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用镇静剂的种类及检测方法

2023-01-21陈博豪王立坤张威郭平匡佩琳

食品工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镇静剂丁香酚质谱法

陈博豪,王立坤,张威,郭平,匡佩琳*

1.江西农业大学(南昌 330045);2.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南昌 330046)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消费者对于鱼类等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而新鲜与否成了决定其品质和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地出产的水产品种类五花八门,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口味需求,鲜活鱼在全国各地的流通运输也成为常态,这也使得运输过程中活鱼聚集的数量更加密集。在运输途中,工作人员搬运时的磕碰或车辆的剧烈振动可能会导致鱼类受到惊吓,产生活动加强、运动增加、躁动不安、翻滚弹跳等应激反应,经过一定时间后,鱼类出现进食量减少或不进食等症状,从而致使鱼体受损甚至死亡,影响销售。为解决这一问题,大量商贩会通过在这些水产品饲养、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加入镇静剂类药物,降低其生理代谢活动,提高成活率。

镇静剂是一类可以减弱某些器官或组织的活性,其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抑制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来起到麻醉或者镇静作用的药物。它具有抗惊厥、抗焦躁、镇静催眠等作用。此类药物的代谢周期普遍较长,给动物服用后容易积留在体内,人在大量食用这种服用过镇静剂的动物后可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在水产领域常用的镇静剂包括丁香酚、异丁香酚、苯佐卡因和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Tricaine methanesulfonate,MS-222)。近年来,一些具有成瘾性的镇静剂类药物被不法商贩滥用,而镇静剂的残留和检测问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对市场上常见的鱼用镇静剂以及各类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我国鱼用镇静剂的规范使用和有关部门的监管执法等提供借鉴。

1 鱼用镇静剂的种类

1.1 MS-222

MS-222,化学名称为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分子式C10H15NO5S。从外观上来看,MS-222为白色的结晶或粉末状,熔点149.5 ℃,易溶于淡水或海水中,其水溶液呈无色透明状。作为经美国FDA批准的能够在鱼类运输途中合理使用的镇静剂,MS-222的优点就是麻醉的速度快,在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快,并且残留的药物含量极少。

经过长期的试验和观察发现,MS-222的药物残留主要蓄积在鱼的脾胀和肝脏中,在肌肉中的含量甚微。MS-222在水溶液中溶解后主要是通过鱼体的皮肤和腮等部位传导至其位于脑部的感受中枢,从而达到抑制鱼体的反射及活动能力的效果,使鱼体的动作迟缓、呼吸速率减慢、代谢速度降低、耗氧量减少,从而进入一种类似休眠的状态。只要根据鱼的种类、大小,以及季节和水温等条件控制好MS-222的用量,无论是对鱼和人来说都是较为安全的,因而可被用于大多数鱼类的运输中。

1.2 丁香酚

丁香酚,化学名称为4-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分子式为C10H12O2,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具有天然丁香花气味的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与水不互溶。最早在1972年,丁香酚这种物质在日本的远藤地区被发现,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证明其对鱼类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后,丁香酚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鱼类的麻醉中[1]。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丁香酚最开始会抑制鱼类的脑皮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作用于鱼类的基底核及小脑,最后作用于脊髓以达到麻醉鱼类的效果[2]。除了用于鱼类的麻醉以外,丁香酚由于其天然的丁香花味道,成为了许多淡香水和护肤品中不可或缺的香料成分,同时也可作为灭虫剂、添加剂以及食品香料来使用,因为具有抑菌杀毒作用,丁香酚在医学上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1.3 苯佐卡因

苯佐卡因,化学名称为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分子式是C9H11NO2。苯佐卡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的外观为无色斜方形结晶,难溶于水。在临床上,苯佐卡因常被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止痒以及伤口和溃疡的止疼。当苯佐卡因被用于鱼类的麻醉时,需要在乙醇的帮助下溶解使用[3]。其作用机制是与黏膜或皮肤的脂层相互结合,进而与皮肤黏膜的神经组织发生反应,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这也会导致鱼体各部位的感觉暂时丧失,感觉神经末梢被麻醉,鱼体的机能变得迟缓,从而达到使鱼类麻醉的作用。

1.4 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的化学名称为5-乙基-5-苯基-2,4,6-(1H,3H,5H)-嘧啶三酮,分子式是C12H12N2O3。从外观上看,苯巴比妥是一种白色有光泽的结晶性粉末状物质,其与水不互溶,溶于乙醇、氯仿以及乙醚。苯巴比妥属于巴比妥类安眠镇静药物,在鱼类的饲养阶段向水中添加一定浓度的苯巴比妥或者直接对鱼体进行肌肉注射,在控制好用量的前提下,能够达到麻醉鱼体并且不导致其死亡的效果。在进行鱼体的运输过程中加入这类药物可以降低鱼体的死亡率,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4]。

1.5 2-苯氧乙醇

2-苯氧乙醇(2-phenoxyethanol)又称乙二醇苯醚,可由乙二醇和苯酚醚化合成,分子式为C8H10O2。2-苯氧乙醇是一种无色并且带有些许黏性的液体,具有独特芳香气味,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及氢氧化钠。由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反应迅速及具有杀菌消毒等功能,2-苯氧乙醇被广泛应用于鱼体的麻醉中[5-6]。但经过研究证明,2-苯氧乙醇的药效持续时间长,鱼在复苏后3 d体内仍残存着一些药物,如此若反复使用2-苯氧乙醇进行麻醉,鱼体必然会产生耐药性。此外,2-苯氧乙醇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它会刺激鱼的细胞膜,降低其血液的pH,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7]。国际上尚未规定2-苯氧乙醇的最高残留限量(MRL),欧盟不允许其用于鱼类的麻醉[8]。

