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读懂散文

2023-01-11

中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背影散文情感

陈 荔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阅读散文作品时,往往从作者、创作背景等角度入手把握作品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先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根据文章线索梳理内容,再以此为基础,深入品读,抓住关键词句,从而体会散文的情感,探究主题。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散文的形式较为自由,内容可写人记事,也可写景状物,但都是作者内心深处情感最丰富的体验。要让学生读懂散文,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能在了解作者基本简历的基础上结合作品了解背景,在此基础上再读作品。

1.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在散文教学中发现,当问及和作者相关的问题时,不少学生都无从回答。如问“朱自清是哪里人,有何经历”,能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因学生对作者的经历不够了解,很难体会作品的情感。如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学生虽然阅读了作品,但却不知作者性别。为此,在引导学生读散文前定要让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中,通过对作者经历的了解,知道作者写该文时,弟弟身患绝症,在悲痛欲绝中,作者徘徊于庭院,见紫藤萝花盛开,由此而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由此再读课文,可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可借助学案或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作者,课堂中再检查反馈,效果会更好。

2.了解背景,初步感知

创作背景乃作者创作作品的缘由。在散文作品阅读中,不少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不了解,读了作品后依然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如不少学生阅读了《藤野先生》后只知道作者介绍了藤野先生,至于作者为何要写这段经历却浑然不知,当追问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时,也很少有学生能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爱国情感。为此,在引导学生读散文时,要提示学生提前了解创作背景,再引导学生初步读作品,获得感知。教学中可借助学案提供创作背景,也可让学生借助参考书或教辅资料等阅读了解。课堂上,可让学生简单说一说,以加深印象,教师适当补充并引入新课。

二、抓住线索,梳理内容

散文的形式较为自由,初中学生接触的散文不多,在读散文时往往难以抓住内容。线索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内在脉络,是贯穿于全文的中轴线,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展开阅读活动,不仅可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情感,探究主题。

1.初步阅读,找出线索

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时,要在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找到线索,在根据线索疏理内容。首先,紧扣文眼寻找线索。以《背影》为例,文章题目为“背景”,开篇写到“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为何背影是“最不能忘记”的,文末又写到“在晶莹的泪光中,……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以“背影”开篇,以“背影”收拢全文,且其间重点刻画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可见,“背影”就是本文的线索。其次,要围绕人物和事件寻找线索。以《藤野先生》为例,全文就是围绕“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而展开,文章一开始写东京,目的是为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做铺垫,接着就写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直到离别后的想念。最后,要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如课文的开头、过渡句(段)、中心句等寻找线索。

2.根据线索,梳理内容

在散文阅读中引导学生找到线索后,接下来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线索再次阅读,疏理文章的内容。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学生在初步阅读中找到了作者是按照空间的变换的来安排文章的,那么,接下来就引导学生将文章进行分层。如第一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是写“‘我’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对文章的层次和内容归纳时,学生的用词可能不够准确,划分层次也不够精准,但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参与。如《背影》的教学中,当学生找到“背影”这一线索后,提出问题“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背影”,以此引导学生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归纳为“许久没有见到父亲很是惦记”“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父子分别时儿子看到的背影”“分别后想念的背影”,虽然用词不够精炼和准确,但学生能根据线索阅读并划分出层次归纳,值得激励,此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如“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将其归纳为“望父买橘”即可。如此,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效果会更好。

三、找关键词,体会情感

散文之所以备受读者所喜欢,更多的是散文中的情感能打动人。但结合初中散文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在散文阅读中对散文的情感体会并不深刻。甚至不少学生只能把握文章的内容,不知道从何处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为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品读体会,在朗读中感悟。

1.咬文嚼字,深入品读

要能较好地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真正做到咬文嚼字,深入品读。以《背影》中望父买橘的片段教学为例,先是对父亲进行外貌描写,写父亲“胖”,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深青色的棉袍,可见“我”观察之仔细,也可见“我”对父亲的“爱”之深。接着写动作,用“探、攀、缩”等动词写出了父亲过月台的艰难。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重大压力,家中的境遇也大不如从前,甚至可以说贫困聊倒,在这样的境地下,父亲亲自来送儿子,还冒着可能摔下去的危险去给儿子买橘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从“我”的角度来看,“我”看着父亲去买橘子,父亲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上,此时内心是感动的,是发自内心的生发出对父亲的感恩。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找出关键词,交流体会,教师再适时补充、点拨。

