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思性写作四步骤
——2021 年新高考全国I 卷作文命题特点及写作对策

2023-01-11陈理萍林汇波

中学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哲思命题时代

陈理萍 林汇波

近年高考的全国卷作文多为任务驱动写作,材料情境为文化、历史性内容,意蕴丰富而复杂,写作任务、认知价值取向的确定与表现困难,哲思性活动须贯穿写作过程。哲思,是对事物存在性的思考。哲思性写作,即是写作活动中通过析出客观存在的各种写作要素,思考其关系及意义的表达,以实现认知的活动。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作文材料为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体育时效”内容,需在哲思性写作中辨析材料,确定立意及写作任务,在真实的“自我”表达中实现认知。

一、材料哲思:内蕴辨析,确认命题价值取向

高中新课标“评价建议”中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作文命题给定材料具有设定“具体的情境”的作用。因近几年全国卷作文材料历史文化因素突出,情境复杂,材料意蕴的哲思成为考场写作的第一道坎。

该命题材料取自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就材料的基本结构看,由三部分组成。先界定强、弱,“不明”“不聪”是为“弱”,“目明”“耳聪”为强。接下来是阐述强弱转换的对立统一关系。强,滥用其强,终至弱,因而不必自喜;弱,勤自锻炼,进而为强,就不必自悲。再接着阐述“吾生而弱”,需“以至于强”。命题内蕴的观点,是强调体育的作用,是分析强弱关系,还是强调需自强?需辨析材料内涵,合理判断与选择价值取向,哲思性要求显而易见。

材料意蕴丰富,历史感、文化感厚重,富含哲思性。毛泽东这篇文章发表于1917年4月,此时段处于“五四运动”及建党之前,中国积贫积弱、万马齐喑,此时的中国向何处去,摆在年青的毛泽东及许多具有时代使命感的青年面前。一般考生都能读懂材料字面内容,但哲思性水平却有高低差异,读出意蕴的层次不同,并产生相应的认知指向:①关注体育锻炼过程及对体质强弱关系的意义;②从体育锻炼感悟体育精神;③从体育精神感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认识;④从体育精神、强弱转换辩证关系联系社会、时代及国家民族的发展。什么样理解才算获得“启示意义”,其“感悟与思考”才能促进个体认知,衡量着考生对命题及材料哲思性内涵的解读能力。

写作的“观点从材料中来”,“它的最大的价值与考核功能应该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写作活动的总目标为“立德树人”,上面几种解读取向呈现的思考水平差距明显。因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特定的作者,材料内涵辨析不能停留于体育锻炼中体质的强弱,而应上升至个人的生活认识,上升至个人成长乃至国家民族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提至由弱而强民族复兴之路的高度思考,才是材料哲思性的应有作为。

二、任务哲思:超越笼统,成就“典型”认知任务

课标要求写作须“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要求写作立意须明确而典型。材料中阐述了强弱关系,考生写作就可任意选择一个主题,铺排性列举表现“强弱”的古今中外素材,写出好文章?写作时需分析材料要素内涵及其关系,抽丝剥茧中升华文章立意,成就写作的“典型任务”。

1.强弱关系与“以至于强”

该作文立意需从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的“体育之效”的材料中提炼。但命题材料并非照抄原文,而是命题者有意图的选择与重组,蕴含命题者观点,是命题者主观上对素材所做做的整合,是一种创作,考生需客观面对,需能读出命题意图。

毛泽东写作此文时,中国积贫积弱,不能定位为“强”。滥用其强终至弱,就无需思考。因而该材料内含观点是如何由弱变强,需论证如何振兴中华民族的问题。材料最后的“因此”,是推论性的联结词,提出材料作者(包括命题者)的观点是:“吾生而弱”,“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材料脉络为:材料背景交代→体育锻炼中的强弱关系→应有自强态度。如果考生只停留于强弱思辨,显然是误读材料观点,理解偏离命题意图。

但这并不否定材料中强弱关系阐述的意义,只是须确定孰主孰次。有强弱转换的辩证思考,发展自强才有可能及机会,才有起码的信心,有理性心态,不致于面对“吾生而弱”时沮丧与消极,绝望或沉沦,产生不必要的自悲心态,而是能积极地“增益其所不能”,终能“变而为强”。强弱关系为“吾生而弱”“以至于强”的认识及论证服务。

2.“弱”的哲思性及自强认知任务

“吾生而弱”是一个哲学解读,即是自我否定。否定是为肯定,破之后才能更好地立。弱,于体育锻炼的需求而言,于个体而言,是体质弱。进而引申为精神弱、学识弱、人生积累弱,存在发展的客观需求。这是个体生活认识、人生认知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态度。“吾生而弱”,人生之始,不可能“生而知之”,“弱”是客观存在。放至大局,面对时代,客观上也需要有否定精神。“发展才是硬道理”,看到不足,就会寻找发展契机。不盲目自大,有时代使命感,有国家、民族复兴及发展的使命感,才会有“吾生而弱”的认识,才会有奋起直追“增益其所不能”“以至于强”的认知。

