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的政党逻辑

2023-01-24李保国邱高会

理论月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形态中华文明现代化

□李保国,邱高会

(1.成都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四川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1](p7)在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落脚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上[1](p23-24)。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时也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p13-14)同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p64)上述党的重要文献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论述表明:在历史维度,党从文明史论高度对自身历经百年探索、奠基百年伟业、奋进百年目标进行了全新概括;在未来维度,党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对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人类文明何处去等重大时代问题给予了科学回答。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无论是在完成的历史,还是在敞开的未来,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逻辑。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百年变局、成就复兴伟业、引领未来发展中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始终是坚强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人类文明新形态。

学界以高度的学术敏感性和政治责任心,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的政党逻辑进行了研究:一是从党史视野,把党的百年历史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史,实现对党史叙事的文明话语改造[4](p5-14);二是从系统论视角,对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种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立体化呈现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5](p71-79);三是从方法论角度,认为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方法是“两个结合”[6](p44-52)。上述成果分别在宏观、中观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层面,阐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相关学理问题,但对政党逻辑的内在机理分析还稍显不足。基于此,本文拟立足微观视野,聚焦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因素,从党的领导、文明自觉、使命担当和自我革命四个方面,分析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的政党逻辑。

一、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素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在党。

(一)党的领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p16)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根本指导地位,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引领。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现代文明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7](p276),“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7](p276),由此人类文明推进到世界文明新阶段。但是,由于资本主义以资本逻辑为驱动,造成人的自由个性被遮蔽和人的全面异化,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呈现出全面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危机的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对矛盾推动资本主义向更高的人类新文明迈进,“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p51)。这些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论述,提供了“创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理论依据,使我们对从事这一事业充满了信心,而且为我们如何创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基本的战略和方针”[9](p10)。

马克思主义理论绝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p17)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1](p17),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最切近的指引。因此,“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绘制出的文明‘摹本’”[10],而是符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样本。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3](p26),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新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二)党的领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定文明路向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规制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定向。马克思主义建构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人类新文明类型,具有三个显著的定向:第一,“完成现代化任务,从而充分占有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11](p6)。这属于创造新文明的基础定向,是建立新文明的基础,如果不这样的话,“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并会使“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7](p86)。第二,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扬弃,走向超越性的社会主义文明。这属于创造新文明的特殊定向,克服现代化文明弊病,把人视为现代文明的核心,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目的。第三,在特定民族精神中体现普遍性,敞开世界历史意义。这属于创造新文明的普遍定向,这种普遍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为特殊性所充实的、占有了实体性内容的普遍性;它是由特定的历史阶段所规定、并且在特定的民族精神中显现自身的具体的普遍性”[12](p19)。简言之,这种普遍性是“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在特定阶段上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13](p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遵循了上述三个定向。第一,以发展现代化为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就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之后,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p22)。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14](p153),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占有现代文明成果的定向。第二,以人的发展为尺度。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5](p164)意指“真正的现代化就是要走出资本逻辑的‘铁笼’,把捆绑在资本战车上的人还给人自己,把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6](p9)。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p27)。在“大写的人”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超越冲突对抗、零和思维,坚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推动建立合作共赢、共建共治的世界新秩序。第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明从轴心时代走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在当前,面对西方文明的限度和人类生活世界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凭借内在文明根基与文明精神,以及对人类境况和时代现实的体认,正在开启和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17](p28-29)。这种新文明内蕴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p45),充满着特殊内容、特殊话语,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敞开了世界历史意义。

(三)党的领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凝聚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8](p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开辟,人民群众是建设的主体力量,人民的积极性与首创性是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党的所有工作,不论是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武装力量、构建政治制度、进行经济建设,还是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文化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等,都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19]具体地讲,一是把人民作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考量,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二是把人民作为创造主体。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视人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力量,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三是把人民作为评价主体,视人民为评判新文明发展成效的根本尺度。如此,就实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统一,文明创造主体、享有主体与评判主体的统一,推动人民主体的革命性变革,激活了人民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锻造出更加坚定有力的革命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1](p26-27)。党在领导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进程中,一方面,把政治领导与价值引导相统一。党在实施政治领导时,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努力在发展战略、政策方针方面形成社会共识,进而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建共享的磅礴力量。另一方面,把政治领导与政策指导相统一。党在实施政治领导时,“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善于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20],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激励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文明自觉: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根基