2.多样朗读,体会情感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教师进行讲解,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阅读后依然对文中的情感体会不深。原因何在?对初中散文教学调查发现,在课堂中,学生读的机会并不多,甚至课堂中几乎没有读课文,只是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是体会情感有效途径。在散文教学中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朗读中,前半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到,第一段中写到“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故而在读该部分时,节奏是欢快的,舒缓的,富有乐趣的。到了第九自然段,写到“总而言之……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因为要到“三味书屋”去读书了,对百草园充满了不舍,为此,在读自然段时,要读出“依依不舍”之感。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分组读、配乐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获得对作品的感悟。

四、全面分析,把握主题

不同类别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主题不一样。初中学生刚接触散文,对散文的特点、类别不是很了解。为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先引导学生结合散文的类别探究其主旨。散文大致可分为记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如《藤野先生》属于回忆性散文,是侧重于记人的叙事散文。为此,在该文的阅读中,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藤野先生这一人物来体会主题。如通过“添改讲义”写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品质,通过“纠正解破图”写其严格要求的品质。正是这一件件的事件突出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的品质。

1.抓主旨句,阅读体会

要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主旨句。以《背影》为例,文章开篇即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可见,本文所要写的就是父亲的背影,所要表达的父子情深的情感。又如《老王》的最后一段写到“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那么,幸运的是谁?不幸的是谁?为何是“愧怍”?围绕上述问题对“老王”和“我”的形象展开分析,探究“我”对“老王”的情感,由此体会一个作家对像老王一样的车夫的底层拉车人的关心和同情。

2.分析综合,整体分析

作品的主题并不是孤立的,相反是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的。首先,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如《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和老王的一些交往,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在这样苦难的岁月中,能相互尊重和关心,是那么的难得。其次,注重结合文章的题目分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要写的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再结合文章看,将百草园看作是“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这样两个不同的环境中,“我”和小伙伴们却有着不一样的快乐,可见作者对童真的向往。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如《济南的冬天》,作者所写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那么,读该文后,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的冬天进行交流,体会作品的主题。

在散文教学中,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作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为散文的阅读奠定基础。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时,要先找到线索,根据线索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句,阅读并体会情感,多角度分析作品的内涵,整体把握作品。

“双减”披荆斩棘,为课后教育重建开辟了道路。但课后教育重建是一项不可急就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但自身体量大、要求高、承载多,而且结构复杂、形态多样,还要与高质量发展、核心素养、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等工作协同,面临需求多重叠加的挑战。目前全球课后教育,从要素维度可归结为四类:一是素质提升类,包括艺术、科技、体育、创制等项目,以技艺学习、拓展、提升为主旨;二是课业补习类,包括数理化生、语言及音体美等课程,以查补、熟练、提分为主旨;三是认知拓展类,包括科学、社会、人文、国学等内容,以博识、解惑、问道为主旨;四是社会实践类,包括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参与及生活技能等活动,以组织、协作、统筹为主旨。由此不难看出,课后教育覆盖基础教育及终身成长的所有方面,堪称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基石。

那么,从人才培养目标看,贯穿这些活动的统领性观念是什么?我归结为一句话,即通过实际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发展技能、整合知识、形成素养。这是课后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课后教育与课内学业及校外实践的根本差异。所以,课后教育具有独立的育人功能,把握其定位要强调三个关键点:完整教育包括三个基本功能,课后教育承载其一,不可或缺;课后教育功能好比“三通”,这一关节的缺失和错位,将导致全链条梗阻;课后教育是课内教育的“进阶”,应发展为更高一个层级的教育形态。

从教育整体育人功能看,自18 世纪现代学校产生以来,教育功能被分化为三。一是书本知识传授,主要由课内完成;二是实践知识习得,主要由校外完成。三是从书本到实践还有一个连接和桥梁,完成知识应用各要素的联通、整合和再加工,主要由课后完成。按照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各类人才进入社会之前,既要完成底层知识积累,构建起良好开放的知识结构,又要学会做事,能够应对终身学习和基本生活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完成基本的社会化教育,为职场创建做好准备。基础教育时长十五年,如果缺少课后的“知行整合”,意味着把这一整合功能推后到职场,那样不但浪费更大,而且很难达到高水准的“知行合一”。

从教育整体育人过程看,课后教育前承接课内知识输入,后联通校外实践输出,即应该发挥“三通”作用。按照人的成长规律,课后教育的整合,是从课内“知道”到校外“创建”的中间关节,创建之前要学会如何做,达到“会做”程度,形成“知道”—“会做”—“创建”完整通路。缺少“会做”这一关节,很难跨越到“创建”水平。按照教育专业逻辑,“三通”是实体功能,需要通过专门的课程项目,把课内学习的知识、概念、方法等,通畅地应用于实践,对接到真实情境中,支持现实问题解决,这也是课后教育本质和价值所在。

——吕文清,《光明日报》2022 年01 月18 日14 版

猜你喜欢

背影散文情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两个背影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