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应用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为例

2023-02-03尹红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尹红新

(山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课程思政是一个内涵丰富且立意高远的创新,它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延伸了专业课的育人功能。而如何基于课程视角科学设计课程思政[1],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2],让专业课程的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3],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技术、中西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为特色,具备心理临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可为各类医疗、心理咨询机构、社区、企业、部队、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提供相应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心理学人才。社会心理学是该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心理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使之能初步分析社会心理现象,并利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高社会适应心理水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价值观。为更好地实现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本文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旨在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1 强化教师思政育人理念 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也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铸魂育人是自身的使命担当,践行课程思政是职责所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在“思政”,缺失了它,专业课的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成效也会随之大大降低[4]。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强化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的理念,提升思政育人的能力。首先,帮助专业课教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辨证统一、有机贯通的关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减弱教学效果,还会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从而激发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其次,通过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相关课程思政的培训、学术交流及教学竞赛活动,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以“乐教”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从而更好地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效能[1]。

在课程思政教改过程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精研教材,深挖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1],从备课环节开始,将思政元素融入每一节课,充分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提升,更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4],深入挖掘该课程育人的隐性功能,将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相结合[3]。

在强化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理念的同时,还应强化学生思政学习的意识。社会心理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结合这一课程特点,教师在社会心理学每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结合当下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事件或话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同时在课外有效利用新媒体如微信、QQ、钉钉、雨课堂、学习通等,随时与学生交流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引领,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

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在深入研究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和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对社会心理学进行了课程的顶层设计,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和定位,然后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标准,对其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6],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等思政元素[2],从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6]。

参照目前国内《社会心理学》教材的一般章节架构,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将全书内容整合为4 个模块: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个体心理及行为、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群体心理及行为,并针对每一模块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明确了课程建设的重点,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中都融入了课程思政的元素。以下以个体心理及行为、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2 个模块为例作简要说明。见表1。

表1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3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各章节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每一阶段都作了精心设计。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通过预习资料、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观摩教学等方式,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课中和课后的每一教学环节都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所用时间几个方面做好规划。通常课中阶段包括案例导入、新课融入、互动讨论、总结归纳4 个环节,课后阶段包括巩固拓展和课后作业2 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避免了思政内容融入的生硬、做作或随意性,使得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

根据本门课程的学科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课堂讲授法、启发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互动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力求以生动有趣、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内化成为自身的行动指南[3]。以下对部分教学方法的使用作简要说明。

3.1 启发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如在“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中,启发学生思考西方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引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科学看待和分析社会交换行为,认识到社会交换理论只解释了一种社会交换行为,即利己主义的理性交换行为,而忽略了利他主义行为也可以是一种交换行为,例如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代医家都恪守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因此,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社会上所有的交换行为是狭隘、片面的。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人们交换的目标既可以是利己的,也可以是利他的,还可以同时既是利己也是利他的[7]。从而对学生进行利他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际上,启发式教学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在运用其他教学方法时,同样贯穿着启发式教学。

3.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加授课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在每一章的开头部分,教师都会先介绍一个案例并设置几个引领性问题作为章节导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一章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内容需要补充新的案例,并运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拓宽思路,积极参与到教学探究活动当中,学会运用本章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实际案例[5]。案例的选取应体现一定的思政映射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感、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等,给学生以反思和启迪,帮助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余,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选用的教学案例要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如“社会角色”一章,可以“朴槿惠闺蜜门事件”为章节导读,说明角色不清、任人唯亲给社会带来的危害[7]。而在“社会认知”一章,在讲解“晕轮效应”这一知识点时,我们有意识选用了“作家犯错”这一案例: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娶了号称“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为此吃尽苦头,不仅丢下创作,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以此案例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引导学生看待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看人切忌以貌取人,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我们针对每一章的教学内容,本着“以专业知识为落脚点,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宗旨,找准切入点,进行了案例库建设[3],并已初具规模。

3.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高频使用的一种方法,可广泛运用于社会心理学课程中的诸多章节。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于高度仿真的情景里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如在讲授“角色冲突”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体会面对不同学生的要求,做教师的“角色冲突”,以及面对不同教师的要求,做学生的“角色冲突”,借此教会学生解决“角色冲突”的方法。在讲授“态度的改变”这一知识点时,同样如此,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从而改变对医患关系的态度,消除偏见。这种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趣味性和实效性,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8]。

3.4 讨论法 主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6~8 人,教师在每节课讲授完主要内容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分组谈学习体会,或给出一个相关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体会的内容或讨论的议题都可将思政元素融于其中。讨论时要求人人发言且畅所欲言,之后由各组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最后教师做引导性总结,突出思政要素,强化课程思政的效果。此教学方法可以引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和自身生活、学习情况结合进行讨论分享,引导他们将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融通,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9]。与启发法一样,讨论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时,同样贯穿着讨论式教学。

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我们还运用了其他多元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学题材的电影,阅读教师推荐的社会心理学经典书籍,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写观后感(读后感)等。例如,在美国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中,让学生探讨一个人固有的态度和观念是如何发生改变的[10];在阿德勒经典名著《自卑与超越》中探讨如何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风格。我们还鼓励学生上台讲课,通过课前精心准备,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以上方法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政修养。此外,充分利用信息知识平台,如钉钉、雨课堂、学习通等各种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建立班级微信群、QQ 群、课程微信公众号等[11],无论线上线下,还是课内课外,教师与学生都可以随时开展有效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和学习意识等[5]。

4 注重教学效果评价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从2 个方面进行。

一是学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基于课程思政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形成性评价的模式,即不把课程思政作为独立的考核内容,而是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制定评分标准时蕴含思政的评价成分。具体考核方式主要有3 种形式:(1)课堂表现。占10%。以小组讨论表现为主要依据,每小组根据讨论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小组讨论报告,教师根据小组报告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分。另外,课堂主动发言的学生有加分。(2)课后作业。占30%。通过布置心理自评分析报告、论述题、读后感或观后感、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谈感受、讲体会,强化课程思政的效果,使课程思政的内容能够真正地入脑入心,促进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中读后感(或观后感)和小论文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迹工整,逻辑清晰,理论结合实践,论述有条理。评价标准为5 级制,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3)期末考试。占60%。通过判断、选择、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题型,将专业知识与思辨能力、思政素养的考核有机融合在一起[5]。通过以上3 种考核形式,最终形成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情况的整体评价。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和效果评价。山西中医药大学制定了统一的评分标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师素养4 个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情况进行评价打分,采取上级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等多种形式,最终做出综合评价,力求评价客观公正。目前对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是:学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到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效果良好。

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们会组织任课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教师教学行为及效果、学生学习效果,找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及时加以改进,同时总结好的经验和方式方法,以便今后继续采用。在课程结束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学习感受以及思政素养等情况,并征询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育人的建议,为下一步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依据。调查结果显示,90% 以上的学生认为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学习感受、思政素养等方面是较好的。这说明我们所实施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认可度[5]。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为例,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对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还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不够灵活多变;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严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等[5]。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