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炭-白土吸附剂对鱼油中3-氯丙醇酯的吸附性能研究

2023-01-14宋诗军董芮娟陈小娥方旭波刘苏婷鲍佳丽吴梦园

核农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丙醇鱼油等温

张 芳 宋诗军 董芮娟 陈小娥,* 方旭波 刘苏婷 鲍佳丽 吴梦园

(1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2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3舟山新诺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浙江舟山 316101)

3-氯丙醇酯(3-monochloropropane-1,2-diol esters,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s)是近些年出现的油脂污染物,是油脂精炼过程中相伴产生的加工污染物,有学者已发现其在多种食用油中存在[1-2]。其中,3-氯丙醇酯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油脂加工行业的关注。3-氯丙醇酯是油脂在高温加工条件下产生的副产物,由氯离子取代三酰甘油的酰基形成[3],其分子式为C3H7ClO2,属于氯丙醇酯类物质,包括3-氯丙醇-1-单酯、3-氯丙醇-2-单酯及3-氯丙醇双酯三类化合物。3-氯丙醇酯被胃脂肪酶水解生成的3-氯丙醇具有肾脏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风险成分,因此研究如何有效脱除鱼油中的3-MCPDE显得十分关键[4]。

目前常见的降低油脂中3-MCPDE 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油脂精炼过程中除去能够形成3-MCPDE的前体物质,例如含氯化合物、单甘酯或甘二酯等[5];二是研究油脂中3-MCPDE的有效脱除方法,如分子蒸馏法[6]、吸附法[7]等。吸附法可根据被吸附物质的理化性质对吸附剂进行设计合成,已被广泛应用于去除疏水性有机污染物[8],常见的吸附剂有粘土、活性炭、沸石、生物炭等,但现有吸附剂对3-MCPDE 的脱除效果均不理想[9]。如杨威等[10]采用3 种吸附剂对花生油中的3-MCPDE 进行脱除,发现3 种吸附剂的脱除率表现为YS-900 型活性炭>活性白土>普通活性炭,最佳脱除率为23.5%;李雯[11]比较四种不同吸附剂对茶油中3-MCPDE的脱除效果,发现合成硅酸镁的吸附效果最佳,但吸附率仅为42.4%。因此,需要改性或发掘新的3-MCPDE吸附材料[12-13]。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兴的吸附材料,是由不同的生物质材料在特定气体环境下,经过煅烧后所形成的富碳产物[14]。制备生物炭的原材料来源广泛,如有机废弃物[15]、秸秆[16]、果壳[17]、虾蟹壳等[18-19],同时,生物炭孔隙结构丰富、富含官能团且具有更高芳香性[20],作为吸附材料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研究表明,将生物炭与其他吸附剂进行复配,复合生物炭吸附Cr 的效果较高岭土和膨润土分别吸附的效果更好。Wang 等[21]将煅烧后的花生壳分别与高岭土和膨润土进行混合,制成两种复合生物炭,吸附效果明显增加。Ghaffar 等[22]制备了木质生物炭-石墨烯纳米片复合吸附剂,与纯生物炭相比,孔隙率增加,吸附效果更好。目前,国内外关于吸附法脱除油脂中3-MCPDE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油方面,鱼油作为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海洋油脂,其加工过程中也存在3-MCPDE,因此研究吸附法脱除鱼油中的3-MCPDE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本研究以梭子蟹壳和活性白土为吸附剂原料,在无氧条件下高温煅烧,制备了一种生物炭-白土复合吸附剂,探讨不同吸附条件对鱼油中3-MCPDE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比表面积(brunauer-Emmett-Teller surface area,BET)、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表征分析其理化特性。采用动力学模型评价其吸附性能并描述吸附过程,旨在通过吸附平衡试验初步判断CBW 吸附鱼油中3-MCPDE 的吸附机理,为鱼油中3-MCPDE 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的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梭子蟹壳,舟山市海圣生物有限公司;甘油三酯型鱼油,舟山新诺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碱性蛋白酶(200 000 U·g-1),河南万邦实业有限公司;活性白土,乐山市洁净漂白土有限公司;硫酸、氢氧化钠,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苯、甲基叔丁醚、甲醇、异辛烷、异己烷,均为色谱纯,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乙醚、石油醚(90~120 ℃)、乙酸乙酯、苯基硼酸、溴化钾,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氯丙醇酯标准品:1,2-二亚油酸-3-氯丙醇酯(纯度≥97%),3-氯丙醇酯氘代同位素内标:1,2-二月桂酸-3-氯丙醇酯(纯度≥97%),上海安普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ES2255SM-DR 分析天平,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Vortex 漩涡振荡器,邢台钜都科技有限公司;ND200-2 氮吹仪,杭州瑞诚仪器有限公司;8860-5977B GC-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北京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DZF6020电热恒温干燥箱,绍兴市苏珀仪器有限公司;TENSOR II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布鲁克(北京)光谱仪器公司;ZEISS SUPRA55 SAPPHIRE扫描电子显微镜,德国卡尔蔡司公司;SK2-5-17TPB3 真空管式炉,卓的仪器上海设备有限公司;DF-101S数显磁力搅拌器,河南天辰仪器设备有限公司;AUTOSORB-IQ全自动比表面和孔径分布分析仪,美国康塔仪器公司;HY-12红外压片机,天津光学仪器厂。

