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团队合作”的俄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

2023-01-26孟宏宏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7期
关键词:团队合作俄语教学资源

孟宏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 山东青岛 266580)

引言

目前,俄语专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热门专业,尤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家战略和社会环境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2019年10月,教育部推出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这也给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俄语专业人才,成了俄语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这其中,翻译能力作为俄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中综合性和应用型最强的能力,在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种领域的交流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以上背景,“俄语翻译”作为俄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旨在于如何奠定学生的翻译能力基础并能迎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由此可见,本课程集中体现了“新文科”关于知识运用、学科融合和素质提升的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该课程要求学生在修完基础课之后,通过学习翻译知识、完成翻译实践任务并进行翻译研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成果,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丰富,但利用不足:目前课程经过多年教学已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学生的实际利用程度不足。究其原因:涉及知识点多,学生抓不住重点;点面结合不足,知识点的应用与篇章翻译脱节;资源缺少类别整理,与需求对接不明确,导致学生自主选择受限。

(2)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但渗透性不足: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局限于教师“讲、练、评”的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举例讲解阐述一种理论或翻译技巧,然后给学生相应的翻译练习,最后完成上交批改后当堂讲评。这样的模式弊端很多,例如,教师在各个环节中是决定者、指挥者、控制者和评判者,是绝对权威;而学生能动性难以发挥,容易被“纠错法教学”挫伤积极性。因此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不足。死板的教学模式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导致渗透性不足。原因在于:实践任务大多直接发布,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学习任务无梯度,不利于培养探索创新能力;学习活动任务性较强,较多关注智力因素,主观因素关注不够,不利于素质提升和持续发展。

(3)教学产出采取综合性考核评价方式,但量化不足:传统考核方式往往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一刀切,缺少个性化考虑和一定的灵活性。对于能力方面的考核也多以定性描述确定考核标准,缺少定量指标的基础支撑。这样的考核方式忽视多元化和过程化,以翻译能力评价作为重点考核对象的考量不足。主要原因:考核环节一刀切,缺少个性化考虑和一定的灵活性;多以定性描述确定考核标准,缺少定量指标的基础支撑。

以上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暴露了俄语翻译课程的主要症结,即实践性与课程目标不匹配,因此,应立足实践对俄语翻译课程进行改革,主要思路为:内容上大量引入实践,课内实践包括专题口笔译、翻译实践报告撰写,课外实践包括翻译大赛、翻译小组实习实践等;课程建设上对标“两性一度”金课要求构建优质资源库,确保其丰富性、专门性和典型性,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管理上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过程化管理,包括自主分组、自主学习测试、自主选择任务、自主构思报告、自主设计课堂汇报,引入包括比赛、论文、实践服务等自主实践环节;考核上设置类型化和多样化的考核环节,并量化考核细节的频次、字数等任务量,形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

因此,如何将上述思路落地,即对俄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团队合作翻译实践”为抓手,以“学生为中心”为理念,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价为考核方式,构建新型俄语翻译课程的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以及几点。

(1)课程内容

重构课程,建成优质资源库:重塑课程内容,将核心点融合于篇章面;优化教学资源,使其交叉融合。与需求对接,引入多种资源,共享开放式资源。

(2)教学模式

立足团队合作翻译实践,丰富教学模式内涵: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节。实现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按照“段落-篇章-作品”三层次和“基础-提升-发展”三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关注主观因素,深度融合思政。按照“应用型-探索型-感悟型”递阶方式,自然融入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

(3)考核方式

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核模式:设置类型化考核环节。分为必选、备选和可替换项目,通过基本考核后可对考核方式进行灵活的个性化选择;量化考核细节。设定明确的任务量要求并和质量结合,形成“定量为基、定性为王”的综合性评价。

一、建立综合性教学资源案例库,重塑“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

此前的课程内容基本分为翻译知识、翻译技巧、文体翻译等部分,虽然形成阶梯式分布,但各个部分之间缺少融合、翻译实践不足且翻译认知不深入等问题,这明显不符合翻译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改变之前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划分,构建翻译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

重构体系化课程知识点。依据多种功能主义类双向/单向翻译教材,加入权威媒体网站(新华网、人民网等)素材和自译资料,对照能力目标,按照范畴-模块-类别-内容的层次重构教学内容。依据目前学生的竞赛、考研、考级、就业等需求划分模块,按照模块-专题方式构建场景化教学资源案例库,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经济贸易、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医疗保健、交通运输、旅游观光、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工业农业、新闻发布、礼仪讲话等专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最后注意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融入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翻译素养。

通过自编讲义和自建资源,对接金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建成可自主选择的“资源超市”。高阶性方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扩充综合性和交叉性翻译资源;创新性方面提供丰富文献材料,为学生的翻译实践/研究创新提供支撑;挑战性上构建多专业、多类别、多主题参考资料的资源超市,学生可以在可选任务中根据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

