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记作品的育人功能

2023-02-05陈兰村童志斌

荆楚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传记历史功能

陈兰村, 童志斌

(浙江师范大学a.人文学院;b.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传记已经成为文学和文化范畴中最重要的文类之一,而且无论从作品的数量、影响以及读者范围来看,也是最大的文类之一[1]1。 传记作品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传记作品适宜承担语文课程育人使命。

理由一,优秀的人物传记,其传主的经历值得学生关注、思考、学习,因为榜样的力量,正面的人生经验或负面的人生教训对学生来说都可以是镜子。 青少年学生不仅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阶段,而且也是人生观逐渐形成,以及对未来生涯选择进入初步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传主正面的人生经验,为人处世的品格风节更具有示范启迪作用。 理由二,优秀的人物传记如何叙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如何描写一个人的心理个性,如何把握一个人的关键事件和抓住典型细节,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 理由三,结合传记课文或传记单元的课程学习,让学生自己采访某个熟悉的人,如同学、老师、家长或其他优秀人物,然后自己写作小传或篇幅较长的传记,是令学生很有兴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综合性语文实践。 因此,传记教学对语文教学完成本身的任务意义非凡。

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目标是 “立德育人”,而传记教育的目的是与这个教育目标高度契合的。 大中小学生都可以向优秀传记中的先贤或英模先进人物学习,使自己成为有家国情怀、有担当作为的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传记作品的育人功能, 与传记文学的自身功能是一致的。 传记作品的语文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这是由传记作品的多重功能所决定的。传记作品最基本的育人功能有四个:历史记忆功能,教育激励功能,文学欣赏功能,其他学术功能。

一、历史记忆功能

传记本身具有历史性, 它本来就是历史的一种编写体裁。传记作为载体,拥有帮助人们形成保持历史记忆的功能, 尤其是让中小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

(一)历史是无数传记的结晶

苏格兰散文家和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指出:“历史是无数传记的结晶。”在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看来,传记的作用似乎在历史之上。他甚至这样说:“确切地说,没有历史,只有传记。”[2]这方面,我国的古代史可资证明。我国的二十五种“正史”都采用“纪传体”,保留了“本纪”和“列传”两种体例,其中“列传”更是占正史最大的篇幅。我国传记的持续存在,使得中国历代的历史记载持续不间断, 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流传作出了特殊贡献。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历代正史编写,都重视人物列传的编写。 所以, 中国的历史主要是由人物传记记忆保存下来的。

在中国当代也是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政府官方组织人写,民间私人也在写。甚至各级地方志也都设有本地人物志栏目, 其目的就在于纪念先人,表彰今人,将对历史有影响有贡献的人物记忆下来,供今人和后人阅读,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合力,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强盛。

(二)传记的历史记忆功能

传记,尤其是史传,不仅记载了历史大事件,而且记叙了众多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 保存了对后世仍有启示意义的思想和价值观。 比如《三国志》对人才、谋略的突出描绘,反映了作者陈寿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充分重视。 从《三国志》中可以看到三国之主身边都有一批谋士, 这些谋士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三国事业的成败。 《三国志》人物传记,几乎每篇都围绕人与人智谋的问题展开。三国之主对人才均极为重视:“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

传记不讲大道理, 而只把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的生命过程呈现在你眼前。 不管这个人是外国的华盛顿还是卢梭,中国的刘邦抑或陶渊明,在史传当中都少不了有其文字记载。 只要看看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晋书·陶渊明传》,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1783—1859 年)的《华盛顿传》(崇文书局2009 年版),比利时雷蒙·特鲁松《卢梭传》(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他们的一生或有丰功伟绩,或有失误失败,但都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同一历史人物的传记与小说有别

读者在阅读同一历史人物的传记和文学作品(小说)的时候,应该明确两者是迥然不同的。历史求真,小说求美。可靠的传记是信史,可以引用;文学小说只供欣赏,不能做真史料引用。如《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写同一人物,其真实性便大不一样。《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书,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原文以及后来裴松之的注释所引史料接近史实, 而《三国演义》有不少虚构杜撰。如两著均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三国演义》多了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于史实无稽。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评论说“诸葛多智近妖”, 很好地说明正史传记与虚构小说之间的不同。

