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开展策略

2023-01-13戴茹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传统课程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数量和类型均较多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下仍旧有着极强的教化意义。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应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结合其价值导向与高校中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做好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树立学生的正确三观,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分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提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旨在为今后开展教学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使得一些西方思想传入到我国。高校学生尽管在年龄上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但在社会经验以及阅历上并不丰富,对于消极思想缺乏辨别能力,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更缺乏信仰,不利于其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做好其在高校中的教学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程度,更可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内的创新发展。

1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

1.1 利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凝集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之基。在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是其发展与创新的主体,其植根于中华大地,具有鲜明的特色,不仅有着较高的传承价值,更可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来看,其属于文化体系的一种,政治特征以及伦理特征极为明显,围绕儒家思想而建立,并将修身治国齐家等作为文化的核心要义。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于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教育,更是对于学生在思想层面上的教育。而这一过程无法在短期内即可实现,需经过一段较为漫长的历程才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而在价值取向上,高校需利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在教学中需避免利用几次简单的课程即希望收到教学成果。需针对学生展开对于传统文化的全面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1]。

1.2 利用创新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

从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来看,尽管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现了发展。但部分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仍旧存在重视不足的情况,仅将其作为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补充,更没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结合,导致高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而在价值取向上,需利用创新的眼光来对待传统文化,认知到其在当下社会的教化作用。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在保留其核心要义的基础之上,也在不断吸收不同时期的先进文明,也使得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与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次有着明显增加,也使得西方文化进入到我国,形成了我国文化思潮的多元化,这也给大学生的三观造成了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使得学生更为理智的看待现代文化,并不断吸收其精华来完善自身。而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其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自主性,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学习多元文化[2]。

1.3 利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下的普及率相较于从前来说有着明显的提升。由于传统文化的类型和内容均较多,并且与人文教育以及国学教育等在内容上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也使得部分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混淆,还有部分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以及人文教育进行替代教育,均给学生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造成较大的影响。人文教育在侧重点上偏重与对于文明礼仪、人文素养、艺术修养等教育;而国学教育针对固有的学术体系进行教育,在内容上相较于传统文化来说较少。而在价值取向上,需利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做好其与人文教育以及国学教育的区分,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3]。

2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

2.1 做好课程建设

为保障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进行,需做好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得以实现规范化发展。而在具体的实施中,可将传统文化依照其内容进行分类,如成礼、乐、射、御、书、数,并结合高校中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通识课程体系来进行有机结合。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仅针对其中的文史类内容进行教育,并利用选修课程的方式来进行,不仅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也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不利于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4]。

针对于此,需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内容均纳入到课程体系构建中,依照实际情况设置传统文化课程,这也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其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需转变传统课程设置中划分专业以及院系的局限性,做好教育资源的整合,共同建设传统文化课程。由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多,为加深学生的认知,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除文史类内容之外,哲学、艺术、体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均需涵盖在课程体系中。例如,可在高校中开设有关于非遗的内容,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做好课程的建设,也可将书法、绘画以及民族体育等内容利用課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还需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做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补充,并凸显主要课程,提升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不仅需设置必修课来保证所讲解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设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5]。

2.2 创新教学模式

在过去,由于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高校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仅利用理论知识的讲解进行,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部分传统文化的内涵较为深刻,单一理论知识的教学也会使得学生缺乏对其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对此,高校须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除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需增加实践教学的占比,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以戏曲教学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为学生讲解有关于戏曲的理论知识,由于戏曲发展的时间较长,其中的内容较多,单一理论知识的讲解无法使得学生深刻理解戏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而在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在讲解完有关于戏曲的理论知识之后,为学生播放有关于戏曲的纪录片,带领学生深刻感受不同流派戏曲的艺术风格。更可利用戏曲表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积极性,可将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自行选择喜爱的戏曲片段来进行表演。由于戏曲对于表演的要求较高,教师需做好指导工作,降低学生的表演难度[6]。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质量,高校在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同时,也需利用各种活动进行。可针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以武术为例,可举办院校级别的武术表演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武术的认知。更可举办技能大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为例,教师即可利用技能大赛的方式进行。更可围绕传统文化利用成立社团的方式进行,如书法社团、绘画社团、民间技艺社团等,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爱的社团进行参与。同时,需做好社团的建设,学校需加大对于社团的投入力度,为其在资金上提供保障,并为其做好科学指导。以民间技艺社团为例,学校需尋访民间技艺的传承人,邀请其进入到高校社团中进行指导,或者利用讲座的形式来讲解民间技艺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实践技巧,全面提升社团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也需重视将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除利用专门的课程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之外,更应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7]。

2.3 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传统文化由于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且其内涵也极为深刻,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较高,教师需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但从高校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组建上来看,当下大多数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仅由文学教师、历史教师以及哲学教师进行,这些教师在其专业领域上教学能力极强,但由于传统文化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无法满足教学所需。且这些领域的教师在教学目标上也以专业知识的教学为主,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给传统文化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较大影响。针对于此,高校需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极强,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无法借助短期的培训即使得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能力得以全面提升,需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系统地展开对于教师的培训。由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能仅依靠高校进行,需重视社会力量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可起到的积极作用,引入在传统文化中的某一领域有着突出造诣的人员进入到高校中,利用兼职讲课以及组织讲座的方式来开展对于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教育的科学性[8]。

2.4 完善教学评价

为提升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成果,除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之外,更要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全方位的考评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收获。在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中,除需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考评之外,更要将学生在传统文化各类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真正将高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9]。

3 结语

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需利用发展、创新以及辩证的眼光来对待传统文化,明确其价值取向,深度挖掘其与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联性,做好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更要打造专业教师队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为现代化建设做好人才上的准备。■

引用

[1] 王英,刘继祥,赵婉华.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融通[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44(4):145-148.

[2] 汤淇.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开展途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62-64.

[3] 王忠宝.红色文化资源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引领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7(6):52-55.

[4] 单敦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0):103-105.

[5] 陈彦冰,吴纯丽,陈芷晴,等.“三全育人”视域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雄鹰锣鼓队为例[J].广东教育(职教版),2022(10):20-22.

[6] 雷亮.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基于湖南常德地区的调查[J].文教资料,2021(17):46-47.

[7] 吕延,司舒璠.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 (1):1-6.

[8] 何光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融合路径[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1,33(3):107-113.

[9] 王欣欣.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域[J].知识经济,2021(18): 140-142.

课题:校“国家双高”计划纪检监察课题《中华传统家风文化助力高校廉洁文化发展教育研究》(lnccybkyjj202203)

作者简介:戴茹(1979—),女,回族,辽宁凤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就职于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传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