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咬文嚼字贵有法
——以《将进酒》的同课异构课为例

2023-01-11庙诗仙

中学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万古愁将进酒语言文字

庙诗仙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四(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强调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诗歌这样的文学艺术样式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承载体。因为诗歌语言的本身就是技(技巧)与道(思想)、艺(技艺)与情(情感)、法(策略)与境(意境)的有机统一,是语言综合性、实践性得以有效运用,臻于化境的标杆。也有自己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同课异构《将进酒》为例,可一窥诗歌教学咬文嚼字之路径。

一、串联同调意象咬文嚼字,感受诗情

诗歌中所有的意象都有一个指向点、共同点、归宿点,就是为境而造,为情共生。可见意象是有生命的,它是诗歌的灵魂,品读意象可得象外之意,象外之音。当然“除了意象在空间内罗列和在时间中涌现以外,作家还常常把“同调”的意象配置在一起,使之协同一致,相得益彰。”在我看来,组合一起的意象既会形成一种合力,也能形成一种张力。所谓的“同调”意象,即既有意象外在色彩色调、形象特征上的“同调”,也有意象内在的文化内涵上的“同调”。李老师在执教《将进酒》一文时就充分注意到理解李白巨人式悲伤所运用的串联“同调”意象的品味法。

李白所选用的很多意象在色彩色调上充满了华丽性(金樽、钟鼓馔玉、千金裘),繁丽性(金樽金裘、钟鼓馔玉、青丝成雪、五花马等)。这种色调色彩上的“金”与“绚”代表的是生活上的极尽挥霍和纵情享受,如“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两处“尽”字可见一斑,但这张扬狂放的生命享乐背后却是一种巨人式的悲伤。越是毫无顾忌地、极致尽情地挥洒和潇洒,越是一个人的孤独和寂寞。面对这样的饮者“留名”方式实属无奈,实乃沉痛。

同样,在抒发时光易逝,人生当及时行乐时,作者选择黄河之水,而且是天上来,这一奔字写出水流的力度和速度,气势和气魄。有悲,但读之是一种壮之悲,而不是一种伤之悲。在写吃与喝时,所烹所宰乃是羊和牛,并非鸡和鸭,所饮不是“三杯两盏淡酒”,而是“会须一饮三百杯”。这种生命个性的张扬是一种大丈夫式的豪之悲,不是一种小女子式的忧之悲。

当把具有“同调”性意象组合在一起统观时,李白的“悲”便不再是“茶”——平而淡,而是“酒”——浓而烈。这是李老师这堂课咬文嚼字给观课者带来的震撼思考。

二、观照反语进行咬文嚼字,感受诗性

诗歌语言具有凝练性、跳跃性、含蓄性、暗示性等特点,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丁老师在执教《将进酒》一文时,于寻常处见非常,于言内处见言外。他在课堂上抛出一个追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李白的《将进酒》,有些话你要反着读,反着看,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生1:“人生得意须尽欢”,表面得意实乃失意,过去一时得意,而今良久失意。赐金还放好几年还处于国内长途加漫游状态。

生2:“天生我材必有用”,此处自负式的“必有用”实乃是无奈式的不被用、被弃用。

生3:“烹羊宰牛且为乐”,此处的“且为乐”只是暂且为乐,实乃长久不乐,余生难乐。

生4:“惟有饮者留其名”,其实李白并不想通过喝酒留名甚或写诗留名。这里有无奈和悲愤。

生5:“陈王昔日宴平乐”,愈是一群人的狂欢,越是一个人的寂寞。

在文本里这样的语言表达,既要引导学生看到语言文字的表面(显性),也要看到其背面(隐性)。如此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真实的李白才能展现在学生面前。酒宴中的气氛越是有高潮,酒宴上的言行越是有高调,越是能看到一个人的落寞和不堪。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入世和“但愿长醉不复醒”消极避世的矛盾纠结中,李白的形象更加丰满,虽为“诗仙”,但也只能在诗中“偷得片刻闲,一醉且为仙”。

三、运用对比思维咬文嚼字,感受诗味

诗歌语言追求锤炼化,通过炼字(词)达到炼意的艺术效果。李白的诗歌语言很多时候,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看似脱口而出,一派天籁,实则也有自己的匠心独运。郑老师在执教《将进酒》时,对“万古愁”“我材”“烹羊宰牛”等词语运用了比较思维,深化了理解。

组一:如果把“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万古愁”改为“你我愁”或“今日愁”如何?

讨论分析:万古愁从时间上强调此愁历时之久,不是一时的今日之愁;同样在此时间长河之中,此愁并非你我之间的“个”愁,是具有普遍性的“类”愁。孔子有、屈原有、陈王有,我李白也有。这样就增添了愁的沧桑感、深重感,厚重感。如此郁积心中之愁才能如黄河之水一样喷涌而出,怒奔而走。

组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刚才有学生写成“天生我才必有用”,那么请问“我材”和“我才”有何区别?

讨论分析:某些情况下,材和才可通用,但“材”重在我这块材质、材料(有潜力,可挖掘,可塑造),发展具有多方向性,发展的程度上更深,一般能成为“高材”“大材”,而“才”重在本身具备某种才能才艺、才华才气。李白很自信,甚至认为我这块“材”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所以说是“天生我材”,“殆天授,非人力”,这也正是李白张扬个性的体现。

组三:“烹羊宰牛且为乐”改为“嚼肉啃骨且为乐”如何?

讨论分析:“烹”和“宰”这两个动词,更具有一种狂野性、豪迈性、洒脱性,显示出盛唐气象的“雄”与“力”。这里通过李白诗歌的生命激发和个性张扬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而“嚼”和“啃”只是对待一般对象的一般化动词,显得有点斯文拘束,不够豪放不羁。

类似的文中“奔”“呼”等字词皆可运用比较思维进行咬文嚼字,品出别样诗味。

四、利用互文情境咬文嚼字,感受诗韵

互文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其实互文就是一种新的情境,利用新情境的设置能更好地嚼出词语在原情境中的深意。张老师在执教《将进酒》一文中充分运用了此法。

张老师追问到,你认为“古来圣贤皆寂寞”的“寂寞”之意,更符合下列哪首诗中的寂寞之内涵。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唐·刘方平《春怨》)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唐·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唐·崔珏《哭李商隐》)

讨论分析:首先排除的是《春怨》,这里的“寂寞”更多的是美人迟暮的哀怨之情,当然这里也许会有隐喻,借女子代言。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哭李商隐》,因为怀才不遇而生寂寞之情。当然《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里也有因缺少知音而生寂寞之感,其实这两种寂寞并不矛盾,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也有因缺少知音,无人赏识而生的怀才不遇的寂寞。这寂寞悲伤的背后是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嘲讽。因为自古以来的圣贤都寂寞了,而饮酒的酒徒却能留名,这样的社会何其荒谬!何其颠倒!所以李白说“但愿长醉不复醒”,醒来会更加的痛苦,李白是想用“醉态”“睡态”“狂态”去反抗这个黑暗、扭曲、荒谬的现实世界。

这里利用新的文本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咬文嚼字的欲望,更能让其深刻地理解了“寂寞”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音。化用安如意评价纳兰性德的一句话,“豪放是其外放的风骨,愤激才是其内敛的精魂”。

师徒结对同课异构的四节课,因“这一篇”给我们提供了“这一类”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咬文嚼字品出诗滋味的多重路径,这是一个重要收获。

猜你喜欢

万古愁将进酒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越王楼夜听琴记
游睢县北湖(新韵)(外一首)
将进酒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正解《将进酒》
寒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