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演奏分析

2023-01-09牛燕

音乐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叙事曲曲式结构艺术特点

牛燕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曲式结构;艺术特点

一、研究现状

肖邦的四首叙事曲是其典型的代表作,他首创了以叙事曲作为钢琴曲体裁的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一个标志,因而这部作品在其创作生涯和音乐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关于肖邦作品的研究分析有很多,以专著形式出版的有钱仁康撰写的《肖邦叙事曲解读》。论文形式有张彬2009年刊发于《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三期的《试析〈G小调第一叙事曲〉》;贺晔1999年1月刊发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一期的《浅析〈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的几个不同版本——兼论个性理解与艺术的再创作》等。

二、肖邦的生平

肖邦的全名是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Franciszek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7日),他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把毕生心血都倾注于钢琴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钢琴诗人”。少年时期的肖邦天真活泼,家庭幸福快乐,在双亲的庇护下成长。肖邦有着极佳的音乐天赋。他7岁时创作出第一首钢琴曲《G小调波罗涅兹舞曲》,8岁便在一场慈善音乐会上进行了公开钢琴表演。除了音乐方面,肖邦还擅长诗歌绘画。青年时期,身上携着用银杯装入的一抔华沙泥土的肖邦离开了华沙,前往维也纳和巴黎,开始了他自称为的“流亡”生活。他的作品风格由年少时期的温柔优雅、幽默俏皮逐渐转为浓烈爱国主义的体现,期待国家独立的愿望逐渐在肖邦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对波兰起义失败的悲愤和远离祖国的漂泊对肖邦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创作在此之后逐渐转向成熟,个人的悲痛与祖国的灾难时刻紧密缠绕,其创作才能得到巨大的激发,不仅发展了练习曲、前奏曲、夜曲、幻想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体裁,还将其内容升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了其作品更强的生命力、戏剧性和张力。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主题是祖国和祖国人民,但他的作品中总是会隐隐约约地体现出两种风格:一种是反抗的愤怒情绪,是为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现实生活中的祖国人民而怒号;一种是梦幻的悠远旋律,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寻。肖邦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诸多优秀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革命练习曲》《冬风练习曲》。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肖邦第一次将叙事曲作为创作体裁进行作曲,并革新了它的内涵,让叙事曲这一体裁更具叙事性、史诗性和戏剧性。

三、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创作《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相关资料很少,但此曲却是肖邦非常有价值的一首。

1836年9月,肖邦和舒曼相遇,舒曼演奏了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之后赞赏该曲为肖邦“最有创造性的(但不是最天才的)作品”“最热情的、最具独创性的作品之一”。

四、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曲式结构

肖邦第一次把叙事曲用于器乐曲,使它成为一种表现史诗性、叙事性和戏剧性内容的体裁。肖邦创造性的创作升华了叙事曲的内涵,使之成为单乐章的大型曲式,把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和变奏曲式相结合。洒脱而不轻狂,严谨而不拘泥的创作态度是肖邦的长处。

肖邦此首叙事曲为6/4拍,六拍子是肖邦叙事曲曲式结构基础的原因,其一,使肖邦把三拍子舞曲结构融入到叙事曲结构中。拍子为复拍子,能为复杂的大型作品奠定基础,提供多种多样的节奏、重拍、音乐情绪等的变换,使音乐内容更为丰富宏伟;其二是肖邦所创作的叙事曲极具波兰民间音乐特点。波兰民间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结合,而三拍子恰好是最能体现舞蹈性的拍子。波兰的许多舞曲都是三拍子,如瑪祖卡、库亚维亚克、奥别列克、波洛涅兹等。

