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3-01-15刘勇林白雪霞杨才德李登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线体针刀椎动脉

刘勇林 白雪霞 杨才德 李登科

(1.甘肃省康乐县人民医院康复科,甘肃 康乐 73150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变引起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能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以及心理健康。笔者运用杨才德副主任医师总结的“椎五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甘肃省康乐县人民医院康复科2019年6月—2021年6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例,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1~70岁,平均42.6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6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0~68岁,平均41.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相关的标准:(1)曾有猝倒发作,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椎动脉型颈椎病及中医辨证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的患者;(2)年龄20~70岁,性别不限,愿意接受椎五针埋线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1)虽符合诊断标准,但是伴有严重的心、肺、脑、肾等脏器相关疾病,可能会影响到疗效观察的患者;(2)心、脑、肝、肾功能、心电图指标明显异常,或接受相关治疗的患者;(3)眼源性、耳源性、脑源性眩晕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采用椎五针埋线针刀治疗。

1.5.1.1 定点 “椎五针”[3],共5个治疗点。项A点:枕外隆突正中向下(2.5±0.5)cm,旁开2.0 cm处,左右各1个点;枢中点:枢椎棘突中间1个点;枢外点:枢椎棘突左右各1个点。

1.5.1.2 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位、定点、在术区用碘伏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选用34 mm长7#埋线针刀(扬州市五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线体用3 cm长4-0的PGA或PGLA线体,右手持埋线针刀进行操作治疗。项A点:左手在定点处按压,右手持针,将带有线体的针具抵住皮肤,轻轻加压后快速突破,向尾侧倾斜针体,在帽状肌腱下移行,线体完全没入皮下时,旋转针体,回提针具,将线体留在皮下,然后再略微改变方向,穿刺数下,针下有松动感后出针,按压后创可贴贴敷。枢外点:针体突破至一侧的枢椎棘突外上侧缘,松解数下,针下有松动感后旋转出针,把线体留在皮下。枢中点:针尖到达第2颈椎棘突中骨面,旋转针体,回提针具,将线体留在皮下,然后再稍微改变方向,穿刺数下,针下有松动感后出针,按压后创可贴贴敷。每2周1次,3次为1个疗程,6周后观察临床疗效。

1.5.2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刺治疗。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4]和《埋线针刀百问百答》[5]中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制定。主穴:颈夹脊、风池、大椎、天柱;配穴:太阳、大杼、玉枕、头维、百会、四神聪、三阴交、太溪、行间等。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每穴常规消毒,进针后行捻转提插手法,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7 d,继续第2个疗程,6周后观察临床疗效。

1.6 疗效评定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痊愈:眩晕、头痛等症状消失,颈部活动受限。显效: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压痛消失,但仍有轻度颈部僵直,颈部左右旋转稍受限。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х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椎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治疗。见表1。

表1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综合征,又称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10%~15%[6]。颈椎病是在基础因素和诱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病的,而交感神经则是将二者结合的关键因素[7]。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失稳等颈椎退行性变以及血液流变学等体液因子改变以及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弹性降低、管壁僵硬、血管狭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础因素;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所导致的颈部疼痛、颈椎功能障碍所导致的本体觉紊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诱发因素。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以椎动脉供血不足为病理基础,以间歇性眩晕及发作与头部活动有明显关系为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受压、刺激、颈椎失稳等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最常见原因,常见有环枕筋膜挛缩,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失稳,钩椎关节增生,项韧带钙化,颈椎曲度改变,颈部肌肉慢性损伤等。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已被大家所公认[8-11],故本临床研究选取常规针刺这一疗效肯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作为对照组。

局部解剖学可知,椎动脉的第3段位于枢椎横突孔下口到枕骨大孔处,椎动脉在此处经历了多个弯曲,以便适应寰枢椎的运动功能,而且左右侧椎动脉常常互相代偿,使脑部血供正常。如果椎动脉经历弯曲部位的软组织如由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下斜肌和头上斜肌围成的枕下三角出现问题,或者寰枕后膜等因无菌性炎症而发生痉挛、粘连、水肿等病变,使椎动脉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性痉挛;或枢椎发生移位使两侧椎动脉受扭曲、挤压,椎动脉血流量减少等等,这些原因都可引起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病[12,13]。

笔者运用杨才德副主任医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特色疗法“椎五针”,通过埋线针刀松解寰枕部与第2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改善和解除寰枕部软组织的粘连、挛缩、疤痕、堵塞等病理变化,改善和消除神经及血管的卡压现象,从而促进局部组织代谢,增加椎动脉的血供。

选取“椎五针”[14-16]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点进行松解、减压和剥离,正好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既针对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失稳等颈椎退行性变以及血液流变学等体液因子改变以及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弹性降低、管壁僵硬、血管狭窄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础因素,又针对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所导致的颈部疼痛、颈椎功能障碍所导致的本体觉紊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诱发因素。枢椎棘突附着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寰椎附着头后小直肌,项A点附着头上斜肌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椎五针”的位置完全覆盖了枕后三角,通过“椎五针”的治疗,调整了寰枢关节周围的状态和枕后三角的肌肉关系,使颈椎恢复了动态平衡,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的血流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就会得到改善。

根据中医筋柔才能正骨,“筋柔骨正”的理论,松解、解除肌紧张、肌痉挛,可以纠正寰枢关节的紊乱,恢复颈椎的失稳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17]。同时穴位埋线又发挥了“长效针刺”的优势,治疗次数少,能有效缩短疗程,短期内控制病情发展,双向良性调节,修复机制。针刀和埋线各有所长、互为补充,配合运用而相得益彰,收到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椎五针”埋线针刀在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操作安全、经济实用,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线体针刀椎动脉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冲压车间规划设计方法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浅谈重型承载式AGV装配线体的应用
认识AFTMA飞蝇钓线的规格——飞蝇本线的两种线性:线体形状与线体比重(下篇)
聚对二氧环已酮线体内埋置降解情况的初步探讨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