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2023-01-25肖妮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当前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就业质量持续走低,如何破解、供需失衡的困局,是本专业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矛盾的成因,依据《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要求,从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模式及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对英语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6-0141-03

收稿日期:2021-08-02

作者简介:肖妮(1981-),女,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法、应用语言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一、研究背景

英语类专业包含三个英语相关本科专业,即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根据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國大学生就业报告》,按就业率、薪资等因素综合评分,近年来英语专业多次被划分为红、黄牌专业,即失业量比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其他英语类专业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而在就业市场,英语专业相关的行业:教育、外贸等一直有着可观的人才需求。在外贸行业中,随着近几年中美贸易关系摩擦的加剧,我国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对象进一步转向“一带一路”倡议国家。自2013年以来,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建设和国际合作中需要大量能够支持相关合作领域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其中对英语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是首当其冲。另外,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也需要一大批优秀的英语翻译人才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用准确的包含中华文化内涵的语言进行海外传播。一边是社会对复合型英语类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边却是英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因此,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接行业需求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颁布,要求高等教育要“服务需求,优化结构,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区域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校自我发展及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柳友荣,2015)。产教融合推进了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要素和过程的对接匹配。

二、研究现状

综合现有文献,学术界对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产教融合开展形式的研究。柳友荣等(2015)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理论,研究产教融合模式与其关联的影响因素。也有学者对国外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的,如朱小军(2020)对美国社区学院产教融合模式及成功因素进行了梳理。英语类专业因其人文学科的特点,学术界对其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研究不多。何俊(2019)从融合模式、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其做了探索。总体而言,目前针对英语类专业特点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较少,实效有待考证。本文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要求入手,将产教融合对接到人才培养质量中,探索英语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英语类专业产教融合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供需两张皮

因缺乏“分层优化”和“各展特色”的理念指导,英语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趋于下滑(仲伟合,2015)。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目前普遍面临教学质量同质化、人才培养无特色的局面:专业课程设置上并没有体现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使其沦为简单的语言技能培训课程;专业技能的单一,导致学生就业质量不高,职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后期发展缺乏后劲。从目前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来看,英语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和用“两张皮”的现象。

(二)关键性技能、核心工作岗位在实习实训中无法触及

英语类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不是一线技术操作类岗位,具有人文学科岗位的个体性特征,这也导致企业对学生进行的实习培训很难集中大规模开展。大多数岗位工作内容需个性化指导,而企业基于其经营性质,无法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完成对实习学生的个性化培训。因此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只能将其作为劳动力补充,没有系统培训规划。学生能承担的工作只能是打杂,简单重复的劳动,实习实践的经验与专业关联度不大,谈不上产和学的融合。

(三)管理制度、激励政策的缺位,对产教融合有着消极影响

英语类专业现阶段的产教融合,没有明确、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来保障实施过程中企业方的经济效益及学校方的人才培养效果。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合作,产、教双方均无可求,自然就无法融合。比如有些产学合作项目,双方各为其主,企业方求经济收益而学校方求科研业绩,但由于上级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校企双方的实际合作中“干货”有限,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上的实效大打折扣。

四、英语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国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为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了方向并建立了标准。《国标》对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明确了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产业和行业,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国标》对英语类专业的产教融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校以《国标》为基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既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又能体现其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特色。

1.因校制宜,设定人才培养“校标”。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国标》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各校应根据其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定位,分析地方经济布局,明确人才培养主要服务的产业和行业;然后再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外语类学科专业特点,设定有区域及校际特色的人才培养“校标”。“校标”是《国标》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展开和落实,在保证达标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发展自身的特色(张文忠,2017)。“校标”的设定要以《国标》要求为基础,聚焦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区域产业行业需求、目标产业及行业用人需求,使人才培养更加有的放矢,为产教融合的知识体系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2.突出特色,细化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要想最终实现,需对培养目标进行分解,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国标》将人才培养要求分类为素质、知识、能力三大要求。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校标”,人才培养要求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际,在《国标》的基础上特色化、具体化。各高校应对其人才培养服务的相关行业,如语言服务、对外贸易(含跨境电商)、跨文化交流、教育培训等目标产业行业的用人标准进行全面摸底,以求将每类要求细化、具象化,使其符合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的特色发展思路。

