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播间成演艺行业“新舞台”

2023-01-18赵铭思

中国新时代 2023年1期
关键词:演艺直播间文艺

|文·赵铭思

2020 年4 月15 日晚8 点,四川省成都市,原创剧目《晏山河》首演,线上公益直播观看量达到210 万次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与2019 年相比2021 年全国演出市场规模总体下降41.3%,演出票房收入相应减少30%。但此消彼长的是,2022 年网络表演直播行业规模达到1844.42 亿元,相关行业的直播账号达1.41 亿个。仅以曲艺类为例,2021 年直播的观看时长就增长了近300%。

疫情期间,线下演出市场规模收缩,却催化了线上演出,作为网络文艺新形态的直播实现了与戏剧、戏曲、话剧等舞台艺术的深度融合,线上直播正在成为文化演出行业的“第二舞台”,为演艺经济带来新增量。

直播间成文艺演出“第二舞台”

周婷婷是中央民族乐团的扬琴演奏员。往年她在剧院、音乐厅演出,2022 年又有了一个新的“舞台”。

“2022 年5 月,北京疫情反复,我们所有的演出全都暂停。”作为演奏者,她从内心渴望舞台和观众。于是周婷婷与男友萌生出上短视频平台展示民乐表演的想法,并得到了中央民族乐团的支持。自7 月开始,他们一起通过抖音账号“扬琴CP”进行直播。周婷婷表示,选择在线上直播,一方面是由于疫情期间线下演出减少,希望通过直播重获舞台和观众;另一方面,则是希望把专业的扬琴演出带给音乐厅外的观众,“只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欣赏扬琴,这个市场才能扩大,扬琴才有机会传播得更广”。

虽然做了不少功课,但一开始直播间里却门可罗雀。从小在“学院派”圈子里成长的两人,一开始演奏的曲子虽然“高精尖”,但不够通俗,也没能吸引更多观众。为了提高观众的接受度,他们开始编排一些通俗歌曲,比如流行歌手的作品,或者是时下热门的中国风歌曲。

在熟悉的旋律下,新观众开始有兴趣多逗留几秒,并被悠扬的乐声吸引。渐渐地,观众越来越多。他们也找到了直播节奏,开始和观众互动。“扬琴CP”一周会直播两三次,每场演出都能有上千观众,累计观看超过了10 万人次。有时候,大家也会送出礼物打赏,有更多观众开始欣赏扬琴的美。

陈誉所在的民营剧团因故解散了,她一度处于焦虑和迷茫中。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2021 年。偶然的机会她发现直播间是个较为稳定的“舞台”,便开始尝试在线上直播。现在直播间已经成了她的第二剧场,让她在无法登台的日子里保持唱功,不至于生疏。

除了像周婷婷、陈誉这样的演艺者以个人形式触网直播,还有一些剧团、演出团体在线上开辟出新的演出空间,从而渡过生存困境。

2022 年6 月,很多用户打开抖音后,都被一场特殊的直播所吸引。

那是山水乐团的10 周年线上音乐会,乐团全称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 是一支由残障人士组成的民族器乐和声乐专职乐团。在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乐团不温不火,最难的时候团员每月只能领到1000 元工资,面临解散困境。

2019 年,山水乐团创作的西游记序曲《云宫迅音》在抖音突然走红,账号粉丝量一夜间从2000 多涨到20多万。2022 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4 名乐团成员参加了演出,继2008 年北京残奥会后,乐团再次登上残奥会的演出舞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文艺演出机构也开始尝试线上直播,不仅有大众熟知的流行音乐演唱会,也有来自国家京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方昆曲剧院等专业院团带来的京剧《风华正茂》、话剧《雷雨》、曲剧《茶馆》等经典剧目。2022 年,入驻抖音的国家一级演员带来超过2000 场演出直播,上百家专业演出机构带来超过6000 场演出直播。

2022 年11 月8 日,抖音发布的《2022 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过去1 年,包括戏曲、乐器、舞蹈、话剧等艺术门类在内的演艺类直播在抖音开播超过3200 万场,场均观众超过3900 人次。当线下演出遇困的时候,线上直播为文艺产业开辟出新的空间。

打赏成演艺经济新形态

直播给演出提供“第二舞台”的同时,也缓解了疫情期间演员的经济压力。目前,打赏是直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移动互联网经过10 年发展,中国网民的付费意识已经逐渐成熟,很多用户愿意体验线上演出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并为此支付一定费用。由于直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平时观众较少的演艺类别也可以收获几百万观众在线。这为传统文化演出创造高票房、高收益提供了庞大的群众基础。

截至2020 年年底,全行业网络主播账号累计超过1.3 亿,至2021 年,有收入的主播有2541 万人,2022 年行业整体直接带动就业4132 万人,间接带动就业124 万人。这意味着直播作为网络文艺的新阵地,给创作者创收带来了更多可能。

李树建变身“老顽童” 开网络直播为豫剧代言

2020 年3 月,从艺46 年的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第一次在抖音开播。3 个小时内,他的直播间涌进了157 万人次,涨粉超过10 万。这场直播的打赏收入李树建全部捐给剧团,用作团费开支。

2021 年7 月,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的获奖剧目《醒·狮》原计划在成都进行线下演出,由于疫情原因,演出临时以1 元票价转为线上直播,最终吸引了超过340 万人付费观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认为,直播打赏已成为演艺经济的新“舞台”与新形态。而这一点,不仅仅是源于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近年来民俗类演出受影响大,传统曲艺演出观众老龄化,国内演出市场不成熟,上下游产业链没有真正打通等问题,也能借由直播的新形式带来转机。

