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藿香和中汤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

2023-01-15王熙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藿香肠系膜

王熙国

(陕西省镇巴县中医院儿科,陕西 汉中 723600)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而发病,亦有报道认为与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常易反复发作,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或便秘,加重则有发热等症状。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3~7岁小儿,男童发病率较高。若失治误治,病情迁延,常致腹痛反复发作,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伴发食欲不振,形成疳证。笔者用藿香和中汤治疗该病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7月—2019年5月陕西省镇巴县中医院儿科门诊收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7例;平均年龄(5.5±2.1)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6例;平均年龄(5.4±2.3)岁。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及《超声医学》[2]中腹痛的有关诊断标准拟定。(1)发病前多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2)主要证状有腹痛、呕吐,或有发热,有时伴有便秘或腹泻;(3)腹痛以脐周或右下腹常见,性质不固定,可阵发隐痛或痉挛性疼痛;(4)腹部彩色B超显示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1.0 cm以上的淋巴结肿大。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汪受传等主编的《中医儿科学》[3]相关内容拟定。寒湿互结、气滞湿阻证:有外感风寒或进食冷饮史。腹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便秘或便溏,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濡或沉紧。

1.4 纳入标准 (1)年龄3~7岁;(2)能够按规定完成1个疗程;(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1)外科急腹症及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等其他腹部疾病者;(2)有腹泻、肺炎、肠息肉等其他明显或严重感染者;(3)肠寄生虫病;(4)未按规定用药或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影响疗效评价者;(5)已知对藿香正气散或胶囊成分过敏者。

1.6 治疗方法 观察组用《医宗金鉴·腹痛门》藿香和中汤全方:藿香10 g,砂仁6 g,羌活6 g,苍术10 g,陈皮10 g,厚朴6 g,甘草5 g,山楂10 g,香附10 g,白芷6 g,紫苏叶6 g,川芎6 g,生姜5 g。全部用康仁堂中药配方颗粒剂混装,分为2袋。<4岁每次0.5袋,4~7岁每次1袋,皆为每日2次。对照组按病原病情采用不同的抗生素治疗,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4∶1)干混悬剂[上海海虹实业(集团)巢湖金辰药业有限公司],按每日90 mg/kg计算,分2次服用;清热散结胶囊(湖南天济草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一次2~4粒,日3次。2组必要时给予退热及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均以7 d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儿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的治愈率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8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常规、C反应蛋白正常,腹部高频彩超未见肿大淋巴结。(2)有效:体温正常无反复,腹痛缓解但时有发作,腹部压痛明显减轻,血常规、C反应蛋白正常,腹部高频彩超复查肿大淋巴结减少或缩小。(3)无效:腹痛无缓解,发热仍反复,仍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血常规、C反应蛋白无明显变化,腹部彩超复查肿大淋巴结改变不明显。

1.9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х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治愈率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74.07%(20/27),高于对照组的51.85%(14/27),P<0.05。见表1。

表1 2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愈率比较 [例(%)]

2.2 2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服藿香和中汤的患儿有4例出现大便稀软、矢气增多、食欲增加,疗程结束后即体复正常;对照组有3例患儿服药的前3 d恶心、呕恶、腹泻症状加重,改为餐后30 min服药症状缓解,其中2例出现皮疹,予临时抗过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儿童的免疫功能较为活跃,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细菌毒素通过淋巴管侵入到肠系膜淋巴结时,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周围,收集沿肠系膜血管及分支分布的淋巴管的淋巴液。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较久,肠内细菌、病毒或毒素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4],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对各种病毒及炎症刺激的反应迅速,肠系膜淋巴结在受刺激后5~10 d增大近5倍。所以常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而发病。

查阅古代文献,未发现有关病名记载,中医把本病归属于“腹痛”范畴,病位在脾胃及大小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外易受寒邪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六腑以通为用为顺,经脉以流通为畅,凡腹内脏腑、经脉受寒侵袭或肠胃为乳食所伤,中阳不振,经脉瘀滞等,均可引起气机壅阻,经脉失调,凝滞不通而腹痛。《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心腹痛》:“小儿心腹痛者,肠胃宿挟冷,又暴为寒气所加,前后冷气重沓,动与脏气相搏。随气上下冲击心腹之间,故令心腹痛也”。据此,本人临证41年,小儿因为阳气未充,易为寒邪所伤,认为寒湿互结、气滞湿阻为本病的根本病因病机。故治疗以散寒化湿,行气导滞为法。选方藿香和中汤治疗。方中藿香、砂仁、苍术3味药气味均为辛温香燥,具有化脾胃湿浊、辟秽和中、醒脾理气之功;《本草正义》论藿香:“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温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物”。《本草经疏》说砂仁:“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本草正》评苍术:“苍术,其性温散,故能发汗宽中,调胃进食,去心腹胀疼,霍乱呕吐,解诸郁结,逐山岚寒疫,散风眩头疼,消痰癖气块,水肿胀满”。3味成为角药,共为君药。厚朴、陈皮、香附行气除满,燥湿芳化于中焦;厚朴、紫苏叶均能畅气醒脾,一升一降,能令中焦气机舒畅;紫苏叶又能宣发肺气于上焦,舒达肝气于下焦,令卫气宣发于表,不致内郁,反映了中下二焦并治的结构。这也是平胃散的主方,该方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运动,增强消化机能,以达到芳香健胃助消化,同时可调节胃肠运动,通过缓解平滑肌痉挛而缓急止痛,保护胃黏膜不受损害,对非特异性炎症有抑制作用,可抗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经药理试验[5]证明:平胃散加味可以增强胃蠕动,确有开胃健脾,或健胃的作用;增强胆碱酯酶活力,确能止泻;增加胃蛋白酶及淀粉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增强肠吸收功能,确有益脾健脾功效。羌活、白芷、紫苏叶、生姜、川芎疏散风寒又通络,化湿行气又止痛。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不沉,雄而善散,长于疏散表寒,祛除风湿,解痉止痛。风能胜湿,这里羌活用量仅用6 g,不能量大。山楂消一切饮食之积,又能消胀散结,《日用本草》中说:“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现代药理研究[6]表明,山楂和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增强局部血流量,促进局部对炎症渗出物的吸收,还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日华子本草》曰:“川芎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本方是在藿香正气散的基础上加减的,藿香正气散的药理研究[7]表明该方有如下作用:(1)解痉:对离体十二指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对抗乙酰胆碱、水杨酸毒扁豆碱引起的肠痉挛,其机制可能与阻断M受体有关。(2)抗菌: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细菌有明显抗菌作用。(3)镇痛:对热板法等多种致痛模型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此外该方还有抗病毒、抗过敏、促进免疫、镇吐和调节胃肠等作用。该散剂无明显的毒副反应,服用方便,易于携带,患儿家长易于接受。综上所述,本方能有效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寒湿互结,气滞湿阻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藿香肠系膜
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药物的药理学与护理学作用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探究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