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维度

2023-01-13古东方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思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究中华优秀传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维度、时代维度与路径维度,对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依靠新生代大学生共同完成,必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统一,加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深化、融合教学手段以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战场作用。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维度

1.1 思想观念: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与家国情怀培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恒不变的重要课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育大学生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以投身伟大时代正当其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思想观念,与当前高校思政课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家国情怀是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承着中华儿女修身齐家治国的精神薪火。同时,将这一薪火相传的使命诉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加强爱国主义教学,继承并发扬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有利于引发广大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共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崇高的人生信念,培育广大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发展社会、推动国家改革为己任,把大学生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相结合,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相结合,把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以家国情怀涵养人格品行,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2 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涵养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大学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需履行的角色道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完善高校思政课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大学生的道德思想进行全方面渗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坚持以主流价值的正确指向构建道德规范,使之成为大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指引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使其成为大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家庭、职业和社会的责任, 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推动和谐社会的创建,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升新的台阶。

1.3 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与“和合”理念

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对更新人文素养教育理念、提高人文情怀、塑造人文品格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是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高地,高校思政课教学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关爱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彰显人文精神新的生命力。另外,“和合”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民族性格,为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其中和合自然观、和合人际观等符合培育具备和合思想的社会主义人才这一时代发展要求。“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辩证世界观、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三个基本内涵,在倡导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仍有其价值所在。贯彻以人文本、“和合”理念,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求知成才,才能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素养精神,逐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维度

2.1 应时而兴: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举措

在倡导复兴传统的新时代,时代新人要有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勇气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与考验。这就需要特别重视并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德育教化功能,深化利用其思想道德资源激发时代新人敢于当担、主动作为。高校思政课程围绕抓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这一目标承担起道德教育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造就合格人才的关键举措。在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实现道德教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载体,以高校思政课堂为依托,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大学生将传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正视价值观选择和道德责任感,强化道德判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并锤炼道德品质。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真正为学与为人紧密结合,真正践行教书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才能更好地培育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2 顺时而进:落实思政教改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正是实践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性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引进到教育中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扎实有序地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与活动教育实施已难以适应大学生的新要求,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获得的感知、感受与感悟受制于思政课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空洞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诸多交叉点、结合点,对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惯性思维具有革新性作用,通过其融入高校思政课鲜活教学以提升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高校思政课教学,为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形成全面育人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2.3 适时而谋:文化强国战略的客观需要

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构想,以现代化的高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要全面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必然离不开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营养与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高等教育等各领域。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符合当代我国客观发展需要,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维度

3.1 特色融入: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3],以此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育人文化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民族人文气息以及时代真理价值的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育人魅力,主要体现在阐释理论意蕴的时代魅力、高度包容开放的人文魅力、升华道德境界的思想魅力以及实现自身转化的创新魅力。通过发挥这一系列育人载体作用,优化高校文化环境,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的育人氛围,塑造高尚的师生风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内容是高校思政课的深厚沃土,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宽以待人的大爱情怀、诚实守信观以及笃实宽厚的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牢牢把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适应性和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协调性,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时代思政课育人模式,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境界和思想觉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思政课。

3.2 課程融入:推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

高校思政课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不仅立足传统经典,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而且推陈出新,有针对性地、创新性地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在守正创新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一要整体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要使大学生准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背景、特征体系等达成共识,要结合国家方针政策融入传统文化工程,尤其是传承保护重点项目的最新成果,还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农耕文化等资源。二要活态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挑选融入的作品与产品要能够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局与气度、反映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精神谱系等,还要遴选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融入。三要多样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要注重参与互动式融入,举办主题情景剧展演、传统文化微视频的制作等参与式活动,还要重视沉浸式体验,利用“云直播”、VR技术等新技术开展沉浸式活动。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通俗趣味性、实效性。

3.3 实践融入: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

实现融入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高校思政教学实践,致力于坚定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主要目的的实现。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共同构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整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梳理整合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并制定实施规划,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课程的实践体系。一是课内实践。采取“理论+实践”模式,在思政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丰富课堂实践活动,探索构建多维度思政课堂。二是课外实践。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上的延展度,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滋养和教育。此外,打造“移动思政课堂”,根据思政课教学需要建立思政课教学基地,调动社会区域文化资源、乡土资源,为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提供广阔的实践载体和搭建文化体验平台。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发展与进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价值维度、时代维度、路径维度,着力统筹育人资源、凝聚育人合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与大学生文化认同,深化落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现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构建现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引用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作者简介:古东方(1998—),女,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