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OD视角的地铁停车场综合开发策略研究
——以绍兴鉴湖停车场为例

2023-01-11李佳乐

价值工程 2022年36期
关键词:体量停车场交通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铁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地步的产物,体现了本地区物质财富的积累程度,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近些年地铁发展突飞猛进,对城市规划格局影响深远。但地铁建设长周期、高成本、低效益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这项惠民工程产生制约。通过对地铁车辆段、停车场、车站站点、周边沿线土地的综合开发,广泛吸引投资,使其实现良性循环。地铁停车场由于功能需求,一般位于线路的始末端,工程占地范围大,加之地处市郊,与市中心联系不紧密,功能割裂,易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因此,探讨地铁停车场上盖综合开发策略,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高效利用空间资源,践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区域开发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1 TOD与停车场综合开发

1.1 TOD模式

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由彼得·卡尔索普提出,是以地铁等公共交通为中枢,以500m为半径建立集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步行化城区,从而实现紧凑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1]。

1.2 地铁停车场综合开发

地铁停车场是地铁车辆维修、停放、管理、办公的场所,具有占地广、规模大等特点[2]。停车场综合开发是指在停车场用地范围内,在满足停车场正常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综合高效利用停车场顶板上部空间进行功能复合型的开发建设。

2 停车场综合开发的技术问题

2.1 土地效率低、功能零散化

停车场选址位置一般较为偏远,控规编制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基地相对独立,因此需考虑居住、教育、娱乐、办公、绿地等多种功能,巨大的停车场上盖场地、复杂多样的业态种类、粗犷无序的开发模式,导致功能板块零散化。功能结构的不合理,使土地利用率低,城市资源易浪费。

2.2 工程占地大、土地割裂化

由于停车场特殊的工艺要求,项目占地巨大;咽喉区出入段线的走向及排布,造成地块之间的割裂;工程的高大空间要求,使得地块与周边存在巨大高差,导致交通联系受阻,地块难与城市协同发展。

2.3 景观空间少、体量单一化

停车场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在进行上盖开发时,由于过多注重功能性,往往降低使用者的环境体验,忽略空间景观设计,层次较为单调;单一的建筑体量,与城市群体格格不入,造成建筑与环境的隔阂;广场空间的缺失,阻碍使用者的交流,城市生活氛围减弱。

3 基于TOD视角的停车场综合开发策略

针对停车场综合开发的诸多技术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大设计策略:土地使用集约化、多模交通有序化、建筑体量消隐化。

3.1 土地使用集约化

通过对停车场周边土地及自身开发区域的用地整合与集约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统筹开发[3]。周边土地的合理规划,可优化城市肌理,提高该区域的土地价值。停车场上盖开发与城市有机融合,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加强地块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做到内部与外部的相互渗透。停车场开发区域的用地整合,涉及盖上、盖下的有机结合,由于其特殊工艺需求,需合理考虑盖上不同区域的用地性质,在有限地块内,统筹商业、居住、办公、文化等用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以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吸引客流,提升土地价值,保障长远效益。

3.2 多模交通有序化

TOD开发设计,更多的注重交通功能与商业、办公、居住、文化功能衔接。通过多方位、全方面的交通方式的引入,不同交通形式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实现内部与外部的紧密连接,内部不同区域的有序融合。外部交通方面,主要考虑车流的引入,城市道路环绕地块,提高停车场与市中心的易达性;附近地铁车站与公交站的设置,增强人员换乘的流动性。内部交通方面,主要考虑人行、车行与消防流线的设计。由于停车场盖上盖下十余米的高差,交通连续性受阻,如何将交通流线连续不断的引导至盖上开发区成为设计的关键。通过在周边设置公交枢纽站、地铁站、垂梯、空中连廊等措施,从而有效解决交通连续性问题。

3.3 建筑体量消隐化

停车场上盖综合开发,建筑体量巨大,由于地处城市边缘,往往忽视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在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如何打造建筑与山水对话,成为综合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盖上综合开发设计时,通过对建筑体量的分割,大而虚之,小而实之,化整为零;控制建筑高度,顺应城市天际线;引入景观,穿插其内,相互渗透,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消融[4]。

4 鉴湖停车场综合开发

4.1 项目概况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鉴湖停车场位于越城区鉴湖镇村落内,基地北侧临近绍诸高速,紧邻32省道,东侧为解放南路,南侧为轨道交通车站芳泉站,距离市中心约12公里(图1)。项目周边环境优美,北为村落,南望山脉。地块用地呈东西向布置,场址内地势南高北低。停车场用地约17.6公顷,建筑规模达26.4万m2,平均容积率1.5,9m板盖上规划有地铁大厦、活动中心、地铁博物馆、商业等业态,15m板盖上规划有住宅等功能。项目规模大、功能聚合度高,极具代表性。

图1 鉴湖停车场区位图

4.2 设计目标

基于TOD模式,将地铁车站、停车场上盖综合开发和周边土地统筹考虑,使地铁成为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土地收益、增强城市活力、促进片区繁荣的关键因素[5],从而实现城市建设与停车场综合开发的共赢。(图2)