1.3 试验方法

1.3.1 复合吸附剂制备 将梭子蟹壳进行挤压破碎后加入碱性蛋白酶和去离子水,酶添加量为5 000 U·g-1,在溶液pH 值8、温度60 ℃、液料比10∶1(mL∶g)的条件下反应6 h,过滤清洗得到脱蛋白的梭子蟹壳[23]。

蟹壳烘干后粉碎过40 目筛网,过筛后的粉末在60 ℃的烘箱中干燥。称取6 g 活性白土和30 g 梭子蟹壳粉末,置于480 mL 去离子水中混合搅拌5 h,过滤后在60 ℃烘箱中干燥12 h 达到恒重。分别称取梭子蟹壳粉末和混合粉末各30 g 放入镍坩埚中,将其置于流速为100 mL·min-1的管式炉中,以10 ℃·min-1的速率升温至700 ℃,炭化过程中持续通入氮气,碳化时间为2.5 h,待冷却至室温后取出。梭子蟹壳烧制的生物炭标记为CB(crabshell biochar),混合粉末制备的材料生物炭-活性白土复合物标记为CBW(crabshell biochar with white clay)。

1.3.2 比表面积测定 参考黄爽等[24]的氮气吸附-脱附法,分别称取30 mg CB和CBW在90 ℃下脱气2 h,再升温至150 ℃持续脱气12 h 后转入孔径分布仪中的分析站,由仪器自带软件分析。

1.3.3 扫描电镜测定 取少量CB 和CBW,分别用导电胶固定在样品台,设定加速电压为5~10 kV,放大10万倍和20 万倍,用扫描电镜观察CB 和CBW 的形貌以及具体结构。

1.3.4 红外光谱测定 参考韩及华等[25]的方法,分别取1 mg CB和CBW 置于玛瑙研钵中,加入0.1 g溴化钾后充分碾碎混匀,用红外压片机将粉末压成片后扫描,其采集范围为4 000~500 cm-1。

1.3.5 鱼油中3-氯丙醇酯的检测 参照《GB 5009.19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含量的测定》[26]第三法进行测定。鱼油中缩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s)的检测参考刘国琴等[27]的检测方法。

色谱柱条件:采用固定液为5%联苯-95%聚二甲基硅烷的石英毛细管柱(日本岛津SH-Rxi-5SiLMS 30 m×0.25 mm×0.25µm)。初始柱温60 ℃,以6 ℃·min-1的速率升温至130 ℃保持8 min,以20 ℃·min-1的速率升温至280 ℃保持7 min,进样口温度为250 ℃,载气为高纯度氦气,流速为1 mL·min-1,进样量为1 µL,分流比为100∶1。

