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古诗词解读能力的培养路径

2023-01-11李丽华

中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关键字古诗词诗词

李丽华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古诗词不仅语言凝练,字字珠玑,而且意蕴丰富,意境深远。要想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必须要掌握古诗词解读能力。但是,古诗词解读能力,恰恰是许多高中生所欠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关注作者背景,了解诗词主旨

古诗词是诗人、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的情感的载体和寄托。所有的古诗词,都带有作者个人思想、情感的痕迹。而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风格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所以,要想了解古诗词的内涵、主旨,必须要了解创作者的生平背景、个人经历,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弄清时代对个人的影响。如在学习李商隐的诗《马嵬》(其二)时,要想了解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马嵬事变的态度,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晚唐在安史之乱(755 年)爆发之后国势颓危,国运每况愈下。诗运亦如国运,原先在初唐、盛唐时期,国家经济繁荣,文化开明,国力强盛,这些,都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初唐、盛唐时期的诗歌恢弘大气,雄奇飘逸。许多诗歌,即便是今天拿出来诵读,依旧是满口余香,能让人产生的无限遐想。以李白的诗歌为例,李白处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豪迈洒脱,变幻莫测,他的作品也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晚唐时期,国家由盛转衰,唐诗也失去了发展的良好土壤,这时的许多诗人根本无暇风花雪月,许多人的诗歌都带有忧国忧民、颓废沮丧之气和强烈的批判意识,不仅诗歌的创造性变弱,而且诗歌的境界也变得狭小。李杜虽然在晚唐诗人中异军突起,他们的诗歌都带有个人独特的风采,尤其是李商隐的诗歌更是语句瑰丽、结构精致,但是,诗句字里行间仍带有诗人忧伤、无奈的情感。正是因为对国运的担忧,所以在《马嵬》(其二)中,李商隐才对荒淫误国的统治者持痛恨心理,对其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这样以古诗词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为解读古诗词的切入点,想作者之所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整首诗的意境和主旨。这样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古诗词之前,先了解作者的相关经历与本诗的写作背景,为解读古诗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持,使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解读古诗内容,有利于对古诗主旨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古诗解读能力。

二、抓住关键字词,了解诗词含义

中国传统古诗词讲究练字,几乎所有的诗词,都有关键字词。这里的关键字词,指诗词中具有提挈全篇、画龙点睛作用的精练字词。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关键字词,就是诗词的眼睛。关键字,是诗词的一大亮点,也是诗词解读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从关键字词去解读诗词的内蕴,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所以,在古诗歌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从关键字词入手,让学生判断、找出诗眼词眼,结合关键字词读懂诗意词意。以李清照的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例,这首词乃是作者婚后因思念丈夫而作,整首词渲染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人物情绪与景色融为一体,意味无穷。要想领悟这首词的内涵,必须要找出词眼,标题中的“愁”即为词眼。因为愁是相思的产物,也是相思的缘由,正是因为愁,所以作者想起来之前夫妻共度重阳佳节的情景,才有了离愁别恨,人比黄花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整首词的内涵,教师要带领学生分辨、准确找出词眼,看哪个字最精炼传神,具有点睛和统领全篇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分析词眼的作用,具体到这首词,让学生分析作者为何而愁,是如何体现自己的离愁别恨的,那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离愁别恨,词作在抒情达意方面的创造性。如在这首词中,作者先从天气写起,写天气“薄雾弥漫,云层浓密”,让人感到愁闷。然后写到了重阳节,睡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将全身浸透。凉意起,就想起夫妻团聚时的温馨,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有一番凄凉滋味在心头。词的下阙写重阳赏菊饮酒,作者在篱旁饮酒,直到黄昏后,菊花的清香盈满衣袖才回,但是,作者的思绪始终在远方,情思无尽之际,感觉自己也如菊花一样纤长消瘦。可以说,正是因为“愁”,所以作者入眼之景、心中所想无不涂上了愁苦的色彩。而抓住词眼去解读词作,鞭辟入里,可以触及作品的内核,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此,教师组织学生解读古诗词时,紧紧抓住词中的关键字或者词语,即为本词的“词眼”,使其把握住解读的主体方向,围绕“词眼”认真解读词的内容,分析意象同主题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提升他们的解读能力。

三、调动多种感官,体悟诗词情感

所有的诗词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或再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想作者之所想,悟作者之所言,是解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在解读古诗词时,必须要体会作者情感,诗词情感。力求与作者在情感上共鸣、互通。那么,如何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呢?笔者认为,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非常讲究技巧,有的诗词是直抒胸臆,有的则是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可以说,许多诗词作品的情感都是含蓄、凝练、富有跳跃性的,要想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借助巧妙的教学手法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去联想和想象,可以为学生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诗词解读变得更加简便。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法,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词情感。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细读可以发现,这首词运用到了一种传统的中国画创作手法——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它有时候比言语、画面更能传神。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巧妙设计问题,借助多媒体+画面的方式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词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如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实结合,言有尽而意无穷。借助虚实结合的笔法,作者一共刻画了几个画面?每个画面的主题是什么?留白是这首词用来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的重要工具。词中有许多留白,在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中,都有留白。请你从导演视角去审视作者的“镜头语言”,找出留白之处,体会留白的作用,试着用语言填补留白处的空白。如作者在词中写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作者与情人分手,真的会不言不语,只相顾流泪吗?他们会说些什么?词人酒醒后,面对晓风残月,有何感想?通过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领会词的情感。这样教师极力调动学生多个感官来解读古诗词,激起联想与想象能力,使其全身心的参与到古诗词的解读之中,同作者的内心发生共鸣,真正融入到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中,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有效提升他们的解读能力。