图2 鉴湖停车场效果图

4.3 设计策略

4.3.1 土地集约

鉴湖停车场位于绍兴市南端,土地资源丰富,周边以基本农田、山地为主。基于TOD理念,以停车场为中心,整合土地资源,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全面研究土地利用价值。根据停车场工艺流程和柱网布置,上下对应,统筹布局。在咽喉区柱网密集无规律,上盖区域不宜进行大规模物业开发,因此主要考虑低层商业、绿地广场和公共交流空间。在停车库、列检库区域,结构布局规整,跨度大,上方设置结构转换层,进行15m板区域高强度开发,规划设计高层住宅区,设置景观绿化,提升环境品质,利用结构转换层布置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在厂库限界外,留出“白地”,结合芳泉地铁站,进行9m板区域高强度开发,集中布置办公建筑。利用出入段线侧空地,设置地铁博物馆。各个区域穿插布置公共空间、绿地广场,实现纽带功能。在上盖范围内集交通设施、商业餐饮、办公管理、历史文化、景观小品、居住生活功能于一体(图3),实现停车场上盖综合开发的土地集约与功能复合。

图3 土地综合利用图

4.3.2 交通有序

综合交通体系由外部、内外、内部结合的交通网络组成,绍兴鉴湖停车场基地在选址时,综合考虑内外交通条件,周边外部交通有北侧绍诸高速及32省道,通过匝道引至基地附近,保证区域之间的便捷联系;内外交通是激发上盖开发区活力的关键纽带,东西向芳泉路和南北向芳绍路、芳兴路以及解放南路,纵横交织,大大提高道路微循环服务功能。引入轨道交通1号线芳泉站,设置廊道与上盖区直接连通,周边设置公交站,实现“一站式”便捷换乘,保证了上盖开发综合体立体交通的便捷性。内部交通组织,含人行、车行和消防流线。项目遵循“立体式人车分流”的交通理念,人行流线组织,将基地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公交站点及轨道交通站点附近,通过设置垂梯、景观台阶、廊道、坡道,实现地面、9m盖上区和15m盖上区的垂直联通,再通过不同标高平台的水平交通,以高密度、微尺度的路网,实现盖上区不同功能业态之间的密切联系。车行流线组织,通过地块西北、东南两处城市道路的支路引入,设置汽车坡道,将机动车有序引至9m盖上停车区。消防流线组织,亦通过坡道,连续衔接9m盖上区与15m盖上区,利用盖上内部环形道路,从而到达各个功能板块,实现消防救援(图4)。有序的立体交通组织,避免了不同交通方式的交叉混淆,打造了上盖综合体“20分钟生活圈”的出行体验,实现停车场上盖交通一体化设计。

图4 立体交通流线图

4.3.3 体量消隐

停车场上盖综合开发的消融,包含停车场自身和上盖综合体两部分。受内部工艺及功能限制,地铁停车场高达约8m,高大的体量,造成周边地块割裂,对城市界面与地面界面一体化设计带来严重冲击。将垂直绿化与停车场立面相结合,采用退台形式,将高大体量缓慢消解,弱化场段的工业外立面形象,增强停车场与行人的亲和度,实现城市界面的连续性。通过对两层不同高度盖板上部空间的综合开发设计,合理组织功能布局、交通流线和景观广场,可有效缝合城市裂隙[6]。9m板盖上区设置大尺度连续性商业空间,大量玻璃立面增强建筑通透性,景观广场穿插其中,实现内外交融;节点部分设置博物馆和地铁大厦,利用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层次性弱化建筑体量,形成宜人的休闲广场;人行绿道串联起商业区、办公区、文化区与广场,结合节点景观,形成连续性、一体式的景观通廊;15m板盖上区布置住宅,结合基地四周地势与环境,以山脉为背景,建筑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图5)。不同高度盖板之间利用大台阶及人行扶梯等联系,高差跌落,形成多层次立体景观体系,弱化停车场上盖巨大体量,与城市山水对话,消隐于环境之中。

图5 综合开发天际线图

5 结语

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地铁网络建设日益完善,停车场上盖综合开发日益增多。在TOD模式引导下,突出站城人景一体化的重要性,将停车场上盖开发设计与城市空间紧密结合,科学性解决用地规划、功能布局等问题;人性化设计贯穿始终,从业态分布、交通衔接、公共空间布置等方面着手,考虑使用者需求,打造以人为本的上盖综合体[7];不同景观空间的植入,轴线上营造景观通廊,局部构建景观节点,步移景异,实现城市与景观渗透,人与自然山水的对话。本文探讨的几个因素对以后停车场上盖综合开发也可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体量停车场交通
繁忙的交通
砳建筑:在“鹅卵石”体量中实现绿色节能办公
超长无缝钢结构在超大体量工程中的应用
停车场寻车管理系统
小小交通劝导员
PLC在地下停车场排水系统的应用
打造体量感的裤装2016春夏女裤流行前瞻
导语:小体量的大道理
“8·12”后,何以为家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