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红现象”下初中生价值观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3-01-12张淑婷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传统文化

张淑婷

[摘    要]“网红现象”下,部分初中生的价值观呈现内容浅表化、活动功利化、追求平庸化的现象。基于正向价值的美学资源选择,要通过“适用性”凸显传统文化,通过“影响性”凸显正面网红的正向价值的美学资源选择。同时,要处理好“经典、民间、流行”的关系;处理好“学习、竞赛和排名”的关系。从而,帮助初中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升学生辨别正面健康美学价值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网红现象;审美教育;审美困境;传统文化

“网红现象”是指被网民持续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事,具有“时代性、聚焦性与鲜活性”,网络点击量大,有的持续发酵。其中,“网红现象”与学生价值观的联系呈现出一种危险的倾向——正向价值因子正在消失,审美价值趋向低俗,价值鉴别力有所降低。在谈及审美及网络资源时,部分初中生单纯地认为“新奇与时髦”就是美,“网红”的穿着打扮就是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由此,传统的审美元素被遮蔽,正向资源的冷落或搁置成为可能。

基于网红现象及读图时代的价值观困境,教师应该警惕。如何由“悦耳悦目”到“悦志悦神”,如何减少初中生面对“网红现象”时因情绪化与主观化所带来的阻力,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基于“网红现象”的审美困境剖析

(一)内容浅表化

“网红现象”有正面与负面效应之别。现实中,正负效应交替發生,造成初中生自我价值观困境。就负效应而言,“网红”的直观性上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感官上“养眼”的内容,较少精神的滋养;“网红”的生动性能够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而甚少带给学生感动心灵的正向体验;“网红”的现场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但难有长久的感动及深悟。部分网络红人穿着奇装异服,皮肤上纹着个性化图案或文字,这样的价值观倾向需要甄别,这样的“养眼”而不“养心”的快餐艺术,潜藏着一些消极因素,拜金主义与拜物主义严重,对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构成冲击。初中生只是抽取了其中刺激、肤浅的成分,而未能从心灵成长、情感润泽和人格完善等方面得到益处,导致内容浅表化。

(二)活动功利化

审美活动的功利化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竞赛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上传作品至自媒体平台,成人不是让学生潜心欣赏作品中的美学及其他价值意蕴,而是匆忙呼吁亲朋好友或相关人士去网络上投票。排名或得奖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真实、自由的体验或鉴赏被遮蔽。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难有基于兴趣的静心创作,更妄谈从中形成高雅的鉴赏情趣。此外,网络上“快速致富”“一夜成名”被提倡,网红产业快速发展,网红名人背后连接着巨大的利益链条,网红传播内容程式化与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于是,劳动的意义被忽略,低俗视频作品有了市场,正向价值观因子逐渐稀缺,并且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文化品位与审美品味逐渐下滑。

(三)追求平庸化

受“网红现象”的负面影响,部分初中生在追求上呈现出一种不良倾向:说话、走路、打扮等奇奇怪怪,以为这就是时尚,就是注入了现代元素的审美追求。这种倾向具体到作品欣赏中,就是传统文化形态已经陈旧过时,经典艺术已经落伍,暴走漫画才有生命力,才有市场。一份调查表明,学生对抖音、暴走漫画、中国画、油画、版画的喜爱程度中,暴走漫画占50%,抖音占44%,而其他不足2%。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被追捧的比例严重倾斜。新媒体的渗透与应用,加了初中生接受快餐艺术的参与度,各种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出现,为学生的价值追求提供了方便。毋庸置疑,应有的审美距离被打破,很多人宁可花时间上网欣赏网红,也不愿意花费一定时间去博物馆欣赏经典艺术。如此,导致追求的平庸化。

