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2023-01-15葛永彬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傅青主李时珍思政

葛永彬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心血管科,天津 300380)

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着力课堂思政建设和改革,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全面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1 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中医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下,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长期斗争中逐步发展并形成的文化瑰宝。中医内科学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学科的一门主课。深度挖掘中医内科学课程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合理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既是培养专业的中医临床医生的需求,也是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需要[2,3]。

2 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中医内科学教学”向“中医内科学思政教学”的改革,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教材为载体,改变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凝炼思政教育元素,将教学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更好地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度。见表1。

表1 中医内科学部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2.1 精湛的专业技术 如“瘿病”医案选读[4],钱伯文老中医曾接诊一名女性患者,西医诊断“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右侧有一鸽蛋大小的肿块。钱老用海藻玉壶汤和内消瘰疬丸加减治疗,前后5诊,甲状腺肿块基本消失,随访多年,一直没有复发。还可以讲名医轶事,鲜为人知的“中医外交”[5],1962年初,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因左肾结石导致左肾功能丧失,西医建议将丧失功能的肾脏切除,但苏加诺希望中医能解除他的病痛。中国政府派医疗组赴印尼,岳美中采用六一散加减,服药91剂后,左肾结石影消失,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授课教师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明白精湛的医术是医生的立身之本,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根本,增进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求实的治学态度 讲“胸痹”常用方血府逐瘀汤,举王清任的例子。他每经过义冢、刑场便观察、解剖尸体,曰“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何异于盲子夜行”[6],他留给后人的《医林改错》,纠正了前人不少脏腑解剖错误,是所处时代中医解剖学的一大进步。在讲“中风”辨证要点时,谈谈王清任对口眼歪斜症状的认识困惑,“凡病左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右;病右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左。此理令人不解,又无书籍可考……余不敢为定论,以待高明”。教学工作中,鼓励学生要敢于存疑求惑,要有客观批判、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对于不明白的医理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逊踏实的治学态度。

2.3 惟新的求学精神 《尚书·夏书·胤征》:“旧染污俗,咸与惟新”。惟新,更新之意。历代医家对“肺痨”的了解就是一个不断深入更新认识的过程。早在《灵枢·玉版》云:“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认为本病属“虚劳”范畴,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以补虚为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首次出现“劳瘵”的病名。表现症状“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限于历史的局限,当中夹杂了“鬼邪”的成分。《中藏经·传尸论》曰:“传尸者,非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因感其邪,遂成其疾也”,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直到明代,《医学正传》云:“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进一步提出“杀虫”和“补虚”2大治疗原则,为后人治疗肺痨提供了新的思路[7]。通过历代医家对肺痨源流的研究,让学生明白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总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疾病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辨证发展过程。

2.4 怀仁的济世义心 讲到“血证”的吐血章节,我们举传世良药“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的例子。曲焕章拜“滇南神医”姚洪钧为师,遍走山川,采草配药,治病救人,终于研制成功了又称百宝丹,被誉为“外科圣药”,解除了无数老百姓的伤痛疾苦。抗战时期,他捐赠了大量百宝丹挽救前线将士性命,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百宝丹也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享誉海内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家人无偿将药方献给了国家,更名“云南白药”,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济世救人做贡献。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讲述抗疫期间的优秀事迹。当新冠疫情肆虐,前方生死未卜时,一批批医生不顾个人安危,选择成为这场疫情防控战的逆行者。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白衣作甲,处处体现医者仁心。通过课堂授课,教师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更让学生产生共情,增强医生的职业荣誉感[8]。

2.5 力行的实践精神 脾胃病证讲“胃痛”发生的病因病机,可以介绍李时珍的脾胃观[9],“脾土为万物之母,母得其养……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李时珍主张健体防衰,须重视脾胃,治疗上“土虚补母,可用桂心、茯苓”。其中,《本草纲目》选用培补脾胃的方剂达280多首。作为知识点拓展,可以讲李时珍呕心沥血编著《本草纲目》的坎坷过程。求学时期,李时珍因肺痨卧床数月,经父亲精心调治转危为安,也使其人生道路发生重大转折。从此,他跟随父亲治病救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行医过程中,发现之前的本草书中有不少错误和遗漏,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本草专书。他参考近千种文献,经过多次大修改,花费毕生心血,年近花甲终于完成鸿篇巨著。当时没有名家的推荐和政府的支持,书商不敢贸然刻印,为此,李时珍两下太仓,拜访名家,坚持不懈,前后历经12年终于由金陵出版商刻印出版发行,得以流传于世[10]。通过李时珍锲而不舍完成《本草纲目》的案例,教师教导学生面对困难时要有恒心、有毅力,树立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实践精神。

2.6 明德的修身之志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乃美德之意,指才德兼备之人。在“痹证”的授课中,教师可以讲解傅青主“从肝治痹”的学术思想[11],他认为“一身皆痛……治肝为主,盖肝气一疏,诸痛自愈”,傅青主在妇科、内科、儿科、外科等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撰写《傅青主女科》《青囊秘诀》等著作至今流传于世,堪称中医大师。他重视医德,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不讲贫富,体恤弱势群体妇女的疾苦,是开创妇科治疗的一代先锋。傅青主博极群书,经、史、子、集精心览读,诗、文、书、画诸方面,造诣颇深,其因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被后世称为“清初六大师”。通过展示傅青主的名家风采,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做一名良医要有扎实的学识、高超的医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3 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课程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中医专业教育和思政德育融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培养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可促进中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医人才,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傅青主李时珍思政
傅青主,一代妇科大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解码李时珍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药神李时珍
思政课“需求侧”
秒变戏精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傅青主女科》经前泄水考*
傅青主保产无忧散的临床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