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兰布和沙漠的古柳

2023-01-10高君亮

内蒙古林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神树古树牧民

高君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听闻大漠有“神树”

2016年9月,《地理中国》摄制组在内蒙古自治区拍摄纪录片《千里阴山》。9月13日,摄制组到达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编导通过当地宣传部门联系到我,让我介绍一下乌兰布和沙漠的沙生植物。当天下午,我和摄制组一起到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巴彦木仁苏木拍摄。第三天编导告知我,他们听当地牧民说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有一株独木成林的“神树”,并邀请我一起去现场拍摄,我由于有其他工作任务未能与他们同行。后来,编导给我发来一张大树照片,并配文字“古老的神榆树”。但是根据照片中树体形态特征我推测“神树”应该不是榆树,而可能是柳树。由于照片拍摄的是树体全景,没有叶片、树皮等其他植物学特征,又限于专业水平,具体树种我也没有贸然定论。毕竟在北方地区,常见的古树有榆树、柳树和槐树。

2017年4月26日《千里阴山》开播,在反复看了多遍无人机拍摄的“神树”画面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认为“神树”应该就是旱柳(Salix matsudanaKoidz.)。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通过影片中“神树”及其环境特征,我开始在影像上寻找“神树”的具体位置。首先,“神树”冠幅很大,影像上应该表现为一个较大的独立斑块,在沙区影像图中这种斑块比较少见。其次,“神树”下有泉水流淌,周围植被多、流沙少,影像上的斑块应该颜色较深。通过以上特征,排除了沙漠南部大面积流动沙丘区等一些区域,然后在影像上不停地放大、缩小来回寻找。经过近一天的时间,终于在影像上初步判断了“神树”的位置(东经106°12′37″、北纬39°48′15″)——乌兰布和沙漠中部的科泊尔滩。

沙漠深处寻“神树”

尽管确定了“神树”的位置,但一直未能付诸寻树行动。2020年8月,我们在乌兰布和沙漠开展科学考察工作,于是我第一时间去寻找这棵“神树”。一路颠簸地翻越沙丘和灌丛堆后,离手机上标定的坐标点也越来越近,终于看到了不远处一片墨绿色,可以确定这就是“神树”。车子行驶到“神树”前方停下,映入眼帘的是大伞一样的葱茏树冠,科考队员们下车后齐齐发出惊叹:“好大的一棵树啊!”这“神树”像巨人,又像哨兵,日日夜夜站立在大漠(图1)。

图1 科泊尔滩古树群

近距离观察发现“神树”的确就是旱柳,这也验证了我的推测。其实这“神树”并不是一棵孤立的树,而是一棵古旱柳和自己的“子子孙孙”构成的一个较大群体,最高的植株约20米,这也不知是“几世同堂”了。除旱柳之外,古树群中还生长着3棵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L.),胸径也都超过了40厘米。

古树外围建有一圈木栅栏,栅栏是纪录片播出以后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古树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为了防止牲畜啃食古树,虽然有栅栏,但是未上锁,牲畜依然能够进入栅栏。栅栏内近5米长的花岗岩石碑上用汉蒙两种文字刻有“神树”二字,背面对“神树”进行介绍,碑文如下:“神树位于乌斯太镇巴音敖包嘎查科泊尔滩自然村,树种为柳树,树龄已有300多年。传说,很早以前,同为高僧的兄弟三人前往拉萨取经途经此地,发现这里泉水叮咚,水草丰美,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休憩多日。高僧离开时,将贴身所用的柳木拐杖插于此地,拐杖生根发芽长成了柳树,后来柳树被当地牧民供奉为神树。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周边的牧民来到神树前诵经祷告,祈求风调雨顺、草畜兴旺。在神树周边星罗棋布着许多泉眼。其中水量最大、有轰鸣声的叫圣泉,牧民将其与神树一并祭拜,往圣泉里投放奶制品食物,这种祭祀带有萨满教色彩。”立碑时间为2017年10月。