二、基于正向价值的美学资源选择

基于正向的价值观,教师应将有害的网红资源屏蔽在学生视野之外,筛除相对狭隘或庸俗的网红文化,加大正面资源重组与利用的比例。

(一)通过“适用性”凸显传统文化

近年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呼声鹊起。这里的“文”主要指优秀传统文化,包蕴着深厚的育人养分,能够还原学生在品格成长中的原初角色与生命基础,引领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正向的价值观养分。传统文化中培根铸魂的资源或对美学的阐述较多,孔子曰:“里仁为美。”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另外,“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典型论述。中国山水画与花鸟画中各事物(或景物)的和谐相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写意,轻写实”等,也是传统文化深刻渗透的例证。传统文化进课堂,本身就是对网红负面美图侵袭学生心灵的有力回应。剪花娘子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其剪纸作品浑厚、粗犷、朴实,善于在单色剪纸底部套上颜色,善于表现古朴的民风民俗,具有强烈的原生性与民族性,其审美价值与德育价值较高。教师应引领学生识其人,知其艺,熟其法,赏其味,埋下传承和美的种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对负面网红的抵制力。

在考虑文化“是非”的同时还要考虑其“适用性”。传统文化在德育或价值观教育教学中的“适用性”不存在统一标准,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第一,教师应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纯,选择传统文化实例应符合初中生对新知的期待;第二,教师所选能够与初中生的外在经验与内心情感对接,进而衍生出文化共情;第三,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点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这里的“适用性”,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加细节化的要求。而当这种细节化发挥真正作用时,道德生成变得自然而然,学生对快餐艺术就有了一定的抵抗力,不经意间就会淡化对网红的盲目崇拜。

(二)通过“影响性”凸显正面网红

网络中正面“网红”的激励与影响作用不应小觑。钟南山等具有家国情怀或厚重历史感的标志性人物,同样是时代网红。他们身上具备的时代大情怀,他们不为利益,不为出名,身上体现出的坚定信仰与“家国情怀”同声相应,默默奉献中弥散出强大的网络正能量。尽管时光流逝,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他们身上也蕴藏着正向价值观因子,逆向而行、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等等。精选这样的网红很有必要,以“影响性”悄然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与审美倾向。

教师选取林金勇粉笔画事迹让学生品味,福建莆田仙游县官舍中学“网红”教师林金勇仅仅用几根粉笔就画出了“大精彩”,四大名著人物形象及近现代名人,诸如刘备、花木兰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惟妙惟肖;简单的事物配上几个意蕴十足的词语,能给人们丰富的感官体验与美学享受。教师不妨引领学生惊诧于林金勇意外的网络走红,同时深挖其成为网红的根本原因,厚积薄发,长期的耕耘与热爱不可或缺。正是源于林金勇老師无私地付出,源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万物皆可粉笔画”才成为现实,细微而具体的物体在他的手中呈现出“生命”的新形态。

类似的正面网红还有不少,比如“网红”教师张桂梅、郑强、戴建业,等等,深挖其中的优秀养分与正向价值因子弥补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唤醒学生向美、向善、向真之心。正面网红筛选出来之后,并非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身”强化其影响力,以故事、微课、情景剧或小品等吸引学生的眼球;另一方面,正面网红也可以成为学生德性纯化和作品创作中的素材,比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钟南山”“讲台上的张桂梅”“演讲中的郑强”等等,这些网红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皆有可能成为正义的瞬间、善的印记与美的作品,成为学生抵抗低俗“网红现象”的支撑性要素。

三、基于素养提升的三维关系处理

(一)处理好“经典、民间、流行”的关系

经典艺术作品在形成学生正向价值观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经典具有经久不衰的力量,其典范性与权威性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倾向于经典作品的遴选,加大经典育人的力度,让历久弥新成为可能,孕育学生向美之心。文学作品中如屈原的诗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美术中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图》、张大千的《山水》、吴冠中的《北国风光》等等,均有强烈的育人元素,蕴含着养心养性的现实主义力量。引领学生触摸经典中蕴含的道德力量,从作品意蕴、艺术元素、写实与写意的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涵咏、揣摩、鉴赏,增加学生对网红中负面元素的免疫力。