二、教育激励功能

传记的写作是为了纪念先辈, 更是为了启迪后人。 传记作品,从小学生到大中学生到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以读。 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从传记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从优秀的传记作品中, 读者可以了解其同时代人的工作生活状况。纪念先辈与教育后代两者是一致的,纪念自己的祖先和其他优秀人物, 同时用祖先和优秀人物来教育后代。 ——因此, 传记作品具有天然的教育功能。

(一)传记是培养人才的教材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大致分三类: 第一类是针对儿童的启蒙读物,如《急就篇》等;第二类是供青少年学习经学的读物,如《四书》《五经》,以及文选类读物,如《昭明文选》等;第三类是作文指导书,如宋代吕祖谦编的《古文关键》等。但是古代的语文教育, 无论课内课外均至为重视与历史教育的结合;因此,古代的历史著作“《春秋》三传”(即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三本典籍的合称),以及后来的《史记》《汉书》等史籍,也都是古代读书人的学习课本。汉代司马迁就读过《春秋公羊传》;三国时吴国孙权教吕蒙读书的故事,见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吕蒙听了孙权的教诲就去读书,他读的就是传记。 吕蒙因学习传记有进步,自称让人“刮目相待”。这也说明,传记在古代就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教材。近代梁启超少年时也熟读《史记》,对古代传记相当熟悉。 现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多少也会选入一些《史记》等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作为课文。说明从古代到近现代,优秀的传记作品一直充当育人的教材。

(二)传记是为人处世的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人为镜”的名言。据《旧唐书·魏徵传》载: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 年),直言敢谏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意思是说,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明了自己每一天的是非得失。

唐太宗很重视历史,表现为建立史馆修史,正式建立修史制度。唐初先后完成《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 共八部纪传体史书,唐太宗得悉前五种史书纂修完成,十分高兴地说:“将欲览前王之得失, 为在身之龟镜。 ”(《册府元龟》卷554“国史部·恩奖”)

(三)传记是受伤者的抚慰剂

阅读优秀传记作品时, 看到有些传主的生平事迹,读者自己无形中会联想自己、对照自己,产生激励安慰作用。 如法国罗曼·罗兰的 《贝多芬传》,这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传记。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痛挫折:他双耳失聪,但是他坚持做音乐,写出很多有名的交响乐曲;他非常地孤独,但并未娶妻结婚。 所以罗曼·罗兰给他写传,说他是用痛苦来谱写音乐,用痛苦来谱写欢乐。他自己是痛苦的, 他所作的音乐却带给大家无尽的美好欢乐。 他给人类留下很多经典的曲子,像《命运交响曲》等等。

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前言称:“所有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哀怨,人类中最优秀的人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 ”——读者如果觉得命途多舛,不堪生活重负,可是与贝多芬一相比,你就会发现这点不幸和困难“何足道哉”!

(四)传记是奋斗的励志品

奋斗的志气,会给人带来前进的动力,我们可以拿数学家华罗庚传记为例。 顾迈南《华罗庚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记载,华罗庚因拥有高尚的志气而获得人生的成功。他只有初中毕业,却花了五年时间在家里自学数学。 他家里开一个小杂货店,他父亲年纪大了,希望儿子不要出去再读书了,把这个店经营好即可。所以他初中毕业以后, 白天要在店里面站柜台, 帮父亲打理小店生意;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来实现人生理想。 前后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 他学完了高中三年和大学第一年的数学课程, 比正常的高中跟大学一年级学的时间稍多一点。 他用五年时间学习高中与大学课程,为他以后从事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为什么这么刻苦去自学数学呢? 这跟他的志向有关系。他自己从小爱好数学,希望在数学上做出成绩来。当时他本人一下子也看不到前途,就知道草稿纸写了很多,也不能换钱。但后来他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并有人聘请他到大学里去做研究。正是因为有志气,他才有前进的动力。