古树主干劈裂严重,中间成了空洞,牧民在其中垒放了大量的枯枝(图2)。古树劈裂也许是树龄太大而老化,也许是遭遇了雷电,具体原因未能知晓。古树基部直径6~7米,基部很多的活枝干都是古树主干劈裂后,又从主干上长出来的,最粗的植株胸径近1米。当地牧民在古树前设香案,枝干上缠经幡、彩旗,粘有骆驼、绵羊等牲畜毛,由此可知,古树俨然成了当地牧民心中的神,所以就叫“神树”了。

图2 古树主干劈裂严重

古树群内部由于光照、养分等条件的竞争比较激烈,古树的许多子孙后代已死亡成了枯立木。而古树群边缘的10余株旱柳长势旺盛、枝繁叶茂,最粗的一棵胸径约1.3米(图3)。出于对古树的保护,我们没有用生长锥对古树进行取样确定其树龄,仅参阅相关文献中关于旱柳的年生长速率数据对其年龄进行了推算,初步判断此株的树龄约为100年。由此来推算“神树”的年龄,石碑上介绍的300年树龄也似乎是合理的。

图3 古树旁萌生的子代

沙漠腹地还有古树吗?在后续的考察中我不停地查看影像图,凡是有独立大斑块的地方都要去考察一番。果然,基于这个特征我们又寻找到一棵古树,同样也为旱柳(图4),地理位置为东经106°08′04″、北纬 39°50′01″,与前一棵“神树”位置直线距离10余公里。这棵古旱柳高约9米,基部直径近4米。树体特征与前一棵近似,主干劈裂且有大量的枯枝,树下有泉水,树体上有牧民祈祷物品(经幡、彩旗、奶制品、牲畜毛等)。与前一棵不同的是,树下泉水水量较少,没有外流,古树周围有大面积的裸沙地,植被稀少,仅在古树下有大量的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L.)生长,古树西侧风蚀现象明显,且有向古树下方输沙的现象。

图4 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古柳

邂逅古树“三兄弟”

沙漠南缘的贺兰山山前洪积扇上有3株古旱柳(地理位置为东经106° 13′44″、北纬39°23′04″),我给起名“三兄弟”。不同于前面我们寻找的“神树”,这“三兄弟”是偶遇的,它们生长在一条小洪沟内,沟内水分条件好,植被生长茂密,以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Nevski)为主。“三兄弟”长势旺盛,枝繁叶茂,几乎没有枯枝。“老大”树形优雅,宛如一把巨伞,胸径1.2米,树高约12米,冠幅10米×11米(图5右);“老二”可能受了重伤,趴在地上但依然坚强(图6、图7);“老三”在年轻时可能被洪水中巨石撞击过,树干一直保持着顺水流的姿势(图8)。

如此苍劲挺拔的三棵柳树生长在这里,默默地记载着气候与环境的变化,这本是件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在“老二”身下,我们发现了很多人为破坏的痕迹:烧烤签、酱油瓶、易拉罐、火腿肠皮等大量垃圾,一片狼藉,甚至在开裂的树体中发现未燃尽的炭块和炭灰,如此景象实在令人难过。这样人迹罕至的地方,何人曾来此度假消遣,并且制造出如此大的破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古树保护亟待开展

古树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的活化石,传递着人世间的风雨沧桑,印证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具有极高的生物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古树复杂的年龄结构准确地记录了气候环境变化,为研究者提供了科学数据。古树多为乡土树种,对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为林木培育提供了优质种源。然而,从我们考察的现状来看,古树的保护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于这些偏远区域的不名古树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群众保护意识不强;缺少法律法规约束,管理责任不明确;相关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少;资金短缺,难以维护。

鉴于此,建议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沙漠中的这些古树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将其纳入保护名录,而后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与科学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第一,加大科普宣传教育,设置古树保护标识牌;第二,将古树保护纳入当地科技计划项目之中,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对古树的优良基因进行扩繁与保存,同时对受损的古树树体进行保护与修复;第三,制定明确的古树保护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古树的违法活动。

猜你喜欢

神树古树牧民
牧民歌唱冬奥会
家乡的古树
古树炼成记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神树
古树绿荫
神树
寨神树的儿女
百年古树东岛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