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1-16赵世光钱森和丁佳红柴瑞娟疏国胜薛正莲

广州化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物制药工程专业

赵世光,钱森和,丁佳红,柴瑞娟,王 洲,疏国胜,薛正莲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成为第一需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医学类、药学类、生物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源动力。生物制药产业已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目前,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向中国转移,极大地拉动了国内生物制药人才的需求[1]。2012年,教育部将生物制药专业列为特设专业,迄今,国内近百余所本科层次高校开办了生物制药专业,主要分布于综合类、医药类、理工类及师范类高校,在专业特点和办学内涵等方面各有特色[2-4]。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学校办学定位明确,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我校工科办学定位及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我校于2016年申报并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生物制药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同年开始招生。专业成立以来,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1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生物制药作为我国的战略新型产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研发竞争和服务竞争。相应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生物学扎实,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制药相关知识,同时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和产业服务的应用型能[5]。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社会对生物制药人才的需求特点广泛调研基础上,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准定位。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生物学、药学、工程学基础,系统掌握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生物制药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定位于:生物、医药相关行业从事生物药物研发、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控制等岗位;食品与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局、疾控中心、海关、商检等政府事业单位从事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岗位;药物、生物制剂的市场销售、技术服务、医药商务等岗位。

2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产业。除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契合行业、企业需求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样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为此,我们参照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标准,确立了“学校-行业-企业”三方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凸显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在培养目标制定阶段,对安徽省、长三角区域的生物制药企业开展广泛调研,明确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在培养方案制定阶段,邀请安徽省生物工程学会、安徽安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学者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先期制定了《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后继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在持续调研和充分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进行了持续改进,修订完善了2018、2019版培养方案,形成了有别于省内其他9所生物制药专业高校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环节,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突破点,充分利用与皖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微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与多家制药企业合作共建的“校企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激发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聘请企业生产管理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构建了“双向参与、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3 持续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建设

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和核心,为此,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准,科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6]。确立生物学知识模块、药物学知识模块、制药工程学知识模块、实践训练模块的课程配置与学时比例。构建由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等组成的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中,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生物化学获省级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分离工程、药物分析化学、生物统计学等5门课程列为校级教改课程。实验课程建设中,在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创新,正确处理实验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时数有限性的矛盾,优化相关实验项目的重复性,减少了传统验证性实验的数目,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数目,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依据生物制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了全部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并及时引进与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每门课程大纲中设立了课程目标,以及对应目标的达成度,通过计算达成度来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掌握情况。同时,严格规范教学管理,制订了理论课程考核、实验教学考核、实习日志、实习规章制度、实习考核等一系列文件,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4 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对标“国标”,实施教师队伍标准化提升建设。依据“高等学校本科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中的“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求,依托我校的“博士化工程”、“教师进修培训工程”等多形式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专业骨干教师以访学、进修、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形式开拓视野,获取新知。先后送出4名教师赴国外高校访学,2名教师赴国内访学研究,将国际新颖的教学理念及国内高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专业教学中,提升了教学效果。目前已形成12人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8人,年龄、学历及职称结构合理,达到“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求,满足了专业长远发展和教学需要。

重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在骨干教师中实施企业轮训制度,派遣专职教师到张恒春制药有限公司、芜湖诺威制药等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培训,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聘请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上海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9名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负责认识实习、暑期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协助教学。目前,已形成了“12+9”的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

5 提升实验教学保障能力 改革实习实训教育教学模式

加大投入,提升校内实验教学条件,保障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培养。配备了能承担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室,投入资金5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水、电维修改造;对现有实验室进行了优化整合,建成专业综合实验室、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室等4个功能性实验室;投入30万元,新建成一条药物制剂综合实训生产线;投入120余万元,增购教学仪器设备;现有教学实验室面积1000 m2,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额60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实验教学。

积极拓展实践教育基地,改革实习实训教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上海、南京、芜湖等地行业骨干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紧密合作,先后建成正大天晴、臻格生物等7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安徽工程大学-药明生物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获专项校级质量工程立项。开展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在低年级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组织学生集体赴企业开展“参观式”见习,高年级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则采取“分散式”教学,将学生分为6-8人的小组,分别赴合作企业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开展一线顶岗操作实习;对于毕业论文(设计)教学,采取双导师制指导,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联合指导,从校内工程训练逐步向企业研发、生产一线过渡,设置不低于20%的毕业设计选题源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将毕业论文和设计落在企业实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以上措施有效保障了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快捷的渠道。

6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因材施教,结对培养。自新生入学始,以8~10人一小组的形式将学生随机分配至专业教师名下,将“导师制”培养形式贯穿于四年教育全过程,实现了集中教学与分散教育的互补。教师将部分学生纳入个人科研项目小组中,结对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提升其科研素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团活动、学科竞赛、项目研究、考研交流、创业就业指导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指派专门教师指导2016级学生发起并获批准成立了“安徽工程大学生物药物与健康协会”,该协会成立以来共开展“妙皿生花微生物培养大赛”、“生物标本大赛案例分析”、“新冠疫情下的用药安全知识竞赛”等社团活动12次,参与学生数辐射至全校其他专业约1030人(次)。

依托学科竞赛,促进“双创”人才培养。生物制药专业开办以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教师组织、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安徽省大学生标本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各项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学生的竞赛参与率、科研项目参与率占本专业在校学生的60%以上,其中,仅2016级学生共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参与学生人数12人(次);“安徽省大学生标本制作大赛”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与学生人数23人(次);4名同学参与教师科研获授权专利1项,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7 结 语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安徽工程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明晰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持续改进;构建了模块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多渠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实验教学硬件保障能力,改革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构建了“导师制”特色培养模式,依托学科竞赛,促进“双创”人才培养。以上举措成效显著,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生物制药工程专业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发展
我国生物制药工程的创新发展趋势分析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