网络中的流行元素固然能博得学生的青睐,但需要引领学生睁大眼睛甄别其中的优劣。快手或抖音中不乏这样的镜头:明明是学生乱七八糟的涂鸦(包括鲜艳的纹身与奇形怪状的服饰打扮,也包括表现极端情绪的暴走漫画),但面对家长的质问,网络小主播理由充足而全面:“创新不正是从涂鸦开始吗?”“给予自由,才是成功的基础。”明明是因为懒惰而导致学习下滑,却振振有词:“每一朵花的花期都不一样,有的早,有的晚。”其中的哲理或有道理,但以此支撑下价值观的高下必须甄别与审思。相反,另一些正面例子,值得学生效仿:一笔写出几十个笔画的书法镜头,几分钟完成一件雕塑作品或工艺品的网络红人,类似的“网红现象”或网络资源,应该成为学生价值观教育资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处理好“经典、民间、流行”的关系,筛除相对狭隘与庸俗的,选择相对优秀与高雅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地活化”。对于初中教师而言,经典作品的鉴赏应该凸显,民间艺术中优秀养分的传承不可或缺,网络中流行的暴走漫画需要甄别,正能量传播不能拒绝。这样的关系处理有别于一般性的单向价值塑造,因而需要教师特别的警觉与敏感,警觉于低俗与高雅的区别,警觉于传统与现代的互融;敏感于初中生的接受阈值,敏感于经典、民间、流行三者间的互促。三者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被不断印证,彰显学生审美经验的丰富、审美天地的拓展与审美素养的提升。

(二)处理好“学习、竞赛和排名”的关系

竞赛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竞赛前的辅导“侧重于艺术专业技巧的传授”,而疏于正向价值观的渗透。竞赛与排名固然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但以遮蔽生命真实律动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事实上,正向价值观的形成体现在平时的欣赏与创作中,体现在对日常美好事物的发现与赞美中,潜滋暗长,悄然升华,螺旋递进。处理好“学习、竞赛和排名”的关系,其实就是处理过程与结果的体现。不注重过程的价值观塑造,其实是无源之水。高质量的价值观下特别强调经历过程,有时好风景在路上,价值重塑应该凸显“在路上”的感觉。在日常的生活、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更多的道德体验,包括阅读、写生、参观、实验、鉴赏、课堂展示等,其实就是“在路上”的感觉。

近年来,有些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为取得第一名,常有人为学生捉刀代笔。一旦成人“捉刀代笔”成为常态,那么,作弊等不良习气就会侵袭到学生原本干净的内心。从长远来看,这是对学生的耽误与不负责,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基于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竞赛或艺术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踊跃参加;掺杂了功利性的目的、成人代笔参赛的行为应该坚决杜绝。当竞赛的宣传性大过专业性、强过道德性时,师生应敢于说“不”。学校与教师应该秉持这样的观念:不是基于排名,不是基于相关利益链的督促,而是基于兴趣而实践,基于道德提升而进行实践活动,基于生命的勃发而进行竞赛。可见,处理好“学习、竞赛和排名”的关系,实际上是为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积淀与提升奠定基础。

价值观形成不只是思维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导向。“网红现象”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导向。这种导向经由教师把控必将趋向良性轨道,教师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朝着正向价值观的方向砥砺前行。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而言,鉴别“网红现象”下良莠不分的网络资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唯有睁大火眼金睛,正视并意识“网红现象”对学生自我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找到多种资源的结合点,打开学生辨别美丑的眼睛,才能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而觅得良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建,凌一洲.“以美引善·以美修德”理念下的学生成长驿站建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9(10):13-16.

[2]孟勐.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时的不兼容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2022(1)下半月:27-32.

[3]段鹏,刘云丽.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改革开放以来美术课程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蕴含与体现[J].基础教育课程,2018(12):20-25.

[4]王若瑜.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困境与突破[J].基础教育研究,2020(20):7-8.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