质谱条件:电子轰击离子源(EI),离子监测SIM 模式,EI 离子源温度200 ℃,传输温度250 ℃,溶液延迟6 min。内标:m/z=201(定量),150;3-MCPD:m/z=196(定量),147,3-MBPD 衍生物:240(定量),242(定性);3-MBPD-d5衍生物:245(定量),150(定性)。

测得试验用初始鱼油中的3-MCPDE 含量为3.98 mg·kg-1。按下式计算3-MCPDE脱除率:

1.3.6 鱼油吸附试验方法

1.3.6.1 吸附剂种类对鱼油中3-MCPDE 含量的影响 分别称取50 g 鱼油于三口烧瓶中,真空条件脱水后加入2 g 不同种类吸附剂(CB、活性白土、CBW),80 ℃下恒温搅拌30 min,冷却静置20 min后过滤,检测鱼油中3-MCPDE的含量。

1.3.6.2 固液比对鱼油中3-MCPDE含量的影响 称取50 g 鱼油于三口烧瓶中,真空条件脱水后加入与油重比例为1∶250、1∶100、1∶50、1∶25、1∶10(w∶w)的CBW吸附剂,在90 ℃下恒温搅拌50 min,冷却静置20 min后过滤,检测鱼油中3-MCPDE的含量。

1.3.6.3 吸附时间对鱼油中3-MCPDE 含量的影响称取50 g 鱼油于三口烧瓶中,真空条件脱水后分别添加与油重比例为1∶25(w∶w)的CBW 吸附剂,在90 ℃下恒温搅拌10、30、50、70、90 min,冷却静置20 min 后过滤,检测鱼油中3-MCPDE的含量。

1.3.6.4 吸附温度对鱼油中3-MCPDE 含量的影响称取50 g 鱼油于三口烧瓶中,真空条件脱水后分别添加与油重比例为1∶25(w∶w)的CBW 吸附剂,在60、70、80、90、100 ℃下恒温搅拌50 min,冷却静置20 min后过滤,检测鱼油中3-MCPDE的含量。

1.3.7 CBW 吸附鱼油中3-MCPDE 和GEs 的验证试验 按照1.3.6 中数据分析得出最佳吸附条件,进行3次重复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

1.3.8 吸附动力学试验 研究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将50 g鱼油与2 g CBW 混合加热至80 ℃,经过恒温搅拌后,分别于不同时段取样,测量鱼油中3-MCPDE 的含量。为了探究CBW 吸附过程,分别使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模型对具体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Qt为t时刻CBW 对鱼油中3-MCPDE 的吸附量,mg·L-1;Qe为平衡吸附量,mg·g-1;K1为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常数,min-1;K2为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反应速率常数,mg·g-1·min-1。

1.3.9 等温吸附试验 在配制好的不同含量3-MCPDE 的50 g 鱼油中,加入2 g CBW,将温度调节为80 ℃,搅拌80 min,过程中间隔取油样,测量鱼油中的3-MCPDE含量。等温吸附曲线公式如下:

式中,Ce表示溶液平衡时的浓度,mg·L-1;Qm表示CBW对鱼油中3-MCPDE的最大吸附量,mg·g-1;Qe表示达到吸附平衡时CBW 对3-MCPDE 的吸附量,mg·g-1;KL表示和吸附位点的亲和力有关的Langmuir 常数,mg·L-1;KF表示和吸附能力有关的Freundlich常数;n是和吸附强度相关的常数。

1.3.10 解吸吸附试验 称取适量吸附平衡后的CBW 于石油醚中浸泡30 min,在50 ℃下搅拌30 min 后进行抽滤。抽滤后的CBW 经过400 ℃灼烧,冷却后按固液比1∶3(CBW∶8%硫酸),在55 ℃下酸化处理1 h。将酸化后的CBW用去离子水冲洗至pH值为中性,烘干粉碎后即得再生的CBW。根据1.3.7中最佳吸附条件测得再生CBW对鱼油中3-MCPDE的吸附脱除率。

1.4 数据处理

试验中每个样品均做3次平行,用Excel 202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Origin 2017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动力学曲线拟合,所有数据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使用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构与表征