(五)传记是生涯教育的绝佳材料

“生涯”,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每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都有自己的生活。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生活,包括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这种关于未来生活的教育需要从小进行, 这就是生涯教育。中小学的生涯教育目前刚起步,尚无完善的经验。但按照我们的理解,学校可以有意识指导学生增强对自我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 从而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传记能提供多方面的人生经验, 因而在进行传记作品阅读教学活动时, 可以有机结合来实施生涯教育。 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写的《巴尔扎克传》(攸然翻译,团结出版社2004 年版),中学生很值得读。这是一部极好的作家传记,是一部文学家的诞生史。

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 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最后选择文学创作道路的职业经历值得我们借鉴。 传记中写道:“29 岁的巴尔扎克已经明白自己擅长什么和自己想要干什么,他也明了必须具有什么样的必要条件,才能取得决定性成功。那就是决然专注于一个目标,不把努力分散浪费到各个不同的兴趣上去, 意志的力量方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他梦想着一次大手笔的投机活动,梦想着拥有一个富有的女人,梦想着命运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然而, 上天不许他溜走,不让他任意行动,他的巨大潜力只能在文学上建功立业。”[3]巴尔扎克年轻时曾经有过不少不切实际的职业和生活梦想,但经历种种失败后,他最终选择了文学创作的职业。 只有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并爱好的职业,才是正确的选择,其职业选择经历令人深思。

三、文学欣赏功能

文学欣赏, 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 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读者通过语言媒介, 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传记作品本身也具有文学属性, 所以优秀的传记包含明显的传记文学因子, 它也可以供读者欣赏, 给予读者精神愉悦; 或使读者精神受到震撼,因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优秀的传记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欣赏功能,可以跟优秀的小说、诗歌作品媲美。

(一)传记让读者获得全新生活体验

作家王蒙说:“人生在某种意义上不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吗? 所以人的精神生活除了立即变成行动,立刻变成了物质的成果以外,也有像小说这样的,假定的,虚拟的,有可能使人的情感得到一种引导,得到一种补偿,而避免这种情感长期淤积而造成爆炸性的后果。 ”[4]传记虽然不同于小说,但写出了传主独有的生活经历,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传主的生活体验。 陈胜起义很遥远了, 我们无法见到, 也无法听到了。 出于求知或出于好奇心,我们又想知道。怎么办?我们阅读传记《陈涉世家》,就如同亲身参与了他们的起义过程,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当时的话语。

胡适在自传性作品《四十自述》里说,传记文学的价值,可以“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胡适是五四时期非常有名的文化人, 他非常推崇传记阅读。 他曾经阅读过一个法国化学家的传记《巴斯特传》(音译), 他读这个传记一直到晚上深夜,读下去,读下去,自己眼泪都留下来,眼泪把下面的书都打湿了。一个外国人的传记,使得中国的文化人都大受感动。可见,好的传记作品完全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阅读。

(二)优秀传记作品让读者获得精神享受

目前学界对传记美学的研究尚待深入。 我们可以根据传记的特性, 同时对照一般文学美学的原理来感受传记的美。 优秀的传记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作品里有生动的传主形象、有趣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有文学所具有的各种美的元素。读者读这样的传记,不会有空洞说教之感,只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美的愉悦。

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文学性很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苏轼的诗词赋, 而且作品本身的语言很幽默生动。 如第一章结尾:

倘若不嫌“民主”一词今日用得太俗滥的话,我们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极讲民主精神的人,因为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

第十四章《逮捕与审判》写“乌台诗案”:

我有一种想法, 我觉得苏东坡会因为写诗而被捕、受审为有趣,他一定以在法庭上讲解文学上的典故为乐事[5]。

作者这些生动的叙述性文字, 既切合苏东坡的身份和个性,又引发读者思考。这是在表扬苏东坡呢,还是作者自己对苏东坡内心的猜测?语言含蓄里有调侃, 总能在不动声色中引发读者的会心一笑。

