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

2023-01-10苏康友柳贵东杨建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2期
关键词:校企人工智能人才

苏康友,柳贵东,杨建平

(广东白云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引言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起步较晚、前期积累不足,人工智能产业面临有效人才供给不足的窘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者之一。

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1]。按照此规模,预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特定技术方向和岗位供需比例失衡尤为突出,因此,需要高校大力支持,不断提供人工智能人才。

《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分析报告》中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数据显示[2],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工学门类专业设置覆盖率较低,部分专业的设置过于饱和且与新兴产业契合度低,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均有较大空间。

一、教学体系的改革内容

为了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建设,推进人工智能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人工智能专业新结构与人才培养新目标[3],参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华盛顿协议》具体内容,可从三方面进行人工智能专业教学体系研究和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设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当代企业的人才需求,将培养目标具体细分为如下四个子目标。

1.具备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拥有人工智能学科通识教育类、智能科学类和计算机类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

2.能够运用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硬件和推荐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不断迭代的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完成智能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集成与运维管理等工作,发现、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3.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备跨学科理解、学习与沟通能力;能适应多文化团队合作,能够在职业工作环境中有效沟通和交流。

4.拥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主动适应国内外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

学生的毕业要求与上述四个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二)校企合作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是新兴产业,其知识更新较快,需要学生不断了解人工智能的前沿知识。因此,不应只采用现在传统的线下授课教学模式,可尝试采用线上授课+线下授课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线下授课由本校教师完成理论教学,线上授课通过企业的工程师进行教学。

同时,网络平台可采用超星平台,由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进行同时管理。如“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采用校企教师同时管理模式后,教师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超星平台所示的学生学习进度见图1,课程任务点及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见图2。

图1 学生学习进度

图2 课程任务点及学生的成绩分布

通过校企合作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线上学习;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今快速发展的最新技术相结合,贴合实际,实现毕业就能进入成熟实操的技术阶段。

(三)“3+1”人才管理模式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参考双元制教育,安排学生大四时进入企业学习,由企业团队对其进行指导,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了解并融入该企业,熟悉企业文化,了解本专业领域及生产、管理第一线的详情,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同时,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查与评价,作为学生最终成绩评审标准之一。如表2所示,大四一年开展企业实践教学方式,建立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课程进行专业网络课程,并将企业实习作为最主要的考核方式。

表2 人工智能专业大四企业实践教学

二、教学体系改革目标与方案

高校不断强化“瞄准产业办学、基于职业育才”的办学特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

根据产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从实际出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针对前沿专业课采取校企合作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改进“3+1”人才管理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面向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外语、数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掌握人工智能学科通识教育类、智能科学类、计算机类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在工业、科技、教育、医疗和管理等领域从事智能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集成与运维管理等工作的职业性应用型特色工程技术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第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第二,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

第三,掌握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工作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智能科学基础理论、人工智能科技基本原理、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具有工程管理、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社会、法律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

第四,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优化和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概念及基本技术、智能设备交互技术等基本知识;熟悉人工智能领域中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项目开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第五,了解智能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般方法,具有选择恰当技术、资源和现代工具解决一般工程系统中智能化问题的基本专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某一实际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第六,具有对人工智能系统或产品中的技术进行分析、改进与设计的能力。

第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人工智能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维护的初步能力。

第八,了解人工智能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法规,具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第九,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针对上述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确定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具体实施方案与方法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实施方案与方法

结语

通过对国家政策及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明确AI产业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形成新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适合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

同时,针对前沿专业课,本文提出校企合作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促使学生实时掌握人工智能的前沿知识,并通过“3+1”人才管理模式及双元制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更好地定位职业方向。

猜你喜欢

校企人工智能人才
人才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人工智能与就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