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碑刻文献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应用策略
——以贵州文化遗产资源碑刻拓片为例

2023-01-21

甘肃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拓片碑刻服务体系

洪 涛

(贵州省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04)

碑刻是我国浩瀚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库,“补史之阙,正史之谬”,是碑刻文献的史料价值,也是碑刻文献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碑刻文献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1]。为充分挖掘碑刻史学价值,展现碑刻文献的信息属性,人类以尽可能简便的方式智慧地将碑刻铭文“复制”于薄纸之上,拓片制作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拓片是指通过清洁拓面、覆纸贴合、纸表上墨等拓印步骤获取石刻、岩刻等表面的文字、图纹并将其表现在宣纸上的一项悠久历史的信息获取手段[2]。也是真实记录贵州全省各地留存至今的石刻铭文、图案、符号等文化遗存历史沿革、规模形制、保护现状等的有效方法,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信息参考依据。

在信息与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此类源于民间社会却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具有实物补正作用的碑刻拓片以文献形式共享于全社会,让文化遗产资源以图文为媒介而“活起来”,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媒介使读者“触摸”它们,最终实现保护碑刻文献历史遗产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提高其文献价值和现实文化价值。

1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3],其形成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4]。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事业在稳步推进中逐渐走向成熟,从逐步形成到加快建成,从全面覆盖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充分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十余年踏实探索、健康发展之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此成就与经验离不开全国各类公共文化空间服务水平提升、文化深度积淀,而公共图书馆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国际图联在1975年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提出图书馆四大基本作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据此,国内学者将书馆本质属性定为藏用性,即图书文献的收藏与利用[5]。从图书馆的非本质属性来看,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当前,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文化企事业单位、非政府民间组织共同组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7]。在这三部分体系构成中,文化事业单位承担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8]。综合图书馆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它既为社会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又扮演着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员的角色。可见,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功能使其成为我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并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与提升的历史使命,而对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这一使命而言,贵州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中碑刻拓片则可以文献形式切合公共图书馆属性界定,以此进一步体现图书馆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2 碑刻拓片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构建路径

2.1 贵州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碑刻拓片的获取与遴选

近年来,贵州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工作启动以来获得诸多源自全省各地山间田野、村寨码头等处的碑刻拓片,碑刻类型丰富、内容详实,拓片以墓志铭、修桥(含联)碑记、修路(渡口、码头)碑记,墓碑(墓志铭)、摩崖、修建寺庙(宗祠、宅第)碑记、议定条约碑、功德碑以及与不可移动文物紧密相关的重要石刻为主要类型,以对不可移动文物史料研究为主要目的,注重碑刻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以传统方法制作碑刻拓片,大致分为四步:(1)清洁碑面,粘贴湿润的宣纸于碑面,并用底纹刷刷平宣纸,使纸与碑面密合;(2)用打刷敲打纸面,使字凹入;(3)上墨,拓包蘸墨并在宣纸上均匀捶打,使宣纸呈黑底白字的印面;(4)待纸面八九成干后,轻揭纸面,平放晾干即形成拓片。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先后制作获得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古建筑群、铜仁市碧江区茶园山村、德江县枫香溪镇、楠杆土家族乡相关碑刻拓片近百幅,从中遴选出文字记录完整且较具历史文献价值、书法艺术价值、理论研究价值的碑刻拓片,并对其作托纸、数字扫描、图文识读、登记存储等一系列后期处理工作。

为全面展现碑刻拓片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影响,2021年9月,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向贵州省博物馆捐赠其中54张碑刻拓片列入馆藏展品,其中修桥(含联)碑记9张,修井碑记3张,修路碑记5张,渡口、码头7张,建筑类15张,墓碑(含墓志铭)类12张,民事议事类1张,其他2张。清晰、完整、准确、生动地再现贵州古代书法、绘画艺术神韵,深刻反映了贵州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印记,同时这是贵州省文化遗产资源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大众展示贵州碑刻文化魅力与传统拓片技艺,践行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探索。

