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组织引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路径研究
——以清徐县杨村为例*

2023-01-25薛欣宇赵素燕

关键词:基层组织村民社区

薛欣宇,赵素燕

(太原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乡村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全方面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2];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村民作为农村社区的主人,如何在基层组织的引领下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振兴乡村,成为新时代农村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就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出强化“四个坚持”、统筹“四对关系”、推进“五个重构”来激发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保障。[3]从宏观层面来讲,社区居民参与能力低、缺乏参与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当前社会治理体制不畅,社区治理模式和治理体制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4]从微观层面来看,影响居民参与积极性的原因在于居民缺乏社区认同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和具有传统的“私民”意识。[5]我国的社区治理均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居民习惯被动接受社区服务,对政府产生强烈的依赖,政府主观认为的需求不是居民真正的需求。[6]基层组织引领居民参与机制不到位,基层干部心理上的“不想为”和工作上的“不会为”制约了社区居民参与能力的提升,新时代要将提升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效能与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框架中“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探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基层干部要解决村民弱公共性和弱自主性之间的问题,把自主权交与村民手中,回应并解决村民的诉求。通过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和设立民主化的渠道提升村民的公共性和自主性,不断推进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研究以清徐县杨村为例,基于杨村的实践,对该社区基层组织引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进行阐述,实践中,杨村基层组织从政治、经济、生态、文化方面提高社区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同时也伴随着农村人口流失、思想观念保守等问题。基层组织如何增强村民参与度,同时又能兼顾维护村民利益,并最终达到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是本研究的关键所在。

1 田野介绍

杨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与太原市区直通公交,交通便利,是国家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村,获得了“山西省首批100家AAA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在2021年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村现有708户村民,常住人口约3 500人,土地总面积504 226亩,其中耕地面积2 840亩。

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杨村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将“农村现代化、环境生态化、乡村景区化、村庄社区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了解村民需求,解决村民问题,希冀能够引领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治理中。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基层组织充分参与到社区当中,采用走访调查的方式,听取村民意见,带领居民开展土地流转,打造了集田园功能、智能示范、旅游采摘、文化赋能、三产融合为一体的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区。杨村以醋产业、农业为主要发展产业,大部分村民依赖土地发展农业,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作物生产;部分村民通过出租和经营县道周围商铺获得收入,根据统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18 435元提高到2020年的 21 47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 21.2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32万元。杨村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美丽的田园风光,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2 基层组织引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路径

2.1 实施村民为主体,推选村民代表参与社区治理事务

作为落实十九大精神的践行者,杨村在农村社区内划分片区,每个片区内选出5个村民代表。当村里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务或决策时,村民代表征求所在片区全体村民的意见,并在村民代表会议上进行表决或发表意见;当村民对村委会及其成员行为存在问题时,村民可要求村民代表向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提出质疑并要求给予说明和回复。村民直接参与农村治理使村民在信息获得方面不再具有滞后性和模糊性,通过建立村民选举村民代表、村民参与社区治理事务、村民监督社区事务的自治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社区党内民主和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受约束的问题,强化了农民持续性的利益诉求和民主参与,树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即使推选了村民代表参与治理社区事务,目前仍然有部分村民在诸多情况下被动参与到治理过程中,一些村民遇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且不愿找村委会帮助解决,觉得自己家的事不想麻烦别人,甚至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对于社区事务持冷漠、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社区的事就该社区的工作人员管。

2.2 依托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带领村民推进农业现代化

2020年,为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杨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开展土地流转,开启“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温室)建设”。起初,村民们由于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对于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小心谨慎,即使政府会给予一些补贴,但村民仍然不敢将土地流转,担心流转后没有稳定的家庭收入,更担心投资建成温室之后亏本,因此没有人愿意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杨村动员党员带头进行流转,先后集中流转土地100余亩,建成了28座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社区党组织聘请农业专家指导如何应用高效保温棉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卷帘机,并且尝试使用立体栽培模式。通过机械化的耕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杨村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生产收入,还从土地农作中解放出来,一部分村民选择去从事其他产业或工作,另一部分村民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务农人,承包温室种植水果型西红柿、黄瓜、草莓等水果蔬菜。流转的土地除了温室建设外,还用来种植葫芦,葫芦种植基地每年最忙的时候需要村里几十个村民除草、顺蔓、掐尖、授粉等,每人每天收入90元,村里待业或下岗的中年村民都乐意参与葫芦种植项目。每亩葫芦的利润近3 000元,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村民们都积极地将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化农业。