四、分析表达技巧,做出正确判断

中国古诗词不仅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在表达上还极具技巧性。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是决定古诗词的表现力、艺术性的关键。古诗词表达技巧主要体现在选材、内容、结构、寓意和意象方面。古人在创作古诗词时,选材可以是真材实料,也可以是想象的景物和事件。虚实结合是古诗词最常用的选材方法。许多时候,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创作者还会借助参照物,运用反衬法进行双方对比。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都与诗词文体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是最能体现作者用意的两点。寓意和意境是古诗词最重要的两个技巧。为了揭示寓意,许多古诗词会借景抒情,乐景写哀,还会采用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的方法来营造良好的效果。意象是中国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是作者在主观意念下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创设的情境,诗词意象也是我们领会诗词旨趣、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在古实词解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解读诗词,培养学生正确判断诗词内涵、情感、风格、主旨的能力。如在学习《采薇》这首古典诗歌时,我们知道,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作者是如何体现、突出悲伤的情感基调的呢?从语言技巧来看,作者用字奇妙传神,穷形尽意,读来能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想象,极易感染读者。从内容来看,作者所写之景自然生动,许多词语都富有表现力,尤其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更是风致嫣然,对比鲜明,作者在这一句所采用的善摩物态、寓情于景的写法,也为后世诗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从写作手法来看,作者采用情景反衬的手法,借助“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借助“雨雪霏霏”“以哀景写乐”,从而营造了“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在意象捕捉上,作者更是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度。“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个典型意象的运用,形象绘制了一幅离家远戍图。借助这两句,不仅可以感受诗歌的审美意蕴,还可以能够体会诗歌依恋、留别的内涵。教师从表达技巧入手,让学生多管齐下去解读诗歌,可以让他们对诗歌“流传千古”“千古常新”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此,在古诗词解读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着重分析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助推对古诗词内涵、主题的理解与认识,使其充分体会到汉语语言的魅力与精彩,让他们抓住关键点解读古诗词,不断提升自身的解读能力及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食粮,古诗词解读是一门艺术。任课教师只有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立足古诗词文本传授古诗词解读知识和技巧,才能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为学生解读、鉴赏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需静气,浮躁无阅读。读书确实是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和平静的心态。因为阅读本身就需要我们借助文字与作者对话,引发思考,产生共鸣。

关于文章理解过于表面化的问题很普遍,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比如对深与浅的理解,有没有标准答案,我看是没有的,至多算是看谁对文章的解读更为合理而已。

多年前,我在参加观课议课活动时,发现大家的很多分歧主要体现在文本解读上,后来,我就用《红楼梦》训练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明清时期的文学点评很发达,四大名著都有点评版,脂砚斋、金圣叹、李卓吾、毛宗岗的点评都有经典,从他们的点评入手,你会学习很多有价值的阅读方法,如果再尝试动笔写写书评,那么对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

当然,对一篇文章或整部书的理解绕不过作者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文章背后的信息,从时代大背景和人物的小背景定位分析是常见的方法。现在,不少人喜欢去网上查资料,不喜欢读书籍,网上的信息查询便捷,但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主张要了解这些文章的作者,至少要通读几部他们的代表作、几本传记才好。近些年,我在有意识地读人物传记、名人日记、游记,甚至是个人通信等,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知道更完整的作家生平故事以及那个时代的真实状态,以此来帮助我建立一个大的时空观,去理解那个年代的作品。

休闲性的阅读很容易,但涉及学科专业领域的阅读,还是需要我们以研究者的态度去认真对待的。比如鲁迅的作品,如果我们没有对鲁迅进行一个系统的阅读,仅凭教材里的资料是不能驾驭他的作品的,即便是教也是“乱教”或“人云亦云”。这种外围的阅读积累看似很费时间,但从整个教学生涯看,我们的投入还是很有价值的。有了这种态度和方法,我们的阅读积累就会更丰富,理解作品时就会更准确、更合理。深度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游戏,需要一点点积淀和摸索,但基本的方法大体如此。

——常亚歌,《中国教育报》2022 年01 月05 日04 版

猜你喜欢

关键字古诗词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履职尽责求实效 真抓实干勇作为——十个关键字,盘点江苏统战的2021
我爱古诗词
成功避开“关键字”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词之页
智能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