弱,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产生渴求发展的积极态度。看到自己的不足方能尊重他人,获得支持;方能避免浮躁及急进,发现资源与机会,获得学习契机,也能沉浸下来积极学习,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实现自强。

需“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形而上学”,正视不足,确立“自我”为“弱”,需要发展,就有无限机会与可能,这即是一个自信自强的“自我”,是一种真正的强大。而回避或无视“弱”,思考与表现中只能说套话大话,由强再到更强,是狂妄与自我膨胀,那是真“弱”,且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实现由弱到强的转换。正视“吾生而弱”,才会积极学习、发展,才可能“以至于强”,才是正确对待强弱对立统一关系的科学态度,由此而确立的认知任务则最有意义。

2020年全国卷I作文立意,三个历史人物在历史文化事件中的表现均有其积极面,立意上均能出彩。但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作文立意,需做选择,更需取舍,只能是确认“弱”及发展需求,谋求“以至于强”,才能体现哲思。哲思不深,停留于均可深掘,立意就不高。如何面对材料的丰富性复杂性,如何从哲思性高的角度立意,就成为今后作文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三、身份哲思:确立真实“自我”,为时代立身立命

题目的“任务”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你”即是考生作者“自我”。具体作文时“自我”身份,可以“我是新时代青年”“我是00后”“我是一个深切感受自己国家被欺侮排挤的热血青年”,虽符合题意,有许多现成的素材可用,但“自我”身份笼统,写作易流于宿构或抄袭。当前写作教学的最大困境,是学生写作内容的虚假。须哲思“自我”身份,促使学生面对具体生活,解决真实问题,写作中实现认知。

1.“生而弱”:真实具体的“自我”

真实,涉及作者具体身份具体生活,指的是作者经历过、体验过,思考探索及深刻感悟过。“自我”“生而弱”之“弱”,具有相对性,于个体身份特点的原点、起点或弱项,有待探索发展的项目内容,均为“弱”;可理解为个体经历了挫折,处于人生低谷,处于困境,也为“弱”。

确立“自我”“生而弱”的具体内容,即是确立真实“自我”。“生而弱”的“自我”来自具体家庭,是特定经济文化背景的个体。可做列举:“脱贫”家庭中的“我”,出生于偏僻乡村的“我”,城市底层生活家庭的“我”,缺少劳动的“我”,希望到远方去扩大见识的“我”,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我”,受疫情困扰的“我”,理想与现实有巨大差距的“我”,等等。有具体而绝对发展需求的“自我”,“生而弱”才是真实的。

这个“生而弱”的真实“自我”,是有深刻的“以至于强”发展需求的一类人。看到不足,需要发展,有愿景有目标,奋起直追,最终获得成功而自强与自信。身份真实细化而确立的“自我”,更能辩证对待困境,看到生活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生活的转机,能在追求变化与发展中成就自己。

2.“以至于强”:“自我”发展的哲思性演绎

真实“自我”的“以至于强”是具体的,是针对发展需求而做哲思性演绎。“脱贫”家庭中的“自我”,感受到国家脱贫攻坚的力量,感受到时代的关怀,但也感受到生活的不易。“脱贫”而至“小康”家庭中的“自我”,只是处于生活转变的一个节点与起点,“我”及家庭客观上还是“弱”的。年青的“自我”,如何奋发图强,如何生存与自立,才是这类青年当下应有思考内容与真实认知。

缺少劳动,缺少交际,可能是“自我”在这个时代中不可回避的“弱”甚至是问题。家庭经济宽裕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掏钱上校外培训机构,能造就好的学习成绩,但并不一定让我全面发展,可能高傲冷漠不会与人相处,精神孤独常临崩溃,抑郁病魔常笼罩着“自我”,参与劳动学会合作是这一类青年需发展的真实内容。

毛泽东写作《体育之研究》,阐发国民体质之弱,其实也是真实阐述国家之弱、民族之弱,体育发展的阐述中蕴含国家民族如何发展的智慧,这种智慧贯穿于建党及至建国而至国家发展。具体真实的“自我”,怎样谋求发展的演绎,与材料哲思意脉一致。“自我”所处时代同样面临发展需求,真实的“自我”与时代紧密相连,真实“自我”就具有时代特点及时代使命感。

