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

2023-01-10张晓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周 萌,董 哲,王 晶,张晓平

(北方工业大学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北京 100043)

引言

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事实上,任何一门课程都天然蕴含着真善美,因此,完善与坚定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应只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途径应是多元化、全方位的。为此,切实做好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高校落实德育创新理念,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实现“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式。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绝非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加入专业课堂中,思政也绝非仅仅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工科背景下,为培养“五育并举”人才,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需求,以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方面,深挖与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

一、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

自动化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每一项改变历史的技术革命都离不开自动化,大到航天、航空、航海、高铁、化工、核工程,小到每一个传感器、执行器,都离不开自动化技术的支撑。同时,自动化又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学科,被称为“万金油”专业,涵盖面广,可延伸性强,与其他学科交叉衍生出大批新兴学科,如计算经济学、现代物流、生物信息等。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与机遇。

自动化专业在我国绝大多数工科院校中均是重点建设专业,其课程思政建设引起了各高校高度重视,但目前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专业顶层设计

目前,多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以课题组为单元、以课程为核心成立教学团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而忽略了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或跨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前所述,自动化专业涵盖面广,课程体系普遍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等几大模块划分,学生对各科目之间的了解往往仅停留在课程属性上,而对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学生很难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性不高

尽管各高校均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在专业课、通识课教学过程中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又缺乏与专业教学的紧密结合,甚至停留在传达文件层面,缺少具体的实施方案。上述问题具体表现在:(1)课程目标不明确,学生不清楚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2)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割裂,引入方法生硬,未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致使学生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反感。

(三)师资队伍思想政治培训有待加强

部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意识相对薄弱,没有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职责去推进,教学理念模糊,且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缺乏认同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忽视思想意识的设计和思考。另外,有些教师不了解甚至曲解课程思政的实质,在课程中简单粗暴地贴上思政标签,在教学设计中胡乱插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起学生反感。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形势下,从学生、家长到学校都过分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大学生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认为只有专业知识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帮助,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厌倦、反感,对社会人才需求了解不全面,甚至存在误区。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过度注重科研成果,忽略教学成果,缺少一套科学的教师教学成果评价机制。通常,各学校每年会要求教师互评,学生对专任教师进行评教,在评价过程中,很多师生都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难以准确客观地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育人水平。

二、基于专业顶层设计的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课程思政能够为自动化专业铸造灵魂。在设计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时应具有一定高度,从学院层面、学校层面甚至高校自动化专业联盟层面整体统一规划,集结所有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力争形成专业共识,深入思考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与发展,将专业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高度融合,以国家发展需求为育人导向,探索自动化技术中蕴含的哲学、人文等思政元素,以期最终培养出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自动化综合性人才。

目前,自动化专业尚未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广大专业教师来讲,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迫切需要具有指导性的教学素材。为此,应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从专业的角度打造思想政治育人教材与示范课程等,形成一套具体的自上而下的执行方案,并将其推广到整个自动化专业。

为达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与教学制度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教学目标育人化

当代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应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做到教学目标育人化。

育人即立德树人,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并以此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知识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能力;能力目标侧重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素质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只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而忽略学生的素质目标,进而缺失立德树人培养的内容。为此,依托自动化专业顶层设计,寓德于课,为各门课程构建课程教学、课程思政育人双大纲,明确规定各自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并对标工程认证能力指标考核点。

图2 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

(二)思政元素整体化

课程思政是将知识点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也是对课程价值的进一步彰显。课程体系应采用“木—林—森”模式,如图3所示。学生只有深刻理解每门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及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其他知识做好衔接,并最终学以致用。

图3 “木—林—森”课程思政模式

依托顶层设计,不仅要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充分把握不同学科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所设计的思政元素具有统一性与整体性,进而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又要充分借鉴哲学、心理学等其他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等,并在通识课或基础课教学中加大对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程及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事件与科研精神的讲解与宣传,提升当代大学生对自动化专业的兴趣,并激发其爱国热情,培养其诚信和敬业精神。

世界的每一项改变历史的技术革命都离不开自动化,因此,各学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与方向,充分挖掘该领域的科学家精神。以本专业的杰出校友为范例和榜样,邀请他们回校介绍成功经验、工作经历或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自动化专业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增强使命感。

在思政元素设计过程中,可以从工程视角、工程场景与工程问题三方面,针对课程基础知识点,采用探究生活中真实案例的选题方式,优化基础实验模块,提高学生兴趣。此外,思政元素要与时代同行,从科技前沿、工程项目与热点新闻中提炼挑战性、研究型实验题目,设计进阶式实验过程,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多平台创新实践。

(三)教育模式潜移默化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当今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实践化教学等方式均已在各高校广泛推广与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热情。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应充分借鉴上述优秀的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将思政元素采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直观展示。同时,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目前,思政元素引入的方法包括引经据典式、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形渗透式、互动讨论式等。

此外,思政点贵在精不在多,关键是要入耳入脑入心。在建设网上优质课程的同时,教师仍要将重心放在线下课堂教学,如果线上任务过于繁重,过分强调学生的线上投入时间,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与学业负担。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更适合线下面对面传授与交流,通过眼神与肢体动作的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受到激励与鼓舞。

(四)师资队伍德育化

在制定专业严谨的顶层设计与执行方案后,最重要的是要由每一位专业教师去执行,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整个专业的办学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应强调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并重。

首先,打造一支由首席教授、责任教授、主讲教师、助教等组成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快速培养青年教师。其次,采用会议、讲座、宣讲、党支部活动,以及不定期邀请党校、宣讲团等专业机构的教师进行授课等形式,及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培训,确保教师思想素质过硬。再次,邀请校外政治、军事等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学,通过分享行业内爱国敬业的感人事迹,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发展高度融合的认知水平。自动化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让每一位教师都深刻认识到专业的发展必须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形成正向促进效应。同时,可邀请企业科研工作人员进校为学生分享宝贵的科研经历与经验。最后,增加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师考核评价中所占权重,推动考核评价向“专业素质+立德树人”两维评价转变,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使教师树立课程思政意识。

(五)评价机制长期化

考核评价指标是高校师生工作重心的指挥棒。为了保证师生全身心投入课程思政建设,要以评价改革为抓手,遵从素质为先、全面发展的原则,推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建立健全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无论是对学生的考查评价,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都应打破“唯分数论”的束缚,建立全新的、长期的、多层次的、宏观的评价标准。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评判不是取决于分数。各专业课程在考核中应适度增加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论述题考查内容,结合具体专业知识引发学生深刻思考国家的发展需求与人生规划。此外,邀请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回校,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介绍用人单位对具有爱党爱国、责任担当、敬业奉献等精神品质员工的需求,以转变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

其次,对教师的育人评价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让教师明白其职责所在并非单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国家之栋梁。应打破目前唯论文、唯项目的观念和单一的结果的评价机制,增加已步入工作岗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毕业生在工作上的表现及对各专任教师的重新认识与评价,形成滚动式评价机制。

本文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剖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闭环反馈思想,从顶层设计、执行方案、执行人、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教学目标育人化、思政元素整体化、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师资队伍德育化、评价机制长期化”五位一体的育人方案,切实做好“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推动高校自动化专业发展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