这首乐曲可分为五大部分,它们分别是:引子:第1-7小节,广板,4/4拍,G小调,抒情叙事性。

呈示部:第8-93小节,中板,6/4拍,抒情叙事性。

展开部:第94-165小节,6/4拍,惊慌-英雄幻想性。

再现部:第166-207小节,6/4拍,英雄-悲剧性。

尾声:第208-264小节,热情的急板,6/4拍,悲剧性。

呈示部又分为三个部分:主部A(第8-35小节,g小调)——连接部B(第36-67小节,?b小调)——副部C(第67-93小节,?E大调)展开部又分为四个部分:主部A‘(第94-105小节,a小调,惊慌、热情)——副部C第106-125小节,A大调,英雄气概)——插部第一段落(第125-137小节,?E大调,即兴性)——插部第二段落(第138-165小节,?E大调,幻想性)再现部又分为两个部分:副部C”(第166-193小节,?E大调,英雄性)——主部A”(第194-207小节,g小调,悲剧性)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曲式结构严谨宏伟,在前人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叙事曲体裁进行了丰富和扩充,使之成为钢琴作品中耀眼的明珠。

五、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演奏分析

(一)引子的演奏

引子只有短短的7小节,前4小节是拿波里Ⅱ6和弦的上行分解,类似于上行的宣叙调,像一部史诗拉开了帷幕。由强奏开始,情绪沉重,逐渐减弱,营造一种沉郁宁静的气氛。第3小节下行四度后又上行三度是肖邦独特的“叹息”音调,在之后的音乐发展中出现且变换许多次,贯穿全曲。开篇的引子具有概括性、史诗性、悲剧性,仿佛预示了全曲讲述的是一场无法胜利的悲剧。引子和声进行在g小调的终止式上:ⅡN6—Ⅳ6—Ⅵ2—Ⅴ7—Ⅰ。

引子的节奏是八分音符,较为均匀规整,似是娓娓道来。第6、7小节单独的旋律将引子过渡到呈示部。据研究,有些版本将第7小节的?mi替换成了re,原因是替换之后可减轻音乐的不和谐性。但很多学者仍坚持用原版,因为?mi更能体现出发问质问的语气,使音乐内在的张力更大,并且与第35小节的左手的和弦相同,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肖邦或许是想用这个听起来不和谐的和弦,表现内心的彷徨与痛苦。

(二)呈示部的演奏

引子进入呈示部主部主题中,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第9小节后半小节(Ⅰ6—Ⅱ7—Ⅴ7—Ⅰ)开始的。和声由不稳定趋于稳定,情绪上由紧张到放松,音调上由高到低,各种音乐要素的构成像是一句句叹息。

呈示部的主部和副部分别是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主部忧郁暗淡,副部明朗抒情。虽然两种音乐的情绪不同,但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旋律由引子的一条旋律发展而来,更像是一个音乐形象的两面,既相对又相符。主部的高音旋律像是老者的述说,圆舞曲节奏,叹息性的旋律,旋律的下方在二三拍和五六拍会有隐隐的和弦,这和弦就像是抱着曼陀铃的老者,边弹奏边叙述对国家的思念,对国破山河的悲叹。主部在第21小节之后开始进行结构上的扩充,和声也随之发展,逐渐走向不稳定,左右手逐步出现对立声部,音乐上的矛盾加大,因此音乐上逐渐发展出了新的动力。随着第32小节由幻想性的华彩乐句引入主部主题的结束,第34小节后两拍又出现了下行四度后上行三度,又是一声长叹。和声走向是Ⅰ6—Ⅱ7—Ⅴ7—Ⅰ,与引子部分相照应,在第35小节第一拍结束,连接部开始。

