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守正与创新

2023-01-11侯宏东

中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诗文文言文教师

侯宏东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根基及发展之源,良好的文言素养是了解古代历史、探微古人思想的窗口,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起点,是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如何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是值得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思考和探究的。时代在发展,学生的学习环境、审美情趣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等都在发生变化,文言文教学只有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与时代契合,才能为高效课堂注入活力。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一切有效的教学均始于科学而明确的目标。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定位于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及学习兴趣的激发,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活阅历的。

然而事实上,古诗文教学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投入最多而又效率最低的。这固然有语言障碍方面的因素,也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关。近些年来,各种古诗文教学新思想新方法倍出,但不少语文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理念认识肤浅,将高效课堂改革简单地解读为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把改革的重心落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具体到古诗文教学中,新瓶装旧酒,虽然也搞点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方面的东西,但实际操作中只是因循“训诂”法,将一篇篇文理俱佳的作品尸解,古诗文的人文性荡然无存。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1.初中古诗文教学需要守正

几十年的教改,从教育体制改革到课程改革、课堂改革,虽然在人才培养观念和目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纠枉过正的现象时时存在。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加考辨地否定传统、甚至把传统等同于落后的改革是不可取的。

(1)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手段需要坚守

自私塾时代起,诵读就是儒家经典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读者与作家作品实现情感共振的有效途径。诵读遍数多了,自然能够披文入情,将干枯的文字演绎成温软的情怀,内化于心,激活想象力,提高审美及人文素养。

在当下的古诗文教学课堂上,鲜有声情并茂、沉浸其中的朗朗读书声,如果有读书声,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走个流程;基本上是以讲代读、以写代读、以练代读,核心是围绕一个“考”字,目标指向分数。即便在公开课上,诵读也多是应景的程式,为了课堂的气氛而读,为了好看而读。这种急功近利型的教育教学手段,既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更不能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很多学生连诗文句子都读不顺畅,更谈不上内容的理解和情境的领悟了。

笔者在教学《马说》这篇课文时,就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手法,以读为主,以讲辅之。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过程中,教师交错指导学生正音、断句、释义、感悟。一百多字的短文,经过多遍的诵读,多数学生是能够当堂熟记文本、理解内容的,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拓展一下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学生就能够很容易地把握主题思想及写法。

(2)以积累为主的教学目标需要坚守

初中古诗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字词等基础性知识和经典名篇两个部分。古诗文知识积累能否有效,方法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从词法、句法、语法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年代比较久远的秦汉诗文,古今词义变化很大,有的今义与古义几乎没有关联,初中生学习的障碍不言而喻,因此知识归纳不能仅局限于当堂所学,还要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并适当向课外拓展。

经典名篇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形成文言语感,能够感受到“之乎者也”中特有的韵律美。需要熟读成诵,但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近体诗与词篇幅相对较短,记诵难度不大。一些长篇叙事诗和散文,由于篇幅较长,初中生记诵起来难度就大了。一些学生当时能背掉,由于缺乏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思路不清,往往转身就忘了。所以教师不能以己度人,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在逻辑顺序,化整为零,分层记诵,避免只言片语式的碎片化记忆。

(3)以知人论世为主的鉴赏方法需要坚守

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作者的身世际遇密切相关。脱离时代背景和作者境遇来谈诗论文,鉴赏便成了无本之木,失去了着力点。初中生人文素养相对较低,知识积累不足,知人论世尤为重要。

知人论世要精准运用,在当用处用,在该详时详,要根据文章内容的深浅、意蕴的厚薄来决定如何运用。如《竹里馆》《使至塞上》两诗,《竹里馆》表达了一份淡泊的心境,意境比较浅显,教师三言两语简介一下王维的向佛之心就可以了,而《使至塞上》则不同,学生如果不了解王维此行是被排挤出朝廷,不了解当时以效命疆场为荣的社会风气,就无法理解诗中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和慷慨悲壮的边塞情怀。

知人论世的运用要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地融为一体,要用得巧,用得恰到好处,不必循规蹈矩,一开篇就是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程式化的开篇介绍,学生明则明也,但整堂课就会波澜不惊,索然无味。如《湖心亭看雪》,在教学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时,再把张岱生平际遇、作品时代背景择其要者介绍出来,就会事半功倍。

2.初中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

古诗文教学需要守中有攻,立中有破,善于创新,要立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言文并重。先以字词句的解读为突破口,增强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再由言到文,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备构建新知的语文素养。

(1)独具个性的文本解读。

“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而教师的魅力主要就是学识的魅力。”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古典文化积累和广博的学识,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俯仰古今,信手拈来,口吐珠玑,才能对作品的艺术特质和人文精神作出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解读,令学生仰慕之向往之,从而在内心深处激活古诗文的不竭魅力。“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如果没有真学问做底子,再好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是于事无补的,空袋子是难以直立的。

