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2023-01-10郑江华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山东省体育文化

张 婕,吕 超,郑江华

(1.新疆大学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2.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3.烟台理工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4.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1]。认识好、保护好、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对当代文化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体育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优势,实现了跨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人类交流与互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体育非遗传承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空间受到冲击和破坏,面临几近消亡和过度开发的极端处境。

本研究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借助空间分析方法,从地理学的角度实现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可视化,通过探讨与本地域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相关性,为体育非遗的保护、开发实践寻求深层次的理论支持,希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发。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历史悠久,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3项,位居全国第二。齐鲁大地诞育了孙武、孙膑、孔子等军事大家和思想名儒,发生了诸侯争霸、宋江梁山起义、戚继光抗倭、义和团运动等军事战争和农民起义,在历史长河中演化形成山东省独特的体育精神,留下了丰富的体育非遗资源。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以国务院目前公布的四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山东省政府公布的四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杂技与竞技”“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数据来源。经处理后,得到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12项,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体育非遗项目48项。

1.3 研究方法

1.3.1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集程度。它可直观地反映出点要素在连续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所以本研究对山东省体育非遗进行核密度分析,实现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疏密形态的可视化。公式为:

1.3.2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或接近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山东省主要水系的线要素缓冲区,即以水系为中心轴线,距中心轴线一定距离的平行条带。

上式中,d为x与o之间的距离,通常是指欧式距离;R为邻域半径,或称缓冲距。即空间目标对象Oi的缓冲半径为R的缓冲区,为距离对象小于或等于R的全部点的集合。

2 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

2.1.1 体育非遗数量“东西多,南北少”

通过ArcGIS10软件对山东省国家级、省级体育非遗申报地进行坐标定位(图1),可见山东省体育非遗数量总体呈现“东西多,南北少”。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将体育非遗的市域分布分为四个梯度:第一梯度是菏泽,体育非遗数量最多,达13项,占总量的21.67%;第二梯度是青岛、烟台、聊城;第三梯度有潍坊、济宁、济南、淄博;第四梯度的城市体育非遗数量较少,仅有1-2项,其中德州和东营数量为0。

图1 山东省体育非遗分布

2.1.2 体育非遗空间呈“两群簇一条带”分布

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呈现“哑铃”形,具有“两群簇一条带”特征。运用ArcGIS10软件密度分析工具中的density of ker-nel函数进行测度,生成山东省体育非遗的核密度分布格局图(图2)。山东省体育非遗形成2个高密集区和1个次密集区。2个高密集区分别位于鲁西南地区和胶东半岛地区,表现出“群簇”特征:“鲁西南群”,体育非遗分布在菏泽、济宁西北部、泰安西部、聊城,以菏泽北部-济宁西北部为核心呈椭圆形环抱,整体分布比较均匀。“胶东群”,体育非遗分布以青岛为核心向外扩散,青岛体育非遗呈集聚型分布。1个次密集区以淄博为核心横穿鲁中地区,形成“鲁中带”(济南、淄博、潍坊)。烟台和威海的体育非遗分布则比较分散,处于次稀疏区。枣庄、临沂、日照和滨州的体育非遗数量不多,呈“点”状离散分布,属于稀疏区。

图2 山东省体育非遗核密度

2.2 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2.2.1 地形因素

山东省体育非遗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具有“趋平原性”。山东省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中部高凸,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西部和北部属华北平原部分,地势平坦;东部为低缓的丘陵,平原和盆地交错环绕。通过运用 ArcGIS10软件建立体育非遗与不同海拔地形的空间匹配关系,由图3可知,山东省体育非遗主要分布在平原及低缓丘陵地区,数量占比达98.33%。低平的地形便于人们交通往来,文化交流,有利于体育非遗项目的开展和传播;山地地形交通闭塞,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非遗的传播和发展,但值得肯定的是,高海拔地势对体育非遗项目的原生态传承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其有效抵御外来文化冲击,未在历史长河中异变、衰亡。

