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探讨

2023-02-01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期
关键词:颈动脉颈部硬化

田 甜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超声医学科,黑龙江 牡丹江,157000)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临床上诊断脑梗死的重要参考依据[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随着年龄增长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增加,当脑动脉血管内出现栓子或动脉内膜增厚时就会影响血管通畅,进而导致脑组织因供血供氧不足产生坏死[2-3]。而对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需要明确其责任血管的位置以及动脉硬化程度才能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而且对于此病患者及早发现并进行诊治,也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4-6]。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性高、价格低等诸多优势,近几年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明确支架置入治疗方案以及手术剥离颈动脉内膜方案的拟定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超声影像学参考依据[7-8]。本研究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47例及同期47 例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颈部彩超检查结果,目的即在于进一步分析颈部彩超对此症患者临床诊断时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7 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命名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在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47 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年龄47~75 岁,平均年龄(61.74±6.45)岁;男性26 例,女性21例;基础病类型:伴有高血压23 例,伴有高血脂25 例,伴有糖尿病16 例;小面积梗死患者25 例,大面积梗死患者22 例;梗死灶位置:左侧22 例,右侧16 例,双侧梗死9 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13 分,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14±2.16)分。对照组年龄47 岁~74 岁,平均年龄(61.26±6.33)岁;男性24 例,女性23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可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上报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并已获批。所有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并自愿入组,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中华医学会第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9];②入院前或入院后行头部CT或头部MRI 检查排除颅内出血;③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④入院后行颈动脉彩超证实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

排除标准:①年龄>80 岁;②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者;③瘤卒中、出血性脑血管病;④伴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或伴有恶性肿瘤、急性炎症、严重贫血和造血系统疾病者;⑤3 个月内有外科手术和严重创伤者。⑥长期规则服用调血脂药物及碘过敏者。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了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设备在研究开始前均已进行校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生产企业:飞利浦公司,型号:HDL-5000),探头频率设置为7.5~10.0 MHz。检查时辅助研究对象平卧于检查床上,并用软垫垫在肩下使其头部向后仰,使颈部充分暴露出来,从研究对象颈动脉根部开始逐一探查,扫描范围主要为颈动脉颈段,了解其颈部动脉、颈动脉窦、颈总分叉部位和颈内(外)动脉的具体情况,并对其血流情况进行探查。构建二维图像并通过二维图像观察受检者动脉血管壁的情况,了解动脉血管壁有无增厚或斑块,若有斑块需观察并记录其形态、大小以及回声情况。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管闭塞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内膜增厚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斑块的形态以及数量;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内膜的厚度以及颈动脉相关血流情况,包括阻力指数(RI),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SPV)。

分析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以及分布位置。具体斑块参考指标如下[10]:血管内膜厚度<1.0 mm 代表正常、>1.00 mm 代表血管内膜粗糙、>1.2 mm 代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相邻表面差值>0.4 mm 和≤0.4 mm 分别代表重度不规则型斑块和轻度不规则型斑块,若斑块表面较为平整则为规则型斑块。血流状况平稳、血流速度峰值低于115 cm/s,颈动脉狭窄率在1%~49%时则可判断为轻度血管狭窄;颈动脉内有斑块、血流速度峰值超过115 cm/s,狭窄率在50%~70%时,可判断为中度血管狭窄;颈动脉内有斑块、血流速度峰值超过250 cm/s,狭窄率超过70%则可判断为重度血管狭窄;未发现血流信号,相应的动脉血管内灰阶超声提示为充满性回声时则可判断为血管闭塞。RI 正常范围为0.5~0.75,当超过0.75 时则提示外周阻力增强,低于0.5 时则表示阻力下降。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为[n(%)]表示,应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为(±s)表示,利用t 进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颈部彩超检出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血管闭塞、内膜增厚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7.02%、89.36%和85.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对比差异显著,对照组斑块形态以轻度不规以及规则型斑块为主,研究组患者轻度不规则斑块、规则型斑块以及重度不规则斑块检出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颈部彩超诊断血管闭塞、内膜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比较 [n(%)]

2.2 两组研究对象平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动脉内膜厚度以及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狭窄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平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动脉内膜厚度以及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s)/n(%)]

表2 两组研究对象平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动脉内膜厚度以及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s)/n(%)]

组别例数平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个) 动脉内膜厚度(mm)动脉狭窄情况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对照组470.30±0.110.47±0.1314(100.00)0(0.00)0(0.00)研究组471.52±0.481.32±0.2216(40.00)13(32.50)11(27.50)t/χ216.98422.80415.120 P<0.001<0.001<0.001

2.3 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相关血流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RI 明显高于对照组,EDV 和SPV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相关血流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相关血流指标比较 (±s)

组别例数RIEDV(cm·s-1) SPV(cm·s-1)对照组470.59±0.1226.81±4.2688.10±18.75研究组470.78±0.1117.64±4.2971.59±18.43 t 8.00110.3984.305 P<0.001<0.001<0.001

2.4 研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以及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分析

研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见表4。

表4 研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以及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分析 [n(%)]

3 讨论

3.1 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关系

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而多数的脑梗死患者的致病原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临床上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高危风险因素,通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判患者的身体状况。通常情况下,若为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发危险系数也相对较低,而硬斑则通常都为稳定型斑块[9]。若斑块含有脂质较多,其发展的速度则会相对较快,而且斑块脱落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因此导致脑梗死的几率也更大[10]。

3.2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于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而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与患者的颈动脉血流情况、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动脉内膜增厚情况和斑块的具体位置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11],因此对于此病患者而言,在制订治疗方案前进行明确的诊断对改善其预后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血管会途径人体的颈部再将血液循环输送到脑部,为脑组织供血、供氧,通过对颈部动脉血管的检查则可以明确了解到其动脉血管的血液循环速度以以及血液循环的状态,进而对患者的病变程度以及病变种类进行鉴别[12]。既往研究表明[13],脑梗死与脑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以及血液流动速度均密切相关,因此对患者进行颈部动脉影像学检验对于鉴别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以及制订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颈动脉彩超则是临床上对于颈动脉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和诊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14]。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可发现其软组织和肌层内的异常回声并根据回声的情况对其病变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可推断颈部动脉是否有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瘤、颈动脉血栓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异常情况[15-16]。该项检查还可以对颈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进行有效评估[17-18]。本研究对47 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47 例健康人分别进行了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主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而斑块的性质则以混合性为主,形态则以重度不规则形为主;研究组患者的血管闭塞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内膜增厚的发生情况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该组患者血流RI 明显比对照组高,EDV 以及SPV 则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被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早期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不稳定斑块具有纤维帽厚度薄,偏心脂质核心大,坚固性差,易于活动的特点,导致斑块内发生破裂。此类斑块由于血液动力学发生斑块脱落,阻塞远端血管,导致脑梗的发生。颈动脉斑块分布主要受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和剪切力的影响,由于颈动脉分叉处于位置较为表浅,局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冲击血管壁,剪切力高,致血管内皮损伤严重,发生涡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19-21]。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颈部血管彩超可以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进行定性以及病情轻重的评估。

综上可见,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可以有效掌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闭塞狭窄以及内膜增厚的情况,并且可以对斑块的形态、软硬、分部位置以及相关血流指标进行检测,为临床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依据,并且可以作为后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有效参考指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颈动脉颈部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