《报告》显示,近1 年,抖音演艺类直播打赏收入同比增长46%,超过6 万名才艺主播实现月均直播收入过万元。抖音直播已开播戏曲中,73.6%获得过打赏收入,其中,不仅有受众广泛的京剧、豫剧、黄梅戏、越剧,还有潮剧、庐剧、花鼓戏、傩戏、茂腔等濒危剧种。抖音非遗类直播每天开播1617 场,打赏总收入同比增长533%,在直播间听戏曲、赏民乐、看演出成为新潮流。

直播打赏为演艺经济注入新的生命力,对此,创办了北京首家民营黄梅戏剧团的戏曲主播林蜜蜜深有感触。疫情发生以来,线下演出一次次取消,她把剧团“搬进”直播间。靠着戏迷们的点赞和打赏,林蜜蜜不仅能够维持剧团运营,还以剧团的名义资助了4 个孩子学习黄梅戏。“除了养‘团’糊口,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直播间里有不少人因为我的演出成了黄梅戏的新粉。”

“线上直播为演艺行业带来新传承、新增量,其本质是一种内容经济,本质上是内容付费,通过内容换取经济收入,这是无可厚非的。”李彪表示,演员通过打赏获得收入,从而可以再精进技艺、传承手艺。但与线下观看不同,在直播平台上,观众观看体验不好就会马上离开,这也要求演员必须通过打磨、提高自己的技艺来吸引观众。

传统文化在线上的流行,也开始反哺到线下的剧院。沈阳的南风大剧院长期上座率仅为20%左右,剧场经营面临困境。通过线上直播“种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上座率有了明显提升。

作为网络文艺新业态,直播不仅为个人文艺创作者提供展示舞台,也开辟了数字消费的新场景。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剧院在直播中将高规格音乐剧呈现在方寸屏幕间,通过近距离的机位视角,让普通大众也能对表演细节一览无遗,2022 年已吸引线上观众超过700 万人次。

直播间里传承传统文化

因时代变迁、多元文化冲击、缺少演出市场等原因,一部分非遗类演出项目面临濒危境地,成为需要保护才能传承下去的手艺。那些祖辈们经年累月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正借助直播迎来新的生机。

打赏收入不仅改善了主播个人生活,也让濒危非遗项目的传承更有动力。在人口只有两三万的少数民族京族,有一种特色乐器“独弦琴”,2011 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2021 年起,京族女孩赵霞开始在直播间演奏独弦琴,打赏收入帮助她弥补了线下非遗教学点的亏损,让她能在广西的边陲小城把独弦琴教学维持下去。李彪认为,直播打赏的外溢效应对于小众、濒危的艺术类目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助力濒危非遗演出再现活力,有助于演艺生态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抖音直播运营负责人袁思会介绍,2022 年以来,抖音相继推出“优质主播扶持”计划、“DOU 有好戏”计划、“舞蹈传承”计划、“DOU 有国乐”计划,从资源、流量、服务等方面帮助更多优秀主播打造“新舞台”。在相关计划助力下,2022 年,抖音演艺类直播场次同比增长95%,累计观看人次同比增长85%。

在用户侧,传统文化演出也在收获新观众。镜头前的表演,镜头后的排练、装扮,镜头外的历史文化讲解,都让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演出艺术产生认知和认同,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加入直播,传统演出艺术在年轻人中有了传承。《报告》数据显示,中青年群体占比喜好文艺类直播人群的79.8%,其中24 岁~30 岁占比30.7%,31 岁~40 岁占比45.7%。传统文化以直播的形式正在被年轻人积极拥抱。

与此同时,观众的年轻化和多元化也反推文艺创作者不断提升自身技艺和互动能力,和线下演出形成良性互补。2022 年“五一”假期,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戏曲专业的学生在老师黄智国的带领下,开始在抖音直播戏曲舞蹈,30 多场直播吸引了90 后、00后粉丝10 余万,直播间成为他们的“练习场”。

2020 年8 月8 日,“华彩秋韵”系列音乐会的首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并进行全球首次舞台艺术“5G+8K”直播

在出生于1997 年的京剧演员、梅兰芳第三代传人郭雨昂看来,在直播间唱京剧对戏曲传播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创新。在直播间,他可以和天南海北的观众互动,把京剧唱段和历史典故科普出去,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京剧。郭雨昂的直播尤其受年轻人欢迎,人数最多时同时有6000 名观众在线,比剧院演出还要多。对此,郭雨昂感慨:“我仿佛看到了戏曲的黄金时代正在直播间里复兴。”

“云演出”“云音乐”“云戏曲”等各种文艺直播层出不穷,从“舞台上的戏曲”“唱片上的戏曲”变为“电视上的戏曲”,而今又演变为“短视频中的戏曲”“直播间的戏曲”。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指出,直播对网络文艺领域迸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只体现为经济价值,也影响着文化格局。经过不断探索,直播已经从舞台艺术的辅助、补充展现形式,实现与戏剧、戏曲、话剧、歌剧等艺术的深度融合,对年轻人拥抱传统文化,展望新一代文艺形态和文化样貌具有重要意义。

在直播间这一“新舞台”上,文艺创作者们找到了新的职业自信,打赏收入为文艺传承增添助力,文艺的影响力也在更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心里发芽壮大。传统文化已经通过直播平台与现代互联网相结合,以直播为载体的网络文艺日益成为引领青年群体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潮流。

猜你喜欢

演艺直播间文艺
“羲和号”开直播间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1942,文艺之春
我们的直播间
小鬼进军直播间
进军营直播间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文艺范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