图3 山东省体育非遗地形分布

2.2.2 水文因素

通过对山东省体育非遗与主要水系作缓冲区分析(图4)可知,山东省体育非遗多依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向水性”。在距河流平均距离5km缓冲区内共有体育非遗38项,另有11项临海分布,共占总量的81.67%。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人们愿意依水而居,繁衍生息,以诞育文明;水路通达之处,人们交流往来便利,文化的融合加速。这为体育非遗项目的出现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图4 山东省体育非遗水系分布

2.2.3 经济因素

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两大指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一定区域内,经济水平越高,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就会越多,频次也越高,对文化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体育非遗的形成、传播和发展[2]。

以2019年山东省GDP为横坐标,以体育非遗数量为纵坐标建立空间坐标系,以16个地市GDP平均值和体育非遗平均值为原点,生成各地市体育非遗与GDP的关系矩阵图(图5)。可以看出,青岛、济南、烟台、潍坊4市处于GDP高且体育非遗数量丰富的第一象限,尤以青岛为代表,GDP居山东省首位,并且体育非遗数量也排在第二位,4市在空间分布上都位于“胶东群”的高密集区和“鲁中带”的次密集区位置上,枣庄、日照、滨州、泰安、威海、东营、德州7市落在第三象限,GDP低且体育非遗数量少,与空间分布的稀疏区位置相符。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GDP和体育非遗数量出现高低“错位”现象,其中菏泽、聊城GDP相对不高,却位于“鲁西南群”的高密集区,非遗数量较多,这与两市的自然因素和少数民族聚居有一定的关系:两市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并处于黄河流域下游,水资源丰富,利于体育非遗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民族文化作用下产生了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非遗项目(如查拳、大洪拳等)。临沂、济宁、淄博虽落于“高低”象限,但基本接近平均坐标轴,“错位”现象不明显。总体上,山东省16个地市中有11个地市落于第一、三象限,占比68.75%,呈现明显“双高”“双低”特点,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作用明显。

图5 山东省体育非遗与各地市GDP矩阵

2.2.4 文化因素

齐鲁文化和宗教文化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的产生、流布具有导引作用。没有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人们就无暇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就不可能产生体育娱乐活动[3]。

(1)齐鲁文化因素。根据文化地理学的划分,山东省处于齐鲁文化副区,齐鲁文化是在山东的东夷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加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基地作用,促进了儒家、兵家、法家、道家等诸家思想的融会贯通,进一步推动了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4]

齐文化尚武勇、重功利[5],促进了传统体育观念的产生和体育竞强意识的形成,是体育非遗项目形成的先决条件,齐文化还融入了兵学文化和老子的人本思想,体现在传统体育的技战术和健身养心的养生思想,这是体育非遗项目内涵式发展的基础。齐文化以临淄为核心,其主要辐射区域为济南、滨州、淄博、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与体育非遗的“胶东群”和“鲁中带”分布区域相吻合。

鲁文化以儒家“仁、义”“中庸”“和合”思想为代表,形成了体育非遗和谐合作、重礼尚德的人文精神,鲁文化也融合了墨家以武禁暴的“非攻”思想和水浒文化的侠义精神,鲁文化以曲阜为核心,其主要辐射区域为聊城、泰安、菏泽、济宁、枣庄、临沂,与体育非遗的“鲁西南群”分布区域一致。

(2)宗教文化因素。自古以来山东就是儒、释、道三教的繁盛之地,伊斯兰教也曾广泛传播,坐拥一席之地[6]。从最早的图腾崇拜,人们的武舞祭祀,宗教就与体育结缘。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吸收了道家“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以修身养性、以德律己为精神内核,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为技击原理,以气功、炼丹方术为锻炼功法[7]。山东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境内有泰山、崂山、昆嵛山、蓬莱等道教名胜,周边多有太极拳、武当太乙门、崂山道教武术、八卦掌及其他深受道教文化影响的体育非遗项目流布。