2.3 借力美丽乡村建设,带领村民参与村庄生态环境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水平是每个村民合力治理农村环境的结果。为了加强农村社区的环境治理,带领村民全员参与,杨村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对道路进行硬化和修缮,将全村划分为9个责任片区,每个责任片区划分为若干个街道,给每户村民划分各自治理的街道,党员和村民代表作为各街道的直接负责人,将“三包三无”作为标准,对村民各户进行督促和管理。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大部分村民表现出不愿清理各自划分街道的负面情绪。为了改变村民的这种思想,社区要求每个季度各街道负责人相互按标准进行卫生检查,流动评选出“文明家庭” “最美家庭” “文明经营户”,通过广播、微信群、风采榜进行公示并对获得表扬的村民家庭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对卫生检查不合格的个户提出整改意见,通过奖惩督办的机制调动起村民对卫生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和教育作用,向村民普及绿色环保的相关知识,让村民清楚地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与自身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发挥农村社区自治的优势,一些村民了解本村的实际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本村存在的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村民与村民之间相互指出问题并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自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以来,杨村的卫生、环境治理在全县起到了模范作用,不仅农家院干净整洁,村里的大街小巷也是一尘不染。

2.4 以醋产业为核心,带领村民发展配套产业

乡村要想振兴就必须有产业支撑,乡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也必须有产业的发展。杨村的大多数年轻人在外上学之后就留在城市,也有一些中年村民为了赚钱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人口逐渐流失。杨村充分发挥本村的资源优势,将食醋产业闻名全国,并且着力发展食醋特色配套产业,杨村及周边现有大大小小食醋酿造企业16个,年生产食醋20万吨,占全县总产量的52%,部分村民在食醋酿造产业中工作,这些企业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渠道。水塔集团在杨村创办了国家4A级景区“宝源老醋坊”,旅游设施完善,促进了杨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村里的一些年轻村民在景区内做导游,给游客介绍醋坊的历史故事、食醋生产流程等。一些村民在社区负责人的带领下,通过回收旧厂来进行碎玻璃清洗,为包装食醋的玻璃瓶生产提供原料,并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如塑料厂、纸箱厂等。农民靠天吃饭,靠地谋生,农村社区因地制宜带领村民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盘活村内资源,集合村民建成了连片红高粱区、葫芦藤下观光园以及梨园采摘区,杨村开展“校村合作”,联合山西美院将农产品与艺术巧妙地结合,经过设计绘画将葫芦制成工艺品,广泛动员村民参与葫芦烫画培训,吸引大批的游客旅游参观。

3 制约基层组织引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因素

3.1 农村人口流失

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有效地应对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解决村民对职业发展提出的新的需求。根据走访杨村村民可知,当前,杨村的人口正不断地从乡村流向城镇,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了非农业。很多成年人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或去外地上大学、工作,并定居在城镇,很少回乡发展。长期以来,父母也跟随子女进城一起生活,伴随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逐渐演化成“空巢社会”[7]。村民不再局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生活,依靠有限的土地去发展传统的农业已经无法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能外出寻找发展机会。农村人口的流失使得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变得缓慢,使农村建设缺乏主体的支撑。

3.2 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村民认为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村民的看法倾向于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的事不是自己应该管的。长久以来,小农思想一直侵蚀人们的大脑,并且会不断地延续下去,人们不愿积极主动参与农村社区的各种相关事务;认为乡村治理不关自己的事;村里的卫生环境有农村社区管,不用自己出力,思想封建保守、观念落后,乡村振兴战略在这样的思想制约下无法带领村民真正致富,很难在农村进行落实。如果农村要发展、要振兴,就必须脱离小农思想,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这样才能使农村社区得以更好地发展,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

3.3 村民群体规避风险的考量

在杨村进行土地流转和建立温室过程中,起初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来,农民群体共性的心理特征就是从众和规避风险。农民的从众心理在现实中的典型表现就是“随大流”,村里没有第一家建温室的,就没有第二家,都认为只要有人做了就可能是对的,就可以跟着做。规避风险即农民们不愿在有风险的领域进行投资,因为农民根本无法承担投资失败的代价。斯科特提出了农民的“道义经济”理论,农民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属于一种道义经济,也就是养家糊口的经济,这种经济意味着农民的生产经营不以个人目的为主要行动目标,而是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如果因为冒险行为导致风险存在,不仅会危及农民的个人生存安全,还会对养家糊口造成直接的冲击。因此,对于杨村的村民来说,他们之所以不敢轻易流转土地,不敢建温室,是因为他们为了避免存在的风险,这样就可以避免投资失败,不会给家庭带来麻烦。