资源上横向引入慕课、北外、山大精品课等课程资源、行业资源以及国外资源,整合为共享式开放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提供保障;纵向通过大创项目、翻译比赛、翻译兴趣小组和实习实践基地,打造现场型实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实习资源。

二、建立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循环式实践教学模式

“团队合作翻译实践”是指将所有学生按照均等人数分成小组,主要通过个人翻译——组内讨论并撰写翻译报告——组间讨论发言总结的流程完成翻译任务的教学模式。翻译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学生的翻译实践特别是篇章翻译均为课外完成。该教学模式分为课上、课下和课外三种,形成良性循环。

1.准备阶段:实现学生自由分组及翻译项目自主选择

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自由组合,每组4-5名学生并推选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协作。

翻译项目包括必选和自选项目,涉及专题笔译/口译项目、场景式翻译、不同类型的作品翻译项目等,具体由教师参与审核并给出指导性建议,小组撰写翻译项目任务书并存档。

2.实施阶段:由课前测试、课下翻译、课上汇报、课外拓展构成良性循环

课前测试:将关键知识点设计为核心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在线测试。

课下翻译:每周完成专题翻译任务,按照个人独立翻译和小组合作翻译两步走的方式完成定稿,之后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翻译实践撰写翻译实践报告,完成探究式学习,要求翻译实践报告体现关键知识点、翻译理论文献与翻译实践的融合。

课上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成果汇报展示。小组间互相反馈点评,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专题研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同时通过课堂汇报和研讨反馈搜集难点问题。

课外拓展:各小组自主选择翻译实习实践项目,可选项目包括大创项目、翻译比赛、集体合作、翻译服务等。

该阶段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个人翻译和小组翻译相结合,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教师团队主要负责引导工作,布置任务以及按照节点检查讨论即可。

三、类型化考核环节,量化考核细节,形成量性结合的综合评价

1.考核环节类型化

首先,按照“重过程、重实践、重能力、重创新”的原则,采取综合性考核评价方式,考核环节包括:在线测试、平时作业、小组作业、翻译报告、平时表现(课堂考勤、课堂练习、小组汇报、发言讨论)、大作业、论文写作、创新项目、训练比赛、实习实践评价及期末考试。同时对以上环节进行分类,区分为必选项目、备选项目和可替换项目,并设定每一类项目的占比。

2.考核细节实现量化

其次,考核细节按照“数量-质量”两个层次明确要求,涉及各个环节。数量方面包括字数和时间两个维度,包括每周笔译原文字数、听译口译原文字数、翻译报告字数、文献查阅数量;译文校改时间、翻译报告写作时间、翻译报告修改时间等。质量方面指译文质量、译作质量和翻译报告写作质量。既要保证修改次数和时长,同时根据“忠实、通顺、恰切”的标准对译作和翻译报告进行等级量化。下面仅以必选翻译实践任务为例列出量化标准。

四、应用效果

基于综合性实践项目的俄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改革试用时间虽短,但是教学效果明显,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小组内部要讨论、协商、配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沟通交际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还要合理分工,可以发挥个人优势,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Квас小组则写道:“我们组一开始讨论时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随着讨论次数的增加,我们好像有了默契,讨论变得热烈起来。而且以前我们几个人平常见面也就打个招呼而已,现在似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都努力着,让我们的小组变得像地道的俄罗斯克瓦斯一样醇香美味!”

2.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每周一次的课堂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及其成员都尽其所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初步的科研意识。例如,有的同学就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应该忠实还是应该通顺?传达原文形式还是传达其内容更重要?传达后能否在译文读者那里引起同样联想?在这一系列思考的基础上该组学生成功申请了学校的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

3.教学模式关注过程,师生教学相长

这种模式可以让教师从死板的教学步骤中释放出来,不再仅仅是指出学生翻译中的问题,而是更加关注其处理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参考译文。因此,教师也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翻译心理过程,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处理一些问题。有时候学生的译文和思考也会给教师以启示,从而使得教师反思教学,不断调整,因而这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另外,优秀的学生的译文还可以留存下来,形成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资源。

结语

这种模式效果虽好,但也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首先,教师在时间和能力方面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教师也需要在课前对学生译文和翻译报告进行评价,在课堂上也要求组织和把握课堂节奏,有效利用时间;团队里有时会存在“抱大腿”的学生,一旦存在畏难情绪就会虎头蛇尾、敷衍了事。

这些问题目前也在逐步得到解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在学校云课堂、QQ群等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组长责任制进行事务管理,可以极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课堂讨论和课上汇报规定每个成员都要有发言机会,并限制时间。总之,教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就好像俄语翻译一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猜你喜欢

团队合作俄语教学资源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企业工作岗位法”在电子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