2.1.1 比表面积分析 由表1可知,CB 的比表面积为140.23 m2·g-1,而添加白土的CBW 比表面积为277.40 m2·g-1,是前者的近2倍,且CBW 的平均孔径也较CB增大,说明添加活性白土后并未堵塞炭孔。

表1 CB与CBW的BET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rab shell biochar and crab shell biochar with white clay in BET

2.1.2 扫描电镜分析 两种吸附剂的电镜扫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CB放大10万倍的电镜图,可见高温煅烧后比表面积增大。图1-B 为CB 放大20 万倍的电镜图,表面孔隙结构明显、分布密集,但有不规则团粒。图1-C、D分别为CBW 放大10万倍和20万倍的电镜图,观察到表面附着一层白土,与CB 相比孔径明显增大、孔隙均匀未被堵塞,且排列分布合理,该结果与BET结果相一致。

2.1.3 红外图谱分析 两种吸附剂的红外光谱图如图2所示。吸附峰的波长范围值在4 000~500 cm-1,3 430 cm-1处的强峰可能与—OH 的拉伸振动峰相关。在2 919~2 851 cm-1的峰值中出现的振动分别是脂肪链上的甲基或亚甲基不对称造成的。在1 625 cm-1处存在C═O 的伸缩振动[28],CBW 在1 046 cm-1处出现强峰,这可能与Si—O 的伸缩振动有关。由图2还可知,CBW 经过高温煅烧后结构未被破坏,在797 cm-1处出现了Si—O—Si 伸缩振动[29]。CBW 在1 500~797 cm-1的峰强度明显大于CB,可能是因为负载活性白土携带的官能团增加了峰强度。

图2 CB与CBW的红外光谱图Fig.2 FT-IR of crab shell biochar and crab shell biochar with white clay

2.2 吸附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2.1 不同吸附剂对鱼油中3-MCPDE 含量的影响CBW 吸附鱼油3-MCPDE 的含量为1.41 mg·kg-1,吸附效果显著优于CB 和活性白土,这可能是由于CBW 负载了白土中的官能团,而活性白土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增强了吸附效果。

2.2.2 固液比对3-MCPDE 脱除率的影响 由图4可知,随着固液比的增大,CBW对鱼油中3-MCPDE的脱除效果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固液比为1∶25 时,3-MCPDE 的脱除率达到最高(34.89%),这可能是因为固液比增大时,吸附3-MCPDE 的量也不断增加。在1∶25 至1∶10 的区间时,CBW 对鱼油中3-MCPDE 的脱除效果比1∶25时的脱除效果差。可能是因为CBW 本身携带氯离子,且有研究发现3-MCPDE的形成机制可能是氯离子的亲核攻击环酰氧鎓离子、甘油骨架上的酯基和缩水甘油上的环氧基[30]。随着添加比例增大,鱼油中氯离子增加,额外生成的3-MCPDE 影响脱除率。综合比对,选择固液比为1∶25,该结果与王璐阳[31]的研究结果类似。

图3 不同吸附剂对鱼油中3-MCPDE含量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adsorbents on the content of 3-MCPDE in fish oil

图4 固液比对3-MCPDE脱除率的影响Fig.4 The effect of solid-liquid ratio on the removal rate of 3-MCPDE

2.2.3 吸附时间对3-MCPDE 脱除率的影响 由图5可知,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鱼油中3-MCPDE 的脱除率呈现先上升后平缓降低的趋势。吸附时间为50 min时,鱼油中3-MCPDE 的脱除率最高,达到46.68%,显著高于吸附时间为10、30 min时的3-MCPDE脱除率(P<0.05)。这与欧阳剑等[32]的研究结果相似。综合考虑能耗及脱除效果,选取50 min为最佳吸附时间。

图5 吸附时间对3-MCPDE脱除率的影响Fig.5 The effect of adsorption time 3-MCPDE removal rate

2.2.4 吸附温度对3-MCPDE 脱除率的影响 由图6可知,随着吸附温度的增加,其对鱼油中3-MCPDE 的脱除效果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吸附温度为80 ℃时,3-MCPDE的脱除率达到54.83%,显著高于吸附温度60 ℃、70 ℃时的脱除率(P<0.05),之后随着温度升高,脱除率缓慢下降,可能是在高温加热情况下有新的3-MCPDE生成,影响了吸附效果。