如《湖心亭看雪》中“独往”与“两三粒”是否矛盾?笔者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点拨学生:《小石潭记》“二小生”是一同前往的,怎么就不是“同游者”呢?两文的语境是否有关联的地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趣大涨。笔者顺势阐述:儒家的礼乐文化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是为了巩固社会秩序而建立起来的文化理论体系及行为规范。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舟子”是佣人,“崔氏二小生”是晚辈,佣人与主人、晚辈与长辈,是不能等同并列的。学生听完,如醍醐灌顶,明白了其中的内涵。

(2)学以致用的写法探究

文言文历经千古,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典名篇,都值得慢嚼细品。教学一篇文言文,仅仅把它当成文言基本素养的积累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染,是远远不够的。初中教材中的文言篇目,几乎跨越了各个时代,包含了各种题材,囊括了各种风格,表现手法精彩纷呈。古典诗文的写作技巧,就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但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奢求在一篇课文中将涉及到的知识点全部讲深讲透,宜择其要者阐述一至两个方面,避免贪多嚼不烂的现象发生。

如《湖心亭看雪》,作为游记小品的典范之作,写法上别具匠心,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如果都逐一详解,学生一时难以消化吸收。可从游记散文的特点入手,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之间的布局及剪裁取舍。引导学生认识到,游记散文要以叙事为骨骼,以写景抒情为血肉,要紧扣主旨来选择写景叙事内容;骨骼刚硬而峭拔,血肉丰满而圆润,才能有一个“好身段”。不能毫无抉择地一味叙事,那样就成了流水账,叙事务必要简约,叙事为写景抒情服务;写景是重点,要紧扣主题,尽力多角度展开;抒情要点到为止,委婉含蓄,尽可能融情于景或融情于事,尽量避免大段的直抒胸臆。

(3)内外联动的课程开发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把教材、教参当做唯一的“真金”,需要在备课中向课外拓展迁移,充分占有与文本相关的有效信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相关知识体系进行筛选、整合。通过对比阅读,学习如何针对同一素材从不同视角观察,从不同角度立意,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领悟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所写题材“宣室夜对”是著名的历史典故,知者甚众。笔者在教学中分别与李商隐的《贾生》、王安石的《贾谊》、毛泽东的《七律·咏贾谊》《七绝·贾谊》进行比读。虽是同一则素材,但由于作者各自身份地位及处境不同,所以着眼点各异。课内两篇,李、刘仕途坎坷,都以贬谪之身借古讽今。王安石写《贾生》时,深受神宗殊遇,志满意得,所以他赞美文帝褒扬贾生。而毛泽东则从治国安邦的宏大视野着眼,表达了自己的爱才惜才之情。通过比读,有效地实现了知识迁移,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内外联动的课程开发,教师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用来比读的课文要慎重选择,要在题材、立意、写法等方面有显明的关联点。对于来自于教材之外的诗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性要强,要紧扣教学目的,不能任意铺展开来,冲淡教学重点,削弱教学效果。

古诗文教学永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虽然它在多数省份的中考卷面设置中占比不到总分的百分之二十,但其价值却不是考试分值所能衡量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专心于读书,用心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坚守传统,不断创新,真正做到言文并重,才能让学生欣赏到古诗文中的无限风光。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文言文一直承担着记载中华文化与思想的重要使命。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后,文言文作为“旧文化”的代表逐渐被边缘化。它们虽然仍在语文课本中出现,但比重很小,课程要求也不太高,几十年下来,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很薄弱了,以至于现在文言文已经成为大众走进经典古籍的障碍。

但无论怎样,中国人对汉字的识读带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如果我们静下来,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大体意思还是明白的。现在不少出版社出版了带注音的经典古籍,帮助我们解决了发音的问题,这种设计就很好。

我读这些书籍也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我先从《红楼梦》读起,然后逼着自己写读书笔记,前八十回整整写了近五十万字。从开始的啃读,到慢慢适应,最后沉浸其中。其实阅读与打仗相似,如果你打过一个胜仗,你会积累很多经验,提升很大信心。我现在在抄读《史记》,抄书是很多古人读书的方法,比如金圣叹、王夫之、曾国藩。抄书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让自己的思维充分在文本中逗留,以此来体会作者的构思、选材、笔法、主旨等。

读完一篇,再写一篇书评。书评写作力求准确,要有趣味易懂,要让没有读过原文的人能读明白,这就对阅读和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正是这种写作要求,反过来逼着自己每篇文章务必读清楚、想明白。坚持久了,对文章的阅读能力也就强了。当然,工具书的使用也很重要,它们就像阅读的脚手架,不同的视角会给你不同的收获与经验。总之,对于一些经典名著,我们需要下点儿功夫,要有一点儿“打得一拳开”的精神,认真地拿下一两部,否则,我们永远越不过这个门槛,始终找不到享受经典阅读的乐趣。

——常歌亚,《中国教育报》2022 年01 月05 日04 版

猜你喜欢

古诗文文言文教师
文言文阅读专练
最美教师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教师如何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