文明自觉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明价值的充分理解与肯定,对自身文明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党在百年征程中忠诚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充满坚定信心,体现出高度的文明自觉。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21](p4)中国共产党具有深邃的中华文明历史意识,始终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做中华文明的忠诚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22](p318),强调在革命实践中不应该割断历史,而应该继承“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22](p318)的最优秀成果,并不断加以发扬光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原则,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方针,指导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和传承中华文明传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中国现实形塑社会主义有形之体,以中华文明凝聚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在认识论层面,把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高度,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1](p7),“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p32)。在实践论层面,强调文化自信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源性意义,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1](p10);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价值论层面,重视博物馆、文化古迹、家教家风、传统节日等文化载体承载的多重价值,加强在保护中利用,在研究中传承,使其在当代境域不断发扬光大。总之,中华文明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才拥有了精神灵魂和命脉,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活力。

(二)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引,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现代光辉。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用中华文明思想内核解决当代世界难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生命、新价值。中国共产党面对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时,充分重视中华文明崇尚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等思想的当代价值,创造性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倡议,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正是通过对此种世界问题的解答,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核新的世界意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指引。二是坚持相融相通,不断激活中华文明,使其焕发新生机新活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指向、实践观、辩证思维方法等方面有着内在契合点,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些契合点,搭起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桥梁,创建二者互融互通的良好机制。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p18);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融入中华文明的血液,“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23](p9)。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改造中华文化,使其形成新话语、新表达。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政治的主流话语,在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既吸纳又改造中华文明,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体系,如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新叙述,提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等;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党的思想路线;等等[24]。这种话语改造,使中华文明中的思想精华在新时空中激荡出新的思想活力。

(三)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中华文明自信

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弘扬中华文明过程中,深切理解到中华文明的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洞察到中华文明对解决中国问题、时代问题、世界问题的思想价值,更加坚定中华文明自信。一是通过文化建设大战略强化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5](p13)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繁荣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正是具有坚定文化自信,才会倍加珍惜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p42-43),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二是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文明自信不仅体现在以何种态度对待自己的文明上,还体现在以何种态度对待其他文明上。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文明价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8](p441)。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择善而从、推陈出新,持续保持着生机与活力。三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明。“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18](p470)中国共产党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形成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文学艺术为主要抓手,“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26]。

三、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驱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自诞生之日就承担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多重使命。正是在历史使命驱动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主动谋划、主动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向着新文明前进。

(一)宗旨意义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不仅指明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而且指明了创造人类新文明的主体力量、方法和路径。他们认为,广大无产阶级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深受资产阶级压迫,革命意志最坚决,因此,无产阶级是阶级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是新社会制度、新文明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唯有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才能实现创造新社会、新文明的目标。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7](p44),肩负着引领无产阶级开展伟大斗争、建立新社会制度、创造新文明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取名为‘共产党’,就是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28](p14)为实现这个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完成了建国大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阔步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文明在中国的阶段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共产主义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目标。故此,在现阶段,勇担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29](p1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强国,奠定走向共产主义的雄厚现代文明基础。

(二)民族意义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p3)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劫难的危局中,面临着各种政治力量相继登场,各种救国强国方案纷纷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的困局。在此境况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勇担历史重任,“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9]。

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带领全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发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锐意进取、新时代以来的守正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3](p62),“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3](p62),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温饱到小康、从全面小康到美好生活的宏伟夙愿。初心使命激励着党和人民砥砺前行,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2](p7),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激活了蒙尘的中华文明,推动其从传统到现代、从蒙尘到复兴、从自卑到自信的伟大转变,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人类意义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使命

无产阶级要推动文明转型,引领人类新文明的创建,就必须超越阶级性,把阶级性与人类整体利益相统一,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因此,追求人类的整体利益,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p21)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勇扛民族抗战大旗,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为最终战胜法西斯、捍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1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和欺凌,积极推动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始终“坚持发展自己、兼济天下、造福世界”[19],在致力于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力所能及地为他国发展提供经济、医疗、教育、救灾等援助;坚持更加开放的战略,以实际行动维护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8](p46)。可见,中国共产党具有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体现出美美与共的远见卓识,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精神,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驱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宗旨意义上的使命,围绕着“现实的人”展开,不断追求人类的最终解放,这是在历时性意义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下性,又具有未来的超越性。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使命,是在共时性意义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前者是在中国时空中的创造,内蕴着中国经验、讲述着中国故事、展现着中华文明,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特殊性叙述;后者是在世界时空中的创造,展现着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华文明的世界化过程,是充满着特殊性意义的普遍化叙述。

