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焊接泰斗”潘际銮

2023-01-18聂容止

中国新时代 2023年1期
关键词:南昌大学高铁

|文·聂容止

一个又一个关键焊点,潘际銮始终把初心与使命扛在肩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奋发而为,为国家、为人民做事,错不了”!

2017 年11 月1 日,北京大学,潘际銮在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 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

他曾说,自己这一辈子主要做了3 件事:在中国建立起了焊接专业;把南昌大学建了起来;一生为中国工业经济做了很多工作。

他的科研成果产值巨大,但自我总结起来却如此轻描淡写。

他被誉为“中国焊接泰斗”,他的青春、事业,乃至一生都与祖国的需要紧紧地焊接在一起: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由他筹建,中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由他研制,中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核电站由他担任焊接顾问……

一个又一个关键焊点,他始终把初心与使命扛在肩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奋发而为,为国家、为人民做事,错不了”。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原校长、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

2022 年4 月19 日,95 岁的潘际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潘际銮院士为我国焊接科技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清华大学在讣告中如是说。

“要自己学,自己钻研”

1927 年12 月24 日,潘际銮出生在江西瑞昌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潘凤林14 岁中秀才,科举废止后,进了铁路学堂,毕业后在南浔铁路做职员,后任九江站站长、段长。

“10 岁的时候,日本人向我家乡进攻,父亲就带着我们一家逃出了江西,像难民一样颠沛流离。”生前回忆起这段岁月,潘际銮总是难掩伤感,“飞机飞得很低,时常用机枪向人群扫射,有时3 架,有时9 架,有时27 架,昼夜都来。”

1938 年,潘际銮的父亲下决心带着全家人逃难,一路上数次遭遇日机。潘际銮和表哥又同时得了伤寒病,高烧昏迷不醒,“如何到桂林已不知,只感觉父亲背着走”,到了柳州高烧才退。

他们用了3 个月才逃难到了云南昆明。为了谋生,父亲四处寻找工作。潘际銮回忆说:“父亲到哪儿工作我就跟到哪儿,换了四五个中学,因为家里实在贫穷,有时候不得不辍学打工。”

在那颠沛流离的岁月,潘际銮一度无法上学。但他从小就知道读书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我中小学念了不到6 年,都在逃难,中间还做小工、临时工。大家说我从小就是学霸,我想了想,我们家兄弟姐妹5 个,其实基本都是这个类型。我分析(原因),第一,父母的表现和影响。抗战时,全家老小10口人,走到哪逃到哪,维持生活就很难了。但他们非常勤劳也非常正直。我父母从来没跟我说,你好好念书将来要如何如何,就是说勤奋是很重要的。第二,我们家境很困难,没饭吃,挖野菜(吃)。我们非常团结,都是大的带小的。我跟哥哥漫山遍野去摘蘑菇、采竹笋,搞吃的。我每天下午去山上砍柴,背回家生火烧饭,新鲜树枝烧得满屋子都是烟。我14 岁从乡下挑水果走很远去卖,要走几十公里,家里车费都出不起。这很辛苦啊,就体验了人生的苦。那时就自觉地自己要学。”潘际銮生前回忆。

1944 年,潘际銮以云南省会考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西南联大,入读机械工程系。

然而,潘际銮在西南联大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居然有门功课不及格。为什么?课上讲的内容明明都搞懂了。潘际銮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考了很多课堂外的内容。从此,他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要有自主性,自己要去拓展、融汇、钻研。

于是,每节课后,潘际銮都去图书馆借很多书,结合老师讲的,一个个专题钻下去,钻深钻透。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我大学念书念得很好,门门课考第一。中学小学也是。这是第一次考不及格,给了我很重要的教训。原来在中学学习很死板,老师讲什么学什么。这一棒子把我打醒了,要自己学,自己钻研,‘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己’。”

这是西南联大真正给潘际銮上的第一课。

潘际銮在西南联大真正上的“第二课”是在物理实验上。“按照学校要求,我先用英文写了实验的预备报告,通过之后就进实验室操作。但反反复复几次下来,实验结果仍与预期的标准相差甚远。(我)匆忙之下就抄了一套数据,递交了正式报告。但这没有瞒过老师的眼睛,我受到了严肃的批评,被要求重新实验。”这件事也给了潘际銮很大的触动,令他从此养成了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