(三)传记文学对读者的无形影响

读者平时多读传记作品, 给自己脑子里装进生活知识。 这正好比一个水库,平时蓄满了水,等遇到旱季或临时需水时,水库就发挥作用了。传记作家叶永烈曾讲过他在美国读书的儿子去某著名汽车公司应聘, 主考官上来就问:“你知道巴顿将军吗? ”叶永烈儿子平时就熟读《巴顿将军》,于是侃侃而谈, 从巴顿将军的赫赫战功直到因车祸而死,最后一句是:“这与汽车有关。 ”这一句回答是关键,儿子应聘成功。他激动地向父亲报告:“传记文学帮了我的大忙!”叶永烈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传记文学对他儿子人生的深刻影响[6]。

四、其他学术功能

(一)好的学术传记是专业入门书

王元的《华罗庚》一书,结合叙述华罗庚的生平,介绍了近现代中国数学发展的简要过程。对爱好数学或想要了解中国现代数学知识的人来说,这部传记就是一本很好的数学专业入门书。 王元的《华罗庚传》是最经典的中国科学家传记之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如是说:“这本书通过写华罗庚, 带出了半部中国现代数学史。”美国数学学会曾印发这部书的英文简化版给会员阅读。作者既是华罗庚的学生,也是著名数学家, 因此能够准确评价华罗庚工作的世界意义。 作为科学家,王元本身要求特别严谨。 为了写《华罗庚传》,王元花了10 年以上时间收集资料。

又如畅销传记《束星北档案》(刘海军,作家出版社,2005 年出版),副标题是“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 作者翻阅了主人公一千余万字的档案,采访了包括王淦昌、苏步青在内的100 多名相关人物,前后收集材料时间也长达10 年以上。 读者不仅从书中看到一个被称为“中国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家的命运, 还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的物理知识。

(二)传记是专业读者之必需

如果你对政治军事感兴趣,可以读政治、军事的名人传记;你搞音乐、美术,可以阅读音乐家、美术家的传记;你搞建筑,可以阅读著名建筑大师的传记;你学医,可以选择阅读名医的传记。

传记文学中包含有专业化的经验。 比如法国作家萨杜尔的《卓别林的一生》,叙写卓别林的电影表演艺术, 主要体现在卓别林在无声电影中塑造的夏尔洛形象上。夏尔洛的形象,是一个头上戴着圆顶帽,手里拿着手杖,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的小矮个儿,是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夏尔洛的形象, 在卓别林表演的许多部无声电影中均有出现。这种定型化的打扮,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个头戴老式鸭舌帽子、身穿旧中山装,走路迈猫步的小品演员赵本山, 这个舞台形象鲜活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普通农民的真实面貌。

再如, 西方护士界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南丁格尔,有人写了《南丁格尔传》。 通过这本传记,你就可以了解到国外最早的有名护士, 她是如何从事护士工作的。

多读点传记,尤其是伟人传记,你就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给自己充电。

(三)传记阅读效果取决于读者接受动机

你要去借这本名人传记, 或者去买这本名人传记,你一定有自己特定的行为目的和动机。阅读动机不同,阅读效果当然不一样的。

第一种,出于审美动机。就是我把它当作小说一样来读。 第二种,想间接体验。 比如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了,战争年代都已经过去了,过去的革命战争怎么过来的, 我们看看解放军元帅将军们的回忆录和他们的传记、自传,就可以了解他们怎么指挥打仗的。这些经历我们平时都无法直接去体验,通过阅读传记作品我们获得了间接的了解与体验。第三种,求知受教育。如一般学生阅读传记,就是长见识,受教育。第四种,纯粹的批评研究。我们要对某个传记进行评论,进行学术研究,当然先要阅读有关的传记。

总之, 由于传记作品在文化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而被人们所关注, 使之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内容。传记作品本体所具有的多种功能,与语文教学的育人目的相一致。因此也可以说,传记作品的育人功能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即历史记忆功能、教育激励功能、文学欣赏功能和其他学术功能。这些功能的不同发挥,让传记作品的读者成为阅读的受益者。

猜你喜欢

传记历史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