2.2 碑刻拓片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角色界定

碑刻拓片可作为藏品列入博物馆收藏范围,而从拓片纸质文献的本质属性而论,其也可作为图书馆文献类型的一种,文献[1]详尽阐释了碑刻作为文献的文化艺术价值及从不可移动文物科学保护利用的视野提出的相关保护策略,文中界定碑刻为文献,碑刻拓片自然是该文献最真实、贴切的表现形式,认为当时人们所记载的,涉及与其人类历史相关的各个方面,就是一部写在石头上的历史。易洋萍[9]提出拓片记载的内容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艺术、科技、外交等方面的信息,是多学科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与其他文献书籍记载的相似内容相互印证、补充。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之一,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齐头并进的新时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今天,碑刻拓片文献属性使其成为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逐渐步入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主流,为相关碑刻拓片数字化共享提供了广阔利用空间。

3 碑刻拓片在贵州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用策略

3.1 加强部门合作,促进跨行业交流,提升碑刻文献规模质量

在多彩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力,推动贵州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图书馆作为公众了解贵州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窗口,全省各级图书馆积极投身公共文化服务,馆藏书籍文献规模不断扩充,类型愈加丰富,质量显著提升,而本研究所指碑刻拓片作为特殊文献形式,从拓片制作到列入馆藏再到服务大众将经历多重步骤,各级文物保护与考古部门及相关社会组织、管理机构对散布于全省各地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调查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首要工作。通过对类型丰富、规模不一的碑刻拓片进行整理分类、评估筛选,经数字信息处理手段对碑刻拓片开展数字化图片扫描、颜色校正、镜头畸变校正、图像拼接等工序[10]。由图书馆对贵州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碑刻拓片列为碑刻文献登录入藏。完成以上工作则需全省各级文物保护、考古、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等部门通力协作方可成形,以此提升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碑刻文献规模质量,为其服务于公共文化事业奠定基础。

3.2 开展碑刻历史文化研究,科学评估文献史料价值

贵州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工作范畴的碑刻与当地传统文化、社会现象、商贾贸易、乡规民约、道德价值、家规家训等历史文化变迁密不可分,因此科学利用碑刻拓片文献前,应充分掌握刻碑缘由、碑文要义、制碑工艺等基本信息,又因相关碑刻地处乡间村落或山林水边,做好这一工作离不开民间力量支持,这也是透知碑刻的重要调查方法,同时为科学评估碑刻拓片作为文献在“补史之阙,正史之谬”方面的史料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在贵州碑刻文献历史研究与史料价值综述上,由政协天柱县第十三届委员会所编《天柱古碑刻考释 清水江文书》[11]做了良好示范,该书收录天柱县境津梁道路、井泉公益、楼台亭阁、功德谕示、墓碑墓志、文化教育、乡规民约、宗祠祭祖、宗教信仰、地界标志、摩崖石刻共十一类碑刻,以拓片数字化呈现的方式选编古碑刻630余通,其中石碑624通,摩崖石刻8处,并逐一识读碑刻拓片文字、内容提要、碑刻说明、注释,以便阅读,该书生动反映天柱县绚丽多彩的桥梁建筑史、交通运输史、文化教育史、科技发展史、生态保护史和区域宗教史、群众参与公益事业文明史,是难得的社会学参考资料。由马戎、罗永周编的《盘县石刻木刻拓片集萃》[12]对全县碑刻、摩崖、牌匾拓片进行收集整理并分别简释拓片,为学者研究盘县历史文化价值、重识盘县碑刻木刻艺术水平提供重要文献参考。此外,诸多反映贵州各地文化遗产资源的书籍对碑刻拓片进行收录整理,如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术丛书《牧司一方: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管窥》[13]对杨氏土司成员墓碑、募券、墓志、修墓题记、墓碑图腾等反映播州杨氏土司墓葬文化特征的石刻作拓片收录,贵州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14]对古旋厂地界内雷震寺、永盛寺保留至今、数量可观的碑刻作拓片数字化处理,从碑刻拓片中可窥探两座庙宇的兴衰历程与当地历史文化。上述学术成果的公开出版为相关学术机构开展碑刻历史文化研究,科学评估文献史料价值,寻求当地百姓工作支持带来指导意义。