图6 吸附温度对3-MCPDE脱除率的影响Fig.6 The effect of adsorption temperature 3-MCPDE removal rate

2.2.5 验证试验 根据最佳吸附条件试验结果,本试验选取对3-MCPDE 脱除率最佳的吸附条件,即固液比1∶25,吸附温度80℃,吸附时间50 min,进行3-MCPDE 脱除率验证试验,重复3 次。从表2验证结果来看,该条件下CBW 对鱼油中3-MCPDE 的脱除率达到55.32%。

表2 最佳吸附条件下鱼油中3-MCPDE脱除率验证结果Table 2 Validation results of removal rate of 3-MCPDE from fish oil under optimal adsorption conditions

2.3 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曲线模型拟合

2.3.1 吸附动力学 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认为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是内扩散,吸附剂中仅有一种吸附点位;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认为反应速率的控制步骤是化学吸附,此过程中有电子的转移或共用[33]。有机物与活性炭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相互作用:氨键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π-π键相互作用、共价键相互作用以及静电作用[34]。为解析CBW 对鱼油中3-MCPDE的吸附动力学特征,本研究分别采用准一级动力学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参考王格平等[35]对缩水甘油的动力学研究方法,对吸附3-MCPDE 的数据进行拟合,拟合所得参数结果如表3所示,吸附动力学拟合曲线如图7所示。

表3 准一级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参数Table 3 Parameters of quasi first order and quasi second order dynamics equations

图7 CBW的准一级与准二级动力学拟合曲线Fig.7 Pseudo-first-order and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curves of CBW

从表3的拟合结果来看,CBW 的吸附过程与准二级模型方程的拟合度较高(R2=0.997),与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度稍低(R2=0.978)。由图7可知,前30 min吸附速率较快,60~80 min 时逐渐有平衡的趋势,吸附量急剧增加阶段为表面吸附阶段,缓慢增加阶段为孔内吸附阶段。数据与准二级动力模型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较高,推测吸附3-MCPDE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36],说明CBW 对3-MCPDE 的吸附速率受3-MCPDE 的扩散能力及其与功能基团的结合速率影响,且后者的影响更大。

2.3.2 等温吸附模型 常见的等温吸附模型为Langmuir和Freundlich[37]。为进一步研究CBW对鱼油中3-MCPDE 的吸附特性,分别采用这两种常见的等温吸附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Langmuir模型假设吸附过程为特异吸附,其表面不会发生迁移。每个活性吸附点位与吸附质作用趋势相同,且反应一直处于动态平衡[38],适用于分析单层的物理吸附过程[39]。Freundlich 模型则认为吸附是表面不均匀的多层吸附过程[40],吸附能随着吸附质层数的增加呈指数下降,直到吸附完成。其吸附行为可能包含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机制[41]。选择在3-MCPDE 浓度为0~30 mg·L-1的鱼油中分别加入2 g CBW,探究其随3-MCPDE 浓度改变后的吸附效果。与Langmuir 和Freundlich 拟合的等温曲线见图8,动力学参数见表4。结果表明,CBW 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相关性系数为0.997,CBW 与Langmuir 模型拟合后,其拟合相关系数为0.957,两者对鱼油中3-MCPDE 的吸附过程拟合相关性系数都很高,相比之下CBW 对鱼油中3-MCPDE 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说明CBW对鱼油中3-MCPDE的吸附过程为多层吸附。

表4 CBW对鱼油中3-MCPDE的吸附等温拟合参数Table 4 Fitting parameters adsorption isothermal of CBW for 3-MCPDE in fish oil

图8 Langmuir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曲线Fig.8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Isothermal adsorption model

2.3.3 CBW 再生解吸试验 油脂精炼后会产生含油的吸附剂,再生的吸附剂如果能够重复利用,可提高油脂加工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因此,研究其解吸和再生的特性也很重要。由图9可知,前2次解吸再生时,CBW 对鱼油中3-MCPDE 的脱除率为49.32%且基本保持不变,在第3、第4 次再生后脱除率才出现明显下降,说明其再生性能良好。

