乎占据澳大利亚全国西红柿产能的15%。“太阳雨”农场是干旱地区可持续农业的开拓者,致力于利用光热发电持续不断地为农作物提供再生光热能源和海水淡化水,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了食物生产的成倍增长。

■ 位于阿联酋迪拜的“鱼农场”水产养殖公司实现了在炎热气候下,于陆基养殖设施中养鲑鱼的目标。该公司在阿联酋杰贝阿里港建造了34个直径20米的养殖池,自动输送泵将各养殖池连接起来,工作人员可通过透明管道监测鲑鱼的游动和行为表现。整套设施通过控制温度、盐度和水深,模仿潮汐和洋流,营造人工日出、日落等,模拟出鲑鱼的天然生存环境。这是世界上仅有的带有完整环境控制的鲑鱼养殖系统。

■ 在美国西雅图,有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灯塔食用森林”。它毗邻城市公园,占地2.8公顷,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种有水果树、坚果树、浆果灌木等,组成了一片“美食森林”。这个地方由社区志愿者定期维护,此外,一些社会热心人士也会参与森林的日常管理工作。只要有需求,每个人都可以免费采摘树上的食物,但有一个规则——“别摘光,为别人留一些”。

■ 非洲近90%的農业生产是由小农户完成的,他们的取水方式无外乎等待降水、依靠昂贵的柴油机水泵和手挖井打水。另一个选择是太阳能滴灌系统,它能够降低农民种植果蔬的成本、提高种植效率、实现农户经济增长。坦桑尼亚的农民如今就用上了这套系统,不仅作别了“看天吃饭”,省去了高昂的抽水费用,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并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猜你喜欢

鲑鱼沙漠农场
农场假期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农场
走进沙漠
星球传说 鲑鱼人1
星球传说 鲑鱼人2
鲑鱼回家
穿越沙漠
一号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