3.3 构建贵州碑刻拓片数据库,共享碑刻文献数字资源

随着贵州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究硕果高质量累积,诸多相关学术成果以纸质出版物的形式与公众见面,贵州文化遗产已成为公众关注新时代贵州文化发展的焦点之一。碑刻拓片是文化遗产组成的一部分,碑刻文献表达、传递的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据,是不可再生的。而随着全省各地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推进,散落乡间村落、山林水边的碑刻或因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工程建设等扰动,碑刻本体安全与数量遭受直接威胁。鉴于此,贵州全省各级图书馆通过统一划分碑刻类型,参考学者方兴林所提出的碑刻实体信息数据表、相关人物信息数据表结构[15],简明扼要呈现碑刻拓片编号、正文、立碑时间、类型、规格、人物名、人文与碑刻间的关系等基础数据,构建碑刻拓片数据库,集中碑刻拓片数字化成果,一方面有助于留存碑刻本体最真实、最关键的历史信息,另一方面跨越碑刻本身沉重的物质特征与纸质出版物单一的阅读模式,使其变得更轻便、易传播,是碑刻拓片纳入贵州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数据支撑平台。以边整合、边扩充、边共享的数据资源累积模式,将提升各级图书馆碑刻文献数字资源质量、数量工作常态化。中华书局全资子公司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和运营的网站《中华石刻数据库》以有偿服务的方式,整合各时期、地区、类型的碑刻文献,为贵州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建立、共享全省碑刻拓片数据库带来启发,不同的是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为出发点的碑刻文献共享数据库既需省、市(州)、区(县)各级图书馆间横向、纵向的碑刻文献数据库整合、同步与共享,也需将其作为接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精神食粮。

3.4 树立碑刻文献资源服务理念,开放图书馆碑刻文献数字窗口

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为指导,积极拓展个性化公共服务指标,如图书馆错时开放、文献“一站式”服务、升级阅读空间等延伸公共图书馆基本功能的创新举措。公共图书馆提供数字服务,并在馆内提供免费Wifi上网环境等内容被作为一项重要考量标准[16],为公共图书馆构建以数字文献资源服务为构成要素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对贵州图书情报事业发展而言,马宇红[17]阐述了16年前贵州图书馆实施特色数据管理,建立特色数据库的现实困境与意义,认为困境在于投入成本高、参与者热情低、信息化水平低等,建立特色数据库则有助于资源共享,符合现代图书馆发展方向。随着贵州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优质的发展环境为图书馆碑刻文献资源提供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图书馆员应肩负起帮助大众获得更多有价值、内涵、意义的文献资源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贵州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工作碑刻拓片文献在加速百姓更多地获得精神食粮、助力学界更好地开展历史研究的实际作用,树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基本理念。另外,在不断完善贵州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碑刻拓片数据库时,经充分的公众需求调研,共享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碑刻拓片文献数据库,开发基于Android、Ios平台App,开通网站碑刻文献资源提取板块,开放图书馆碑刻文献数字服务窗口,使数据库与公众高效、通畅互动,自然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 结语

碑刻文献多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是研究当地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民俗风尚等重要参考资料,可与传统的史书、方志、谱牒资料相互印证、补充[18]。基于贵州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所收集的碑刻拓片同样具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反映贵州各地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印证,也是纸质书籍资料的重要补充,甚至有望帮助研究者开辟史学研究新领域。以贵州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依托,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手段,各相关机构通力协作,疏通贵州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中的碑刻拓片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将碑刻文献的价值特征体现在科学研究、补史证史、陈列展示、文创开发、艺术创作等贵州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上是根本意义所在,以此方式提升对碑刻文献的公众认知与保护意识。纵然碑刻拓片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用将历经漫长、艰辛的道路,但纵观新时代贵州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长足发展,实现贵州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工作碑刻拓片应用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拓片碑刻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韦洽墓志》拓片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碑刻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