四、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密码

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是党最鲜明的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百年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和动力源泉。党越是长期执政,越是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向深入,越需要“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p64)。

(一)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种新型革命型政党,革命性贯穿阶级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始终,呈现出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一是在阶级革命中的自我革命性。在阶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既代表着工人阶级利益,又代表着人类共同利益,以超阶级性、超民族性与资产阶级展开政治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自我革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30](p543)。二是把社会革命转化为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后,需要“不断革命”[27](p199),以完成社会改造、文明再造的长远目标,此时“所需要的革命性与革命时代相比不是减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这种革命性主要从革命时代的阶级斗争转变成了自我革命”[31]。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超越性、先进性,内在地要求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自我革命的精神镌刻在旗帜上,并且毫不动摇地一以贯之。“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危险,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是一部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3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把在复杂革命条件下的自身建设视为一项伟大工程,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风运动等,在民族民主革命大潮中淬炼自身党性,时刻保持着先进性、纯洁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把在新历史条件下的自身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使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3](p2),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革故鼎新、守正创新,“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1](p69),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推动社会革命向纵深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二)自我革命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支撑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通过自我革命不断实现自我扬弃和超越,使党组织始终充满青春活力。一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均犯过不同程度的错误,比如右倾机会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左”的错误等。衡量政党伟大的标志不在于是否犯错误,而在于能否自我修正错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自我批判、自我革命的基因。因此,党不仅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而且可以及时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修正。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34](p170)新时代以来,党把全面从严治党视为“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1](p70),持续推进自我革命,使党思想上正本清源、作风上激浊扬清、纪律上严明和规矩、政治上更具政治定力和政治自觉。党始终坚持真理,不断修正错误,使自身能够突破主体认知拘囿,在革命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更具活力。

二是革故鼎新、守正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3](p537)党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理论层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对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更加切近的指导;同时对生动的中国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马克思主义最新的鲜活素材,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在实践层面,党不断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认知束缚,在经济体制、国家治理、发展理念等方面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在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等重大问题上进行诸多原创性实践,对在不同阶段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创新性应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党和人民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使之展现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三)自我革命是党成为领导核心的保证

自我革命与党的执政地位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35]。一是以自我革命坚定党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36](p179)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以初心使命驱动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坚定初心使命。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p65);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增强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自觉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强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力量。二是以自我革命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通过持续自我革命锻造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方面,不断反思总结理论与实践的契合问题,在解决时代问题中推动理论先进性与实践先进性的融合共进,使党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新文明的引领者;另一方面,“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1](p65-66),使党始终在思想、组织和作风上保持纯洁性。三是以自我革命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自我革命意旨,最终都要指向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具体而言,政治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目的是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提升党驾驭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发展上反思、总结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战略,意在提升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上“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2](p11),主要着眼于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提升党的现代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五、结语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党的全部伟大实践的新概括,在现代中国场域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分析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的政党逻辑。在微观视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品格、使命担当和文明自信等,是最核心的政党逻辑,形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支撑力。第一,以自身文明引领创造新文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新型政治文明特质,在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征程中,以自身文明引领创造新文明,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新的价值,始终以人民主体性为价值依归,以自我革命为鲜明政治品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路径。第二,以中国特殊内容展现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肩负着民族与世界的双维使命,正是这种使命的复合性,使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了贯通中国与世界的可能。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在履行使命之时,以高度的文明自觉,把中华文明建置于现代国家所需要的文化理念、体制制度与运行模式之中,不断为其注入内生力量,使其焕发出新生和活力;同时,由中华文明给养的中国的现代政治秩序、经济机制、社会力量、社会主义文化等,构成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因素。这种新文明填充的是中华民族的特殊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贯通下,“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定向的现代化事业,已开始建立起与人类之整体发展、世界历史之未来的本质联系”[13](p9),具有普遍意义。第三,以发展眼光来理解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既成的状态,而是生成的状态。在新时期新阶段,党将继续把中华文明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传统相贯通,把中国与世界相融合,以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依托,整合以政治文明与经济文明为主轴的多态文明,进一步创造文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历史伟业。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华文明现代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陶德麟先生“辩证法的新形态”思想研究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新形态西装
张建五:深化改革 着力打造混合制经济新形态
激活时装新形态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