佛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之一,经过长久的发展和融合,禅宗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教义中体育意识强烈,主张勤练武术,“苦行”就是武术锻炼的意志体现,“戒律”也成为武德规范。少林寺是禅宗佛教的圣地,地理位置紧邻山东,佛汉拳等体育非遗项目的出现深受少林寺佛教文化影响,山东省的寺庙、石窟、塔建摩崖石刻广布,泰山灵岩寺、青州驼山、青岛湛山寺等都是佛教文化兴盛的见证,受少林武术影响的山东体育非遗项目在佛教文化盛行之地广布。

伊斯兰教对山东体育非遗的影响与武术关系最为密切,博爱、共享的思想,使伊斯兰教文化具有适应性强和认同性高的特点,加速了武术项目的传承与发展[8],体育非遗项目中的查拳、通背拳、大洪拳、二洪拳、临清潭腿等就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成为回族武术的代表,山东省回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3.8%,菏泽、聊城、德州、济南、泰安是回族聚居地区,也是鲁西一带回族武术的密集区。

2.2.5 历史因素

体育非遗的分布深受军事战争、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影响。山东省自然资源富足,境内农、桑、渔、盐发达,是兵家必争之地。国土争夺、苛税盘剥的内因,敌寇入侵的外因,加之东夷人喜战好斗,使得武术类体育非遗项目在山东优先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

商朝末年,姜尚率军取得牧野之战胜利,商纣灭亡,《六韬》收录了姜尚的军事思想,是重要的军事典籍[9]。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都是齐国重要的军事人物,留下了《管子》《司马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军事名著,孙膑拳的产生就受其影响。东汉末年,张角发起黄巾起义,曹操镇压并改编青州黄巾军30万众为其所用,这支“青州兵”推动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山东豪杰参加瓦岗军农民起义,其兵刃技法后为武术吸收。北宋末年,宋江在梁山泊揭竿起义,征战至黄河下游、青州、济南、菏泽、临沂等地,推动了梁山武术的产生和传播,体育非遗中的子午门、燕青拳、水浒拳就是梁山武术的代表。明末,民族英雄戚继光世袭登州卫,抗倭驱虏数十年,留下著名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组建“戚家军”,创立“鸳鸯阵”,发明戚氏军刀、狼筅等武器,体育非遗项目戚家拳流传后世。清朝时期,民间秘密结社活动频繁,在山东盛行的王伦起义、义和拳运动、大刀会等,传习了大洪拳、二洪拳、八卦掌、阴阳掌、梅花拳、二郎拳等武术项目[10],均在体育非遗之列。

3 讨论与建议

3.1 增量提质加强山东省体育非遗竞争力。山东省的射箭、赛马、华拳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尚未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且省级体育非遗对国家级体育非遗贡献不强[11],这与申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政府重视不足有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体育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提升,逐级跟进体育非遗的申报工作,在体育非遗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3.2 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互动机制。政府管理人员、非遗传承人、学者,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共同体。在这个群体中,非遗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持有者,文化事项的“局内人”,很难给自己的传承保护行为方式、可持续性发展以合理指导,因此,学者的研究与建议显得尤为重要[12]。当今,体育非遗保护流于表面,传承闭塞,加之滥用和过度开发,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文化、经济功能。政府保障、市场引领、社会参与形成“三元联动”,才能统筹协调体育非遗保护、开发、传承的关系,促进体育非遗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公众体验满足。

3.3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体育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是体育非遗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不仅能体现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同时也是当地文化的载体。是否能够体现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或特色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考量因素[13]。应通过体育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演艺、旅游商品,设计文创产品打造城市名片,建设非遗产业园,升级体育非遗的智慧旅游平台,影视动漫圣地重游等路径推动文体旅三产融合,并服务全域旅游发展,关注消费者体验,让公众能够参与、学习体育非遗项目并感受其魅力,促进社会共享,让体育非遗在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的角色中“活”起来。

3.4 重视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推行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的双轨制,在压力和激励下,加强体育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培育传承人的创新思维和现代化技能,让扎根传统的体育非遗,在不断创新中融入现代生活。

猜你喜欢

山东省体育文化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年味里的“虎文化”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山东省即墨市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