2020年全国卷I作文写作的“自我”确认,可以是大局利益为重、渴求贤才、不计前嫌等,“自我”认知及发展的表达易囿于某一确定观念的主观阐述。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因材料、任务的哲思性,作文中的“自我”发展认知更具哲思高度。“自我”“生而弱”,再“以至于强”,一类青年强了,“少年强则中国强”。写作中哲思性确立真实“自我”,面对时代,真切感受时代精神的脉搏,寻找“弱”点,精准定位立足点,与现实积极对话,探寻自我、生活及国家民族的自强之道,真实“自我”得以立身,得以为时代立命。

四、表达哲思:逻辑推导,促进积极语言实践

作文表达需强调逻辑性,突出考场作文篇章及段落的哲思性,以有效提升考生在考场写作中的语言表达与认知水平。

1.文章结构的哲思性

该作文观点的获得,需辨析材料意蕴而得出,是归纳推理。具体论证,则是演绎推理,作者对自己观点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论证。内容层次应为:①材料中提取观点;②阐述强弱关系及“生而弱”的“自我”;③自强发展阐述;④自强的时代意义。

具体层次可进一步细分,表现哲思性,深化作者的认识活动。第②层次中“弱”的内涵阐释,在强弱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探寻并定位。强弱是相对的,正视自身的不足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强中寻弱,可做全面分析,横向联系,比较中看到不足,寻找弱项;可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做纵向比较,确定弱项,探索发展点。

第③层次中的自强思考,同样可细分。自强需联系真实具体的“自我”,辩证地分析,有针对性地推绎。解决真实问题的自强探索,才有价值。顾左右而言他,回避真实困难,东拉西扯,凑字数拼素材说套话,就难以实现写作认知。

文章中的层次关系,可以是递进性关系,也可正反对比,与材料的对立统一意脉一致。②③层次之后,可以做反面、补充性阐述,以更好地确立正面所阐述的论点。

如此,具体的文章结构段落可具体安排如下:

①材料归纳与提炼,引申作者观点。

②强弱辩证关系中得出“生而弱”之真实“自我”。

③强弱对立统一的思辨中阐述自强。

④反面认识阐述,分析盲目自信的负面性。

⑤补充性阐述,警惕“弱”者的假自强或消极应对。

⑥小结,点明主旨。

该结构内容的论证顺序注重逻辑性,从多个层面推进表达。②层为第一个层面解决问题,③层进入第二个层面探讨,②③层组成一个层递推进的论证思路。④⑤两个层次做反面论证及补充性阐述,进一步提升论证的严谨性。篇章内容从材料引申观点,到确立文章中的真实“自我”,再反面或补充论证,思维缜密,步骤间环环相扣,哲思性强。

2.段落表达的哲思性

段落表达如何展开是中学生写作的一个难点,段落内容的哲思性演绎就成为破解此困境的一个重要探索内容。下面的疫情素材,是一个“自强不息中华魂”段落。生活素材与“自我”认知关系是类比推理;而结构上,还是演绎推理。

①您迈着不太利索的脚步来到派出所,放下一个小纸袋后匆匆离去。小纸袋里有12000元,还有一张小纸条,写着“为武汉抗疫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②您,只是乡村里的一个生活艰难的老人,和老伴都是环卫工人,月工资维持生活都有困难,却捐献给灾区一万多元钱,那是您多年的积蓄啊!您低微而普通,却是构成生活、时代的强者,无数这样的强者构成最强时代。③战胜疫情,国家民族复兴,正是因为有您这样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民族觉醒、万众一心,中华民族自能复兴强大。④那么,正视自己学业困境,不停滞不放弃,砥砺前行,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强大尽心尽力,则是我的自强的应有之路。

该论证段的基本结构是“素材+分析+推论+结论”。①是素材句,来自于生活;②是分析,对素材内涵的阐释;③是推论,何为强的思辨;④是结论,也是此段落的中心句。“我”是有学业困境的青年学生,“您”是捐款抗疫的环卫老人,同样为“弱”,确认真实性。“我”面对“您”表达:描述“您”的捐款事件,说明“您”的生活背景,推论“您”的“强”,类比引申至“我”应如何自强,面对“您”表明我应有的认识及态度。榜样素材来自生活,真实可信,“我”获得的启发合情合理。内容依逻辑顺序推进,思辨性地表达,思考逐步深入,价值认知表现突出。

2021年全国各高考卷作文命题,内容及表现形式虽有差别,但写作哲思性则是共同要求。如全国甲卷,提供材料之后,导语是“可为与有为”,可为就一定有为?显然需从“自我”出发哲思性辨析。浙江卷,材料提出“得失”可以是“终点”“起点”“过程”,材料内容哲思性突出。上海卷,提出事物的价值需或不需要时间的沉淀,材料辨析及写作均需哲思性,等等,可见哲思性写作是今后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哲思性写作四步骤,则是基本规律,值得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哲思命题时代
哲思小品
哲思小品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浅谈人生哲思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