3.按需分配,构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的确定回答是“要培養什么样的人”,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则是要回答“怎么样培养人”。《国标》将课程体系分解为五大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通识教育课程”对应人才培养素质要求,其设置既应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课程,还应加入对区域人文知识介绍、专业相关行业指导的通识课程。比如在通识课程阶段,可安排企业导师以行业讲座、行业前沿分享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业初识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对应人才培养知识要求,包含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对应人才培养能力要求。以上三类课程需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开设,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时,针对不同类别企业用人需求,可设置不同种类课程包。各课程包内课程的设置可在《国标》课程设置的规定动作基础上针对各行业特色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来选择对应的课程包学习。如,针对跨境电商产业,开设“跨境电商实务”,针对教育培训类产业,开设“英语教学”等课程。课程包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邀请企业方和校方共同设计,这样才能让所学知识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储备对应知识能力,对应岗位需求。只有通过专业特色课程的开设,在课程体系中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才能真正服务产教融合。

综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国标》为起点,做到“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要求、按需精选课程”,经同行专家、企业专家及往届毕业学生代表共同论证完成。

(二)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优化第一课堂。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室(如同声传译室、语言综合实验室及情境教学教室等)的实践教学功能。课堂讲授环节应创新教学模式,尝试构建模拟的工作场景,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力求落实《国标》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要求。

2.活跃第二课堂。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专业技能竞赛及系列科技文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翻译比赛、写作比赛及阅读比赛等)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养。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类课程,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如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及课外专项实践活动,以实践代实习,以创新创业训练代校企合作等模式。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既能锻炼教师服务产教融合的教学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真实的社会实践场景中实现产教融合。

3.拓展第三课堂。着力推进各种类型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行业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整合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及创新创业实践等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专业运用能力。

(三)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

要实现英语类专业的产教融合,深度的校企合作是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入手,创新多维校企合作模式,如企业订单班,定制培训服务,定向人才培养等。经有企业参与系统培训后,学生可无缝对接至企业实习、工作,降低企业培养的人力资源成本。

为实现深度校企合作,可探索“三共同”合作模式,既引企入校又送生入企。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修改,以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切实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2.校企共同开设专业课程。对于应用型的专业课程,可阶段性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及资深从业人员授课,课程评价标准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

3.校企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训场所,同时深度参与实习实训方案制定、内容设制及实训教材的编写,确保实习实训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四)产教融合的保障制度

产教融合的真正实现,必须以校企双方的利益真实得到满足为基础。要实现双方共赢,就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政府、高校及企业三方应统一部署,制定一系列促进产教融合的措施和管理制度。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旨在对产学研项目提供制度保障,这就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规范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诸如此类的政策制度保障还应进一步加强。在校企合作的各类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做到政企校三方联动,加大合作监管验收力度,重立项更要重结题,重合作更要重效果。

只有将三方监管落于实处,校企双方才能各取所需,才能取得产教融合的真正成功。以此实现企业得人得利,校方得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局面。

总之,在《国标》颁布实施之后,英语类专业如何在《国标》指导下进行创新的良性发展是所有英语类专业教育的管理者、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提出以《国标》为指导,进行英语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推进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的英语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英语类专业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希望为后续研究提供一方视角。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高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7-12-05.

[3]  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1):2-8.

[4]  张文忠.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校标”的能力结构树设想[J].中国外语,2017,(4):72-78.

[5]  魏耀章.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方向[J].外语教学,2019,(2):61-65.

[6]  柳友荣.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7]  朱小军.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经验、典型模式的启示[J].职教论坛,2020,(10):123-129.

[8]  何俊.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9,(2).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