1945 年日本宣布投降后,学校很快就结课了。“当时学校提出,未毕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清华、北大、南开3 所大学,我选择了清华。”潘际銮说。

于是,潘际銮离开西南联大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

“中国最缺的是焊接”

1948 年,潘际銮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1950年,潘际銮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攻读研究生。

“当时中国最缺的是焊接,没人懂。机床有人懂,刀具有人懂,机械加工都有人懂,中国老的工业都有。唯独焊接,中国老工业没有,可以说一无所知。1950 年我从清华被选派去哈尔滨学习,苏联派的导师是焊接权威,我翻了翻他的著作,觉得很有兴趣,就报了他的名。”

他报名攻读了普罗霍洛夫教授的焊接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世界焊接技术中的前沿课题之一——热裂纹问题。潘际銮说:“国家需要什么,什么难,我就干什么。当时选择焊接,也是这个考虑。”

有人笑话潘际銮:“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潘际銮说:“这个有用!”他的信念非常坚定,他认为在国家未来的建设中,一定能用到这项技术。

1953 年,潘际銮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教师,参与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焊接专业,也是全国第一个焊接专业。

1955 年,他再次回到清华大学机械系,从规划设计实验楼、订购实验设备做起,正式开始组建焊接教研组。1956 年,焊接教研组开出了6 门专业课,但很多学生不愿意报这个专业。

为了鼓励学生们积极学习,摒弃对焊接的误解和偏见,潘际銮专门在校报《新清华》上发表了一段话:“焊接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标志。焊接能节省原材料,坚固美观,简化工序,并能改善劳动条件。世界上约有一半的钢材需要焊接才能成为可用的产品,一辆轿车约有7000 个焊点,一架飞机约有25 万个焊点和250 米焊缝,一个焊接的锅炉要比铆接的锅炉节省金属25%。想一想,焊接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啊!”

潘际銮一边鼓励广大师生,一边紧抓教学,一边开展科学研究,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项目,去感受国家工业发展对焊接专业的需求。

20 世纪60 年代初,潘际銮带领团队先后成功研制了重型轧钢机架的电渣焊技术、大型锤锻模堆焊技术和我国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完成了清华大学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的研究及生产任务,成为我国第一个自己生产的核反应堆焊接工程。

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这些课题的成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焊接的重要价值。此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中国工业建设培养了大批焊接专业人才和师资,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潘际銮功不可没。

2017 年4 月21 日,潘际銮在家中接受采访

1987 年,潘际銮接受国务院委托,担任秦山核电站工程的焊接技术顾问。秦山核电站是国内第一座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焊接,对建核电站来说,太重要了。这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一旦发生福岛那样的事,怎么交代?”他多年后回忆。

他一面制定严格标准——每项焊接都要做工艺评定,不合格的不准上去;一面培养优秀焊工——从100 多名焊工里通过考试选拔出24 名优秀员工,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分组开展焊接工作。

1991 年年底,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运转至今。潘际銮生前对此很是骄傲:“秦山核电站发电至今,主要焊接结构从来都没有出过问题。”

进入新世纪,中国开始建设世界上最庞大的高铁工程,但是一根钢轨,钢铁厂只能生产100 米长,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将这些钢轨连接起来是个大问题,也是高铁成败的关键一环。2005 年,铁道部邀请潘际銮做焊接顾问。在他的指导下,中国高铁钢轨完成了80 多万个焊头,做到了真正的天衣无缝,高铁上立着的硬币能始终竖立不倒的传说曾惊艳全球。

2017 年4 月21 日,潘际銮在家中接受采访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高铁大国,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高铁运量最多、高铁等级最高……中国高铁不仅遍布全国,更开始走向世界。潘际銮说:“过去钢轨是有接头的,现在1 小时走300 公里,焊得不好,一断,车子就都翻了,现在我们中国钢轨焊接的水平超过世界任何国家。”

看着焊工们经常爬得很高,被强光伤眼睛,被烟尘伤肺,潘际銮又着急又心疼。于是,经过多年研究,潘际銮团队终于研制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并申请获得了美国专利。2003 年11 月,国内焊接行业全部院士和数名顶尖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其成果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争取机器人尽早投产,2016年开始,潘际銮依旧像个精力旺盛的大小伙子那样,每个月出差三四次,去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协助他们对机器人的技术进行深化。

有人问他:“参与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的产业化,是不是为了赚点钱改善生活?”