3.4 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利用不足

杨村为社区村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比较单一,农村社区公共设施虽配套齐全但使用情况不理想,很少有人主动使用,导致村民的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缺陷。杨村在农村社区建立了村民公共服务中心、运动场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但这些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地应用,浪费了现存的资源,针对全社区村民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党群活动比较少,无法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融合及贴近村民实际生活。

4 基层组织引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

“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力与村民的自治权利是乡村治理中最基本的政治关系,社区居民自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放权提供的体制空间。”[8]农村社区主要的服务者和参与者是农民,要以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作为社区发展的主要目标,致力于提高社区村民的生活质量,鼓励村民参与农村社区的治理,促进农村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的实现,明确农村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社区治理参与度。

4.1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农村要发展好,人才是关键,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是引领农村向好发展的关键因素。基层组织要注重培养农村社区人才,并广泛吸引青年人回村建设发展。通过引导村民学习人才振兴的相关理念,激发村民对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认识;通过开设农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村民自身能力,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并运用到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产业发展中,致力培养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民队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社区骨干力量,配套和完善乡村人才引进政策,保障引进人才的基本生活和福利待遇,完善分配制度,运用各平台进行人才政策宣传,吸引应届生、稀缺人才到农村各岗位就业,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专业性。留住才、育好才、引好才,开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4.2 为村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基层组织要引导村民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为村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国家政策制度、法律条文,在各平台宣传环境保护知识,鼓励村民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积极投身自然环境的保护及发展生态农业;完善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村配置太阳能路灯、污水处理系统,及时做好垃圾的收集和转运,为村民提供舒适、安逸的居住条件,同时基层组织发挥“带头”作用,让村民投身乡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过程中。

4.3 引领村民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农村要发展,村民的思想必须解放,因此,基层组织要提高社区村民的素质,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农村生活状态烙印在村民身上的自我意识,促使村民合理利用自己的社会权利,加强社会互动。基层组织要搞好干群关系,深入到村民内部,倾听村民的心声,宣传、教育村民破除长久以来形成的保守、因循守旧等小农思想,学习和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带领村民用长远目光看待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认识乡村发展缓慢的原因。引导村民树立现代思想观念,不仅做到农村现代化,更要做到农民现代化,强化村民的道德意识;组织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提高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4.4 为村民提供专业化服务

村民规避风险的心理是在大环境下逐渐形成的,无法从根源解决,因此基层组织要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高效服务。开展农业技术技能和产业拓展培训,培训过程中积极和村民进行讲解和沟通,鼓励村民学习新的农业科技,提供发展规划建议,实现农业现代化。基层组织带头为村民进行实践,了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聘请农业专家协助解决,完善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配套服务,从而更好地引领村民在农业生产上实现创新。基层组织尝试将社会工作体系引入到乡村社区的治理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挖掘社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或建议,同时,注重村民的能力提升和建设,赋权于民,激发村民的参与度,让村民愿意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4.5 培养村民的社区归属感

基层组织可将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利用起来,向村民赋权增能,加强村民的文化建设,根据村民的需求组建舞蹈队、老年合唱队等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强化村民的社区主体意识;开放社区的日间老人照顾中心,对子女上班后无人照顾的老年人进行日间照顾,为老年人提供饮食和开展娱乐活动等,带领老年人认识、了解新事物,摆脱因年龄增长与社会脱轨的问题;带领村民培育独特的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基层组织要将杨村的醋文化和烙画工艺充分利用起来,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村民个人与集体联系起来,塑造多元的价值观念;号召村民积极参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娱活动,引导村民实现思想道德规范,摆脱村民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提升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自治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5 结 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农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与“三治”相结合,使规章制度更贴近村民生活,实现高效的农村社区治理[9]。本文以杨村为例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杨村目前正处于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初级阶段,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在未来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和解决农村社区在不断向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增强村民的主体性、主动性以及社区参与能力,让村民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发挥社区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村民社区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社区大作战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