连接部中的第36-44小节的两个乐句,4+4乐句,频繁地出现三度上行。第一句的4个小节要突出右手的小指音,其他音的音色偏柔一些。每4个音一个模进循环,每4个音的尾音都会延长一拍,有一种内心游移不定的感觉。第二个乐句由第一个乐句的发展变化而来,左手的低音单音变成八度、右手的高音八度由半拍变成两拍,尾音延长的一拍变成空拍,音乐变得坚定、激动、兴奋,情绪变得饱满。第45-67小节是由第二个乐句逐渐引向的小高潮,就像一汪翻腾的潭水,第65-67小节是逐渐平息的涟漪。弹奏时要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区别与划分,短句易造成情绪的激动,长短句相互交替就更易造成情绪上的波澜。第45-47小节的右手要着重突出高音的sol,sol既是乐句的强结尾,又是g小调的主音,因此尤为重要。在第48-53小节音乐有转为?b小调的倾向,?si多次出现在强拍上并且有着重记号,在这个部分中,第48小节的第二拍的空拍要空出来,这个空拍是这个音乐的一部分,不是独立出来的,它在感觉上既是对上一乐句抢拍后的突然性收拢,也是对下一句音乐开始的释放,所以这个空拍的表现是不可忽略的。第62小节出现?sol后,根音半音下行,出现增三和弦,到第63小节又下降半音为fa,调性由G小调转到?B的Ⅰ64和弦,第64-67小节持续?B的Ⅴ7,左手的独奏,反复重复的下行四度,与进入主部保持同样的音程度数,逐渐引向呈示部副部的下行三度,但与主部主题不同的是没有中间过渡音,主部主题有中间过渡音la,这点并不易被察觉。

常规的奏鸣曲副部主题应该出现在Ⅲ级(?B)大调上,而这里却不按常规在下中音的?E大调上。

副部是明朗抒情的,这一部分就像是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对祖国人民安居乐业、和平生活的寄托。在左手的简单分解和弦的衬托演奏下,右手开始了优美的歌唱。在演奏这一段时,应注意右手的音色要柔和,用指腹去弹奏,尽量增大手指对琴键的接触面积,使之具有连贯性,颗粒感不能太强。

(三)展开部的演奏

展开部的部分是性格变奏,是全曲高潮段落。展开部的主部由呈示部的主部G小调转到A小调。副部由原来呈示部明朗抒情的性格转变为辉煌英雄的风格,左手的伴奏由呈示部的单音变成展开部的双音,右手旋律由单音变为和弦,和声变得丰富,织体也在加厚,因而造成音乐形象更加的饱满有力。从第119-124小节的三次八度音阶的上行又转到插部,这一过渡很重要。在弹奏时右手的八度音阶要弹奏得扎实,力量逐渐增加,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小臂与大臂的力量。左手的和弦音也要弹得稳固,起到对右手和弦旋律的支撑。

插部音乐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质,不用弹奏得过于严谨,但是左手节奏点和右手的第一插部的颗粒性与第二插部的三拍子舞蹈性要表现出来。

插部有一长串三个小节半的音阶,由小字四组的fa到大字三组的?si结束,这个?si也是再现部的开始。

(四)再现部的演奏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虽然少了连接部,但是体现了對称原则,不管是主副部的布局还是调性都具有相对性。

主部结束后,一串热情的右手双音下行音阶引入了尾声。

(五)尾声的演奏

尾声是热情的急板,也是这首乐曲的技术难点和高潮的悲剧性结尾。

尾声在练习时应多慢练,右手的和声要弹得扎实,还要突出右手大指的旋律,在踩踏板时建议采取节奏踏板。从第246-249小节的右手一长串的急速下行音流后又瞬间被抛向空中,在之后的三小节的突慢对应的主部旋律后,有一串上行的音阶被抛向空中,第二次又是突慢地对应主部的旋律,两次所突慢的旋律既像是勇士的怒吼与呐喊,又像战士们慷慨赴死的誓言,极具震撼力与悲剧性,最后的结尾是左右手各八度四分音符半音阶,向下走向无尽的悲剧深渊。

六、结语

肖邦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作品,其首创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作品,这首《G小调第一叙事曲》正如舒曼所说:虽然不是最天才的,却是最具创造性的。创造性地将叙事曲体裁用于钢琴创作,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曲式结构,既有回旋曲、变奏曲的特点,又有奏鸣曲式的对称性,创造性地升华了音乐思想。正是因为音乐家富有意义的创造性,才使得这首钢琴作品流传至今。

猜你喜欢

叙事曲曲式结构艺术特点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