潘际銮一笑哂之:“根本没想过钱的问题。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焊大型结构,这是一块硬骨头,我已经啃了30 年。现在还要抓紧时间,和年轻人一起,真正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2017 年,90 岁的潘际銮还在为中国100 万千瓦的核电站如何运转寻求突破;2018 年,在潘际銮的带领下,我国又成功研究出了能承受620 多摄氏度高温的焊点……

回顾历史,如果没有焊接,中国高铁就不能实现快速、安全、平稳;如果没有焊接,中国核电站就不能实现绝对密封、绝对可靠;如果没有焊接,中国第一艘航母便无法如期诞生。建造一艘航母需要2000 余名顶级焊工,这些人基本都是潘际銮的学生,同时,需要炸不穿、高强度的钢,而锻造这些钢,离不开的依然是无缝焊接技术……

潘际銮突破了普通人对焊接的想象,让一个个“国之重器”留下他和中国焊接的功勋。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993 年,66 岁的潘际銮应邀回到江西省,受命担任新组建的南昌大学校长。就任后,潘际銮发现学校风气很差。“校园里打球、谈恋爱、跳舞的学生很多,跟我们上大学时候的气氛完全不一样。大家经过高考进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认为肯定能毕业。”

“抓投入不如抓学风,抓学风是最好的投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向随和的潘际銮展现出了改革者“铁腕”的一面。

为了办好大学,培育人才,潘际銮把西南联大的办校理念和方式带到了南昌大学。“当年在西南联大,淘汰率很高,而且很自然。我就结合实际,学习联大的制度,实行‘三制’——一是学分制,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按时修满但努力学习的可以延长年限;二是滚动竞争制,把奖学金从落后的公费生转给优秀的自费生;三是淘汰制,评审不及格的学生要被淘汰。”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但南昌大学的“三制”改革始终没有动摇,南昌大学的学风很快有了好转,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潘际銮为提升江西省科研能力,一边当校长一边当导师带教学生。他反复告诫在校任教的学生:“你就默默无闻地干,自己去争取课题,别指望在学校拿钱。”

“人才不一样,教育要根据个人的特点。我老讲像游泳一样游到对岸去,姿势可以不一样,快慢可以不一样,因为人不一样啊。有人耐力好,有人爆发力强,有人擅长蛙式,有人喜欢自由式,但都可以游过去成才,也才会有不同方面需要的各种人才。强国时代需要更多这种教育,才会有更强大的原始创新。”潘际銮说。

在潘际銮的带领下,2002 年,南昌大学成为江西省唯一一所“211工程”大学。而对于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在校学习时被锤炼过的学风,则变成了走工作岗位后的作风。

2002 年,75 岁的潘际銮离任,回归清华大学,成为南昌大学的名誉校长。

南昌大学一位1994 级的学生在工作20 年后感叹:“当年被潜移默化深植于心的那些理念——实干、勤恳、认真、拼搏……一路帮我走了很远。”如今,在南昌大学校园内,随处可见与潘际銮有关的元素,如际銮路、际銮书院……

潘际銮身上有太多重量级的科研成果,价值高达千亿元,成果斐然,荣誉等身。但他对这些却毫不在意,他在乎的,只是做事。

“国家需要坚决上马、知难而进、敢于攀登、团结友好、共同战斗、只求奉献、淡泊名利。”生前,潘际銮如是阐述自己的人生观,“我总觉得一个人,一辈子,活这么几十年,做点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我在活着的时候,做了一些对人类有益的事,对我来讲是很大的欣慰。如果我平平淡淡过去了,就关心拿了多少钱、做了多大官,我就不欣赏那个。”

斯人已逝,其志长存。

猜你喜欢

南昌大学高铁
高铁时代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委员会名单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高铁会飞吗
挑战者归来——记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徐子晨
人地百米建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