图9 CBW的再生解吸试验Fig.9 Regeneration desorption experiment of CBW

3 讨论

已有大量研究发现3-MCPDE 在多种食用油中存在[42]。3-MCPDE毒性不大,但经胃肠道分解所产生的3-三氯丙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3-MCPD)具有一般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潜在致癌性[43]。目前,世界各国针对3-MCPDE开始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2019年欧盟将食用植物油中3-MCPDE 的限量设定为1.25 mg·kg-1;鱼油和其他海洋生物油及其混合物的3-MCPDE 限量为2.50 mg·kg-1[44]。我国对食用油脂中3-MCPDE的限量尚未有相关的权威标准,如何有效降低3-MCPDE 的含量已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本试验结果表明,与单一的CB 和活性白土相比,CBW 在1 625、1 046 和797 cm-1处出现强峰,这是因为其负载了C═O、Si—O 以及Si—O—Si 等官能团,同时经过热解后CBW 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及合理的孔径分布,吸附能力明显提升,且比表面积增大。肖瑶等[45]制备的生物炭-膨润土吸附剂在1 550~500 cm-1的峰强度也出现类似官能团,可能是由于添加的膨润土具有丰富的官能团而增强了复合吸附剂的芳香性,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油脂中3-MCPDE 的吸附效果会受到吸附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周红茹[46]研究发现3-MCPDE 的生成受吸附温度的影响较大,时间为2 h 时3-MCPDE 生成量达到最大,但持续30 h 后,3-MCPDE 含量下降为最大值的十分之一。本试验在研究吸附温度和时间对鱼油中3-MCPDE 脱除率的影响时,发现吸附时间为50 min时的吸附效果最佳,当吸附时间继续增加,吸附效果随时间增加而下降,这与上述试验结果略有不同。

吸附剂种类也会影响油脂中3-MCPDE 的脱除效果。刘玉兰等[47]研究吸附剂种类、添加量对大豆油中3-MCPDE 的脱除效果,发现H-1号活性炭的脱除率最高,可达34.42%。Strijowski 等[7]发现煅烧沸石和合成硅酸镁对3-MCPDE 的脱除率为40%。本研究发现,CBW 对3-MCPDE 的吸附效果较上述试验结果略好,且再生解吸试验结果表明,CBW 重复利用后吸附性能较好,有良好的再生性,可见CBW 作为油脂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通过吸附平衡试验可初步判断CBW 吸附鱼油中3-MCPDE的过程是由化学吸附为主导的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通过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曲线拟合,发现CBW 吸附过程更接近于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这一拟合结果与陈茂等[48]的拟合结果不同,可能是由于吸附体系不同所引起,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试验仅研究了吸附法对鱼油中3-MCPDE 的脱除效果,尚未系统研究吸附过程中对3-MCPDE 的脱除机制,如吸附剂中氯离子含量对其脱除效果的影响等,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梭子蟹壳制成的CB 相比,添加了活性白土的CBW 负载了Si—O 和C═O 等官能团,吸附效果明显优于CB。采用CBW 对鱼油中3-MCPDE 进行吸附试验并优化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吸附温度80 ℃,固液比1∶25,吸附时间50 min 条件下,吸附鱼油中3-MCPDE 的效果最好,对3-MCPDE的脱除率达到55.32%,且CBW 的再生性良好,可重复利用。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不同浓度3-MCPDE 的鱼油吸附符合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表明吸附鱼油中3-MCPDE的过程中存在物理和化学吸附。

猜你喜欢

丙醇鱼油等温
手性磷酰胺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α-芳基丙醇类化合物
食品中3-氯丙醇酯的研究现状
众说纷纭话“鱼油”
众说纷纭话“鱼油”
食用油中3-氯丙醇酯的研究进展
中海海洋耕鱼油全产业链
棕榈油还能吃吗
不知鱼油真与假,白白吃了30年
快速检测猪链球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
纳米CaCO3对FEP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