1.6 乙醚

乙醚的分子式为C2H5OC2H5,其外观为无色透明状的液体,闻起来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且本身极容易挥发。乙醚作为一种吸入性的全身麻醉剂,它的麻醉机理相较于市面上较为常见的一些镇静剂来说比较特殊,主要是通过使神经细胞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排列异常,从而导致膜蛋白失去正常功能进而产生麻醉效果。乙醚很早以前就被应用于鱼类的麻醉中,张恒等[9]使用乙醚作为麻醉剂来麻醉活鱼,经过反复试验的验证,乙醚对活鱼的麻醉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提高活鱼在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

2 鱼用镇静剂的检测方法

水产品中镇静类药物的常用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10-11]、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12]、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13-14]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的使用范围很广泛,但并不适用于挥发性较差及热不稳定的化学物质的分离,而液相色谱正是用于这类化合物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液相色谱中,流动相是靠着溶剂自身的重力作用完成对样品的分离过程,这也是液相色谱的缺点所在:分析速度慢,不能立即完成检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60年代市面上开始出现利用高压泵来输送流动相,同时采用新型的柱填料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的液相色谱仪,逐渐发展为现如今的高效液相色谱法[15]。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操作简便、迅速、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实现色谱分离过程的自动化与高效化。王彩霞等[16]使用乙腈超声提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鮰鱼体内丁香酚的残留量。检出限为0.045 mg/kg,在添加浓度0.40~3.20 mg/kg的情况下,加标回收率达到78.67%~90.54%。黄武等[17]选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经过超声提取以及用正己烷除油脱脂重复净化2次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罗非鱼中丁香酚的残留情况。检出限为0.03 mg/kg,定量限为0.10 mg/kg,加标回收率达到80.5%~101.2%。焦亚琴等[18]采取甲醇和乙腈进行提取和过滤样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鲤鱼血浆中的丁香酚含量。检出限为0.828 ng/mL,定量限为1.656 ng/mL,加标回收率达到86.74%。

2.2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发展较早,技术也发展得较为成熟,是分析残留物质的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完善并且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非常适用于高灵敏度、广适用范围、复杂基质的多残留物质的测定。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其要求被检测的样品需要具有一定的蒸气压,而在常见的检测样品中只有20%左右的样品可以不提前经过相应的处理而直接进行检测,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检测的样品都需要经过一定的人工处理,使之具有一定的蒸汽压后才能进行分析。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兼具气相色谱优良的分离性和质谱鉴定的高选择性,结果准确可靠。田丽等[19]采用正己烷-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作为提取液,通过基于三重四极杆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金枪鱼中的多氯联苯,检出限为0.02~0.10 μg/kg,平均回收率达到80.0%~114.0%。王正全等[20]用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进行萃取,通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运输水和暂养水中的丁香酚残留,方法的检出限为0.5 μg/L,定量限为1.5 μg/L,加标回收率达到82.3%~109.9%。陆添文等[21]采用正己烷提取,苯基固相萃取柱净化,通过基于三重四极杆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池塘养殖水中3种丁香酚类的麻醉剂,丁香酚、异丁香酚及甲基丁香酚的检出限分别为0.05,0.13和0.03 μg/L,定量限分别为0.17,0.43和0.10 μg/L,回收率分别达到98.5%~101.6%,98.4%~101.3%和98.5%~104.6%。

2.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虽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研究,但经过比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更长时间的实践后,其成为具有更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它结合液相色谱仪的强大分离效能及质谱仪优秀的组分鉴定能力,可将混合物先分离成单一组分,再进行解析检测。对极性或热不稳定性太强的农药来说,选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优点就是其仪器的检测灵敏度远超其他分析方法。正因为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镇静剂的检测主要就是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的。

胡海山等[22]使用乙腈提取样品,经过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收集,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5种镇静剂药物残留量,检出限为0.07~0.11 μg/kg,经检测,样品的加标回收率能够达到94.5%~110.4%。何晓明等[23]通过选用经过氨化的乙腈作为提取剂提取样品,选用增强型已去除脂类基质的吸附剂进行净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草鱼、梭子蟹等水产品中的13种镇静剂,方法的检出限为0.010 3~0.147 0 μg/kg,定量限为0.034 0~0.485 0 μg/kg,平均加标回收率达到70.7%~108.0%。

3 结语

我国地大物博,鱼类物种资源丰富,随着市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无论是在养殖过程或是运输途中镇静剂类药物的滥用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盲目、不合理地使用镇静剂,不仅会导致鱼体的个体状况恶化,严重的甚至还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我国对于鱼用镇静剂的监管及相关标准、法律法规等尚不完善,这也给一些投机取巧、心怀侥幸心理的商贩可乘之机。现有的鱼用镇静剂检测方法主要以各种仪器分析为主,受人员、设备、前处理方法等多方面掣肘,很可能达不到执法人员现场监管及推广普及的效果。正是因为存在如此多的困难,开发适用于多类鱼用镇静剂的快速检测技术方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市场潜力。除此之外,如何研发出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鱼用镇静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猜你喜欢

镇静剂丁香酚质谱法
水产品流通环节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现状及评价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的灭蝇胺
丁香酚在罗非鱼体内的代谢和休药期研究
丁香酚诱导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的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水产品中丁香酚残留的人体健康风险分析
艾司洛尔联合镇静剂治疗心室电风暴观察
艾司洛尔联合镇静剂治疗心室电风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