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用于肝胆管结石治疗的临床观察

2023-01-11梅勇李波谭力

贵州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肝胆胆道肝功能

梅勇 李波 谭力

(商洛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陕西 商洛 726100)

肝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肝胆管部位结石[1],其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常合并有胆管狭窄或变异,目前肝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但术后结石的残留率较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2]。现纤维胆道镜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肝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中,在肝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纤维胆道镜可以在保障结石清除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但该治疗方式对技术要求较高,手术操作步骤较为复杂[4]。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用于肝胆管结石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拟行手术治疗。纳入标准[5]:经影像学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可以耐受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既往有过腹部手术病史者;存在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内分泌系统或精神系统疾病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5.28±5.1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85±0.56)kg/m2;平均病程(1.52±0.33)个月;结石数量:单发22例,多发18例。研究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5.30±5.20)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91±0.58)kg/m2;平均病程(1.50±0.35)个月;结石数量:单发25例,多发1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行肝段切除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术前确认所需器械装备完毕,常规消毒处理后,全身麻醉制动。根据影像资料确认结石部位,选择剑突下直切口或右肋缘下切口,逐层切开进腹,若为右肝胆管结石,则需离断肝周韧带,游离右肝。根据影像学检查确定结石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之后行肝段切除术,病灶切除后常规止血、缝合后,常规置留置腹腔引流管。研究组在对照组的肝切除术治疗基础上,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同对照组步骤切除胆囊后,沿解剖位置探查胆管,在胆总管最高处切开将周围结石取出,并配合纤维胆道镜从切口处进入肝管进行辅助检查,进一步取出残余结石,在胆道镜的辅助下扩张狭窄内壁,尽可能取出结石,且放置T管引流。

1.3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拔管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长);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结石残留率。

2 结 果

2.1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拔管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切口长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2.2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前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后肝功能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发生胆漏、胆道损伤、感染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7.5%,结石残留率5.00%;对照组术后发生胆漏5例,腹腔出血4例,胆道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27.5%,结石残留率22.50%。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均低于对照组(χ2=5.199、6.284,P<0.05)。

3 讨 论

目前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优先选择,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出体内结石,防止结石对体内肝胆管功能造成影响,但传统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无法清除远端胆管内结石,即使配合胆管镜也难以达到肝内远端清除肝管内结石,存在一定局限,并且操作不当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加大患者痛苦与不适[6]。近年来,纤维胆道镜工作原理为纤维光学,其在诊断胆道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7]。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拔管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切口长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前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后肝功能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于胆道镜下切开肝胆管取石手术是肝内胆管结石一类主要治疗术式,能最大程度将结石取尽,并改善胆管的狭窄或者梗阻程度、改善胆汁引流和切除感染病灶,进而减少疾病复发,且手术创伤小,能减轻传统术式给肝胆功能带来的损害,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出现机率,促进术后恢复[8]。

综上,对于肝胆管结石治疗采用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虽会延长患者的手术时间,但其预后效果显著,缩短患者的病情恢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未来还需不断探索更加合理且操作便捷的手术方式,缩短手术时间。

猜你喜欢

肝胆胆道肝功能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敬民深处见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