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逻辑路径

2023-01-13安婧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文化

高校是培养优质人才的主阵地,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变化,从以往只是重视提高个人的理论知识基础转变为强化人才的综合能力。文化育人是高校对人才实施文化渗透的有效手段,可以丰厚学生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意识,符合立德树人教育要求。基于此,本文对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文化育人活动开展提供参考意见。

立德树人是当前各个教育阶段所坚持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培养优质人才的关键阶段也需要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学生文化自信,利用文化育人的方式在高校内建立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有效屏障。文化育人是一种可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育人理念,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可以在校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需要正确认识文化育人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落实文化育人要求,在校园内形成完善的育人机制,为社会输送兼具文化意识以及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1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内在意蕴

1.1 培育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促进教育有序发展的基础动力,将其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使学生认可民族文化,利用文化引领学生个人发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外国文化流入我国使得很多学生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如韩剧、日本动漫、美国电影等均是外国文化渗入我国的一种方式。优秀的外国文化固然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然而长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会打击个人以及国家的文化根本。通过实施文化育人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其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积极了解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学生形成文化自信[1]。

1.2 促进个人内在发展

学生个人发展是高校所关注的重点,当前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即将定型的阶段,现阶段所接受的文化渗透会直接影响其后续对世界的认知。高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切实把文化育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通过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传达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承担起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承担起社会赋予高校学生的责任。文化育人利用文化的内在作用感染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促使其自觉成为一名坚守道德准则、人民立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1.3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軟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实施文化育人理念可以突出文化的内涵,将文化核心深植于学生的内心,从而进一步强化文化软实力。高校学生是体现学校办学质量和影响力的关键载体,学生的文化水平及精神内涵则是展示学校文化底蕴的方式。高校通过文化育人将文化内核渗透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学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文化要素进行内化从而使其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展示,使得文化与人之间形成双向互动,营造以行导行、以才育才的校园氛围,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人才。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优秀校园文化成为影响高校竞争力的关键。高校是创造文化传承文化的关键主体,在文化渗透过程中也能够促使文化创新,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具有高校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提高高校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体系[2]。

2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基本逻辑

2.1 坚持以文化为内容

文化育人的重点在于突出文化内核的优势,然而部分高校将重点放在了育人方面,忽略了文化元素的整合,使得文化育人理念的推进受到了阻碍,文化内核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在新时代下文化承担育人职责,包含着丰富的育人内容,高校应当重视利用特定文化去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高校在文化育人中需要始终坚持将优秀文化作为重点内容,根据现阶段文化流行特点以及立德树人教育要求选择文化要素,将其和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和教育机制进行融合,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素养。

2.2 坚持以政治为引领

政治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极其关键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接班人需要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认可党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够提升一代人的整体凝聚力,帮助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文化体系中逐渐形成理性思考模式,避免学生被多种文化潮流所影响。随着党和政府部门对高校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开始重视在高校教育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并以此为基础对校园文化机制进行完善。高校也需要认识到政治引领的功能和作用,将政治价值和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3 坚持以教育为载体

文化育人不单单是指要求将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同时也是促进教育向着文明化发展的方式,教育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育人要求将教育作为重要载体,通过教育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为学生提供了解文化的渠道。教育是高校所承担的主要职责,负责对学生实施知识教育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如果文化育人脱离教育则会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难以充分发挥教学主阵地的优势,不利于文化育人理念的实施。高校需要认识到教育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工具性以及理性价值,可以通过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和创新将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其中[3]。

3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实践对策

3.1 优化文化育人制度设计

高校应对文化育人制度设计进行完善,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规范文化育人模式,提高文化育人质量,在校内形成长效育人体系。高校需要将党的领导作为文化育人的基础,以文化育人基本规律对育人机制进行完善,重视将党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文化育人体系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要求党团组织可以积极联合学生社团,在校内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育人活动。如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优秀团员选拔活动、重走长征路等。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对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积极组织各类讨论会议,让思政教师可以和专业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能够合理挖掘教材以及专业知识中所具备的思政元素,以此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3.2 丰富文化育人内涵

首先,高校需要提高知识文化教育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径,高校需要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同时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生实施文化教育。在讲述思政理论知识时教师应重视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让思政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灵活,解决以往思政课堂存在的氛围枯燥、效率低下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拓展教学空间。在思政教育中应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积极组织各类思政活动,丰富学生文化体验,使其在文化体验过程中了解文化的内在核心要素,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感受文化。例如,思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如保护环境、救助动物等,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个人文化意识,使其形成热爱生命、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拓展教学空间。最后,增加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局限在教材内是无法起到文化育人作用的,教师应重视将中华传统文化、国史、党史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思政教学活动中,利用网络平台将其推送给学生,拓展学生思维视野,加强其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促使学生从我国优秀文化体系中汲取精神力量。

3.3 坚守网络育人阵地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了解社会信息的渠道,这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严重的冲击,部分网络上的不良价值观以及网络文化潮流会使学生个人思想认识出现偏差。高校需要坚守网络育人之地,合理利用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机遇,加强对网络空间的关注度,提高文化育人效果,拓宽育人空间。第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在各类大学生活跃的平台上设置官方账号,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主流文化。高校在网络育人方面需要关注当前平台上讨论较多的网络文化,合理利用网络语言对深刻的文化哲理进行转化,可以减轻学生的抵触情绪,提高文化育人效果。例如在宣传主流文化时可以适当增加表情包或者网络语言,使宣传内容更加贴合大学生的日常表达方式。第二,深入解读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中多数学生会选择随波逐流,如躺平和内卷是目前所流行的网络文化已经给当代很多大学生带来了不正确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内卷严重,心理压力大,个别学生会选择躺平。这会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动力,高校应当对内卷和躺平的概念进行解读,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躺平和内卷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适当躺平和适当内卷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3.4 完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实施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校园内构建合适的文化氛围,可以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首先,高校应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通过改善物质条件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校园环境建设时应重点突出文化元素,在校园内悬挂各类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主流文化思潮的宣传标语或者海报。在教学楼命名时选择以优秀名人进行命名,如逸夫楼,使学生可以感受到优秀名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或者结合教学楼的主要功能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命名,如韩愈在《原道》曰“博爱之谓仁”,博爱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奉献、是包容,学生可以将教学楼命名为博爱楼。其次,重视塑造精神文化。在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文化理念,高校需要将该种文化理念渗透给学生,促使师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如高校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对校训、校歌以及校徽进行适当调整,当学生在了解学校历史、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时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内化,将精神文化通过各种不同载体传达到学生内心。

4 结语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了诸多的经验,开始重视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优化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力求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文化育人是利用文化的力量塑造學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改变现有的错误行为和认知,强化学生个人是非分辨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我超越的发展模式。文化育人可以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促使学生形成文化自信,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助力和支持。在文化育人工作中高校应当重点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校园文化体系,积极组织各类文化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文化育人质量。■

引用

[1] 马璇.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与逻辑思路[J].公关世界,2022(12):147-149.

[2] 张峻峰.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逻辑进路[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64-66.

[3] 王永友,董承婷.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的出场语境:概念、要素及评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1):129-136